陶在樸觀點:仇恨的龍捲風─下一小時你還倖存嗎?

2022-05-24 06:50

? 人氣

美國的仇恨團體如癌細胞滲透到美國社會各個部分,美國FBI官網提及「美國每小時製造一位仇恨事件受害者」!(示意圖/FBI)

美國的仇恨團體如癌細胞滲透到美國社會各個部分,美國FBI官網提及「美國每小時製造一位仇恨事件受害者」!(示意圖/FBI)

美國每小時製造一位仇恨事件受害者
 

血腥的仇恨殺人事件像龍捲風一樣席捲美國東西兩岸3000英里、時間蔓延數十年,據美國FBI統計2019 年和 2020 單一仇恨事件的動機類別及受害者數目如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FBI統計2019 年和 2020 單一仇恨事件的動機類別及受害者數目。(作者提供)
美國FBI統計2019 年和 2020 單一仇恨事件的動機類別及受害者數目。(作者提供)

在6種仇恨分類中第一類「種族/民族/血統」的犯行最多,在美國你千萬要小心如果有人問你「你是什麼人」,2020年有5,227件因種族和血統而受害。2020年全年6種犯行一共製造了8,052位受害者。一年365天一共8,700小時,美國FBI官網難得一句大實話「美國每小時製造一位仇恨事件受害者」!

在美國仇恨何時了,近日又增兩例,5/14日週六下午,在美國的東岸一個18 歲的白人根德倫(Payton Gendron)開車前往紐約布法羅一個以黑人社區的一家雜貨店。自拍屠殺13 人(11 名黑人和 2 名白人)的過程,造成 10 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退休警察和一名最近在療養院探望丈夫的 86 歲婦女。根德倫是一位「白人至上主義者」。「我寧願稱自己是民粹主義者。」根德倫說:「但如果你願意,也可以稱我為族裔民族主義(ethno-nationalist)、生態法西斯(eco-fascist)國家社會主義者(national socialist)。」他憂心白人人口減少, 為了履行做為「恐怖分子」和「白人至上主義者」對自己族群的責任,他要進行一場自殺式的攻擊,他說如此犧牲是值得的。

無獨有偶,5/15日星期天在美國的西岸加州日內瓦長老會教堂(Geneva Presbyterian Church)一位台裔兇手周文偉製造一死五傷的屠殺,爾灣這個教會是台裔美國人的教會,會友約150多人,主日聚會都說台語,會眾多是居住在拉古納伍茲村(Laguna Woods Village)的退休台灣人為主。行凶的周文偉,據傳是來自台灣的外省人。橘郡警局長局巴恩斯(Don Barnes)稱,他犯案動機疑是「出於政治仇恨」;從周文偉車內發現的字條顯示,他不認同「台灣是獨立於中國的國家」。

仇恨的癌細胞
 

美國的仇恨團體如癌細胞滲透到美國社會各個部分。布魯金斯大學的治理研究項目高級研究員Rashawn Ray拉肖恩·雷說:仇恨團體的興起和美國仇恨犯罪數量的增加猶如流行病。並引述美國「南方貧困法律中心」的資料,在過去的 20 年美國的仇恨團體增加了一倍以上。儘管在奧巴馬的第一個總統任期結束時有所下降,但在他的第二個任期中期急劇上升,並在川普的總統任內繼續上升。  

過去的 20 年美國的仇恨團體增加了一倍以上。(作者提供)
過去的 20 年美國的仇恨團體增加了一倍以上。(作者提供)

可惜數據只到2018年,但不難往後推論,利用洛克菲勒大學LogLet Lab4的線上軟體可以完成此項數據的S型曲線(雙波段)預測,下圖是本人的計算結果, 2025年左右美國的仇恨團體將發展到2000個以上是奧巴馬時代的三倍左右。完整的模型已傳存在洛克菲勒大學LogLet Lab4的線上「圖書館

作者預測的美國仇恨團體數量的發展。(作者提供)
作者預測的美國仇恨團體數量的發展。(作者提供)

一般人會害怕,如果仇恨團體越來越多,你可能受到的意外攻擊機會越來越大,搬家嗎?往那裡去?整個社會已經為仇恨的金字塔所統治。

仇恨的金字塔結構
 

ADL 是美國一個反仇恨組織成立於 1913 年,他們的「仇恨金字塔」解剖了仇恨系統的發生和運作。

仇恨的金字塔結構。(作者提供)
仇恨的金字塔結構。(作者提供)

仇恨金字塔說明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偏見,如何從下往上蔓延,像金字塔一樣,越往上越極端越可怕。所有的上層結構由下層支撐,每一層的偏見都反映了個人、機構和社會的緊張關係,千萬不要忘記,一個社會如果不中斷仇恨的「養料」來源,社會仇恨一定螺旋向上發展,今天一小時製造一個仇恨犧牲者,明天一分鐘製造一個仇恨犧牲者

我們從仇恨金字塔的最底層結構「態度與偏見」出發,揭露紐約布法羅少年槍手根德倫Gendron的宣言內容,他說「黑人、猶太人、穆斯林、拉丁裔和其他人種將【取代Replacement】歐洲血統的白人基督徒」。這份令人毛骨悚然的 180 頁的宣言陳述了他的目標:「殺死盡可能多的黑人」。

根德倫的父母均為工程師,這一家人住在紐約康克林(Conklin)一條安靜的鄉間小路上,一棟樸素的兩層樓房子裡,有一片修剪整齊的大草坪。根據 2020 年人口普查資料,Conklin共有5,000 人,96% 為白人,僅有0.6% 的非裔美國人。Conklin環境優美,靜靜地坐落在蜿蜒的薩斯奎哈納河上,周圍環繞著森林和小農場。在這樣美麗的風景上你怎樣忍心投影一張根德倫血跡斑斑的殺人計劃呢!

根德倫 2021年6月完成了高中,當時經常被隔離在家中,他在 Covid 封鎖期間「極度無聊」,經常瀏覽激進的討論網站 4chan 和其他陰謀論網站時接觸到所謂的「大替代理論Great Replacement」,根據英國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文化傳播的「Meme迷因理論」,費米實驗室核物理學家林奇(A.Lynch)曾有專著《思想傳染》。林奇認為許多思想猶如病毒,你不僅被感染而且還要傳染給周邊的人,顯然根德倫碰到的大替代理論就是病毒,碰上了就要認倒霉,忍受被它污染的痛苦和最後毀掉自己。

「大替代」陰謀論由法國作家雷諾·加繆( Renaud Camus )提出,他在一個小鎮發表了題為「偉大的替代」的演講,並在 2011 年自行出版了一本同名的法語書。替代理論是一種陰謀論,認為白人被世界各地的移民、穆斯林、難民故意取代,白人被替代的想法在美國獲得了白人至上主義者的共鳴。反替代論專家邁克爾·愛迪生·海登 (Michael Edison Hayden) 說:「要人們接受種族滅絕太殘酷,但接受替代比較容易和自然」。顯然這就是這種思想病毒的高傳播率的秘訣所在。海登還指出,在替代理論流行之前,美國的大規模槍擊事件似乎都找不到意識形態的標籤。海登說,現在,槍手找到了一種為暴力辯護的意識形態,他們有了大替代理論。

大替代理論的還原
 

其實幾十年前大替代理論還沒有機會演化為思想病毒,我就在歐洲碰到了它的原型,「傳統歐洲白人對移民人口的社會潛意識恐懼」。

歐洲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因為各族群婦女平均生育率不同,歷史長久的原始族群往往擔心後來的新移民,他們有旺盛的再生產能力,一代一代之後,新移民的人口將毫無問題的取代老族群。1990年代初期我來到維也納定居,我算是新移民對一切變化的觀察甚敏感。當時一位跨校的應用數學家好朋友很了解我的思想,有一個週末,他邀請我去他家做客,他安排了一個前戲,參觀他兒子的放學過程。

他兒子那個班,放眼過去大約有20多個學生,我的朋友問我,你看到了嗎,這個班有幾個奧地利的孩子?他的問題不難回答,因為從衣著打扮和頭髮眼睛看得出大部分是土耳其,奧地利的小孩只有5,6人。30年前,甚至更早一點40年前的1980年代,傳統歐洲白人對移民的兩難心態,如果不打開大門歡迎他們,人口和經濟無以為繼;如果他們越來越多,幾代人後,傳統的歐洲主人公地位可能被顛覆。

我十分同情我的數學家朋友,他們奧地利人用自己的納稅金辦教育,受惠的奧地利同胞的比例也許不到30%,而70%以上受惠者是土耳其人。這些受惠的土耳其小孩將來成為奧地利的新主人,想一想鼻子也是酸酸的。可是到了2010年代,我嗅到了大替代理論的宗教和政治的味道,我開始警惕起來。其實當時的一般學者並未注意「大替代」用語的政治暗示,而只討論不同族群不同生育率的未來人口結構狀態。

土耳其變成穆斯林國家
 

CSPI(政治伊斯蘭研究中心)在 2016 年發表了一篇《關於伊斯蘭飽和的臨界點》的報告。CSPI 的報告列出兩組國家,第一組為歷史上已經被伊斯蘭化或者曾經面臨被伊斯蘭化的國家包括:埃及、突尼斯、伊朗、伊拉克、西班牙、敘利亞、土耳其、阿爾巴尼亞;第二組為目前正在伊斯蘭化進程中的國家包括:德國、瑞典、法國、比利時、荷蘭、英國。第一組國家如土耳其,在六、七百年前其實是基督教國國家,大概到了17世紀穆斯林人口的比例超過了基督教人口,土耳其由人口而宗教的一系列變化。下圖有兩條S型曲線,黑色的是基督教人口比例的倒S曲線,隨時間發展基督教人口比例不斷下降。紅色的是穆斯林人口比例S曲線,隨時間發展穆斯林人口比例不斷增加。兩條曲線在17世紀死亡交叉。

下圖有兩條S型曲線,黑色的是基督教人口比例的倒S曲線,紅色的是穆斯林人口比例S曲線。(作者提供)
下圖有兩條S型曲線,黑色的是基督教人口比例的倒S曲線,紅色的是穆斯林人口比例S曲線。(作者提供)

宗教被認為是最基本的文明,然而近半個世紀以來,宗教被「文明的衝突」大師亨廷頓定義為人類衝突的基本內容,真是錯得離譜!土耳其不是好好地經歷了歷史上的宗教改變嗎,一個國家不同信仰的人口比例變化,為什麼是文明的失落和文明衝突,而不是文明的融合呢?為什麼我們不能提早幾年或幾十年就認清學術的觀點和政治陰謀的區別,為什麼一方面高談闊論後真相時代真相的缺位和遲到,卻毫無行動能力揭發政黨、政客種種見不得人的思想病毒,任他們操弄仇恨和殺人機器呢?根德倫沒有青面獠牙,他就活在我們身邊。

*作者為系統動力學退休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