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賣手機,為何是製造廠承擔減碳責任?黃育徵解析循環經濟:台灣代工業升級契機

2022-05-23 16:10

? 人氣

工作坊(圖/循環台灣基金會)
愈來愈多企業有培訓循環經濟人才的需求,循環台灣基金會開發出一套以對話、思考、實例探討為核心的工作坊,讓參與者全面地內化循環經濟思維與策略。(圖/循環台灣基金會)

循環台灣2015年成立,黃育徵回顧,初期很少人討論循環經濟的議題,但經過7年的努力,循環經濟的概念已在台灣萌芽,相關組織如雨後春筍般誕生,他們大多與循環台灣有互動。循環台灣7年前播下循環經濟的種子,現今已開始發芽、開花、結果,有了一群循環經濟的先行者,在不同的領域努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推動循環經濟,台灣須克服「短視」問題

回想創立循環台灣的初衷,黃育徵說道,「短視」是台灣的大問題。黃育徵常問企業主:「有沒有想過,2050年你的公司會怎樣?」但得到的答案大多是「能想到3年後就已經很不錯了。」黃育徵感嘆,台灣多數人關注短期議題,關注長期的少之又少。

從產官學研社一一檢視,上市公司需要定期產出財報,為了財務數字,很容易思考短期目標,著眼於短期問題。在民主社會中,公部門行政主管多是民選,因為有選舉考量,容易著眼於下一次的選舉,而不是下一代的未來;事務官則需要跟著政務官走,也無法思考長期未來。

而在學術與研究單位,由於需要花心力爭取預算,但資源在政府手上,因此眼界也受制於政府。至於NGO,雖然有人關注長期議題,但大多缺乏資源;就算有資源,資助者幾乎是政府,因此也會受限。

另外,台灣企業間的合作關係也有待改善。黃育徵表示,台灣產業上中下游大多各做各的,針對循環經濟議題,很少坐下來一起談論。

亞太循環經濟論壇(圖/循環台灣基金會)
2019年循環台灣基金會主辦第一屆亞太循環經濟論壇(Asia Pacific Circular Economy Roundtable, APCER),促成67位講者與439位來自海內外18國參加者共同探討循環經濟的新契機,是台灣與亞太地區2019年循環經濟的重要里程碑。(圖/循環台灣基金會)

因此成立循環台灣的目的,就是為了做長遠議題,替年輕人思考未來。黃育徵表示,現在關心短、中期議題的人很多,但台灣需要從更高的高度探討未來。另外,也希望透過循環台灣促進產業合作,而且是「每個都是贏家」的合作,不是有輸有贏的合作。以蘋果為例,他們會把鴻海價格殺得很低,蘋果成為贏家,鴻海則是輸家;而鴻海會再去殺上游廠商的價,層層下來,最後的輸家是原料供應商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勞工,這種模式無法永續。

透過循環台灣,黃育徵期望幫助台灣人,建立循環經濟的長期意識,並且培養雙贏合作的文化,打造循環新經濟模式,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從代工製造模式,升級成更高階的服務提供模式,同時也實現資源永續,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亞太循環經濟論壇2(圖/循環台灣基金會)
亞太循環經濟論壇(圖/循環台灣基金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

郭家宏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