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好的黑數?荒謬絕倫的產官學合作大戲

2022-05-23 06:40

? 人氣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提出「好的黑數」引爆爭議後,赴民進黨就疫情提出專題報告。(資料照,顏麟宇攝)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提出「好的黑數」引爆爭議後,赴民進黨就疫情提出專題報告。(資料照,顏麟宇攝)

這波疫情海嘯來得莫名其妙,疫情指揮中心顯然措手不及,學者專家也似乎沒有做好準備,結果冒出許多不應該發生的衝突與爭議。這其中又以近期出現的「好的黑數」一說,最讓人憤怒卻無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疫情當中的「黑數」,是指隱藏在社會當中,並未出現在官方統計數字上的確診或死亡人數。有學者指出,黑數愈多愈好,感覺不舒服而宅在家裡,並且不去做PCR篩檢,就是好的黑數。多位專家也支持這種觀點,例如有區域防疫指揮官指出,目前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推測社區黑數可能是公布確診數的5到10倍,但「黑數越多越好」。至於防疫總指揮官陳時中則是淡漠的表示,「我們現在不在意這個黑數,在意把重症治療好」。

好的黑數=無知或無能的證據

我完全無法理解「好的黑數」一說是如何誕生的,但我完全確定,提出「好的黑數」這個荒謬的主張,絕對是出自於無知或無能。

從指揮中心官員到發表評論的學者專家,哪一個沒有接觸過「公共行政」或「醫務管理」的知識,而這兩個領域對於管理的主張大致與「企業管理」雷同。簡單的說,任何事務的管理都至少涉及三個彼此密切相關的步驟,如附圖1所示。

圖1,管理的步驟。(作者提供)
圖1,管理的步驟。(作者提供)

這其中,不論稱為「計畫」或「規劃」,其中都涉及制訂目標和關鍵績效指標(KPI)。以防疫而言,首要目標無疑是減少民眾的染疫與死亡,因此確診和死亡的絕對與相對人數,當然是不容忽略的關鍵指標。而實際的確診和死亡統計,就成為附圖1所示考核/控制/檢查階段所需的客觀依據。

實際上,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即台灣的CDC)的標準作業流程中,確實對各種傳染病訂出KPI標準,例如在新冠疫情初期就針對確診人數,訂出平均每星期15.6人的警戒值和64.5人的流行閥值,做為疫情嚴重性的研判依據。在死亡人數或死亡率方面雖然沒有制訂這類標準,但絕對會持續觀察其動向,例如陳時中就曾經公開表示希望把死亡率控制在千分之1以內。

如今,從防疫指揮中心官員到多位醫療專家,卻都鼓吹疫情黑數無關緊要,甚至愈多愈好!用常識與邏輯想想就知道不對勁。顯而易見的,偷竊和逃稅統計也都有黑數,哪位大人物敢說這些黑數愈多愈好,為何同屬施政缺失的疫情黑數卻有人極力護航…基於成本效率的考量可能選擇「抓大放小」,因此警政和稅捐單位可能心有戚戚焉,但絕對不會有人無知到公開宣稱偷竊或逃稅的黑數愈多愈好!

「好的黑數」檯面上的理由似乎只有兩點。其一是讓醫療資源得以集中在重症族群,其二是從「群體免疫」觀點出發,認為這些黑數已經感染過,有助於提高群體免疫力。

第一點的問題在於,醫療資源不足是整個醫療體系準備不足衍生的惡果,並不足以做為疫情黑數正當化的藉口…警力不足就可以鼓吹小規模竊盜除罪化,稽徵人力不足就可以主張小額逃漏稅愈多愈好嗎?

第二點看似言之成理,但本質上是「用全民染疫來防疫」的荒唐抉擇,所仗恃的是Omicron的致死率偏低,因此放棄管控確診人數,只針對死亡人數力圖壓低。這只是能力不足之下的無奈抉擇,同樣不足以做為疫情黑數正當化的藉口。

因此,不論是準備不足或無奈之舉,無視甚或鼓吹疫情黑數的存在,都可以也應該視為無能的藉口。至於無視附圖1所示管理原則的部分,則顯然有兩種可能,其一是出自於自己的無知,其二是相信媒體人和一般民眾普遍無知,可以隨意唬爛。

黑數=制度欠佳或刻意蓋牌的證據

另外,對某些國家而言,疫情黑數正當化也可以視為政府可能對疫情「蓋牌」的參考指標…例如專制國家普遍對上級「報喜不報憂」,而且統治者通常希望美化政績,於是分別由基層和高層著手製造國情黑數。

邏輯上,落後國家政府統計制度欠佳,因此即使不蓋牌,其官方統計數字也很可能不夠準確。相對的,專制國家即使擁有良好的國情統計制度,背後也很可能受到蓋牌的影響。

以實例而言,將近兩年前對岸公布單日確診數下降之際,我們的指揮官陳時中就嗤之以鼻的用「你相信嗎」回應,輿論毫無動靜,原因就在於多數台灣民眾都認為對岸既專制又落後,理應出現嚴重的統計錯誤和刻意蓋牌。

同理,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顯示,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全球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並非原先統計的500萬左右,而是將近1500萬,黑數高達1千萬上下。這其中,死亡黑數最高的是印度和俄羅斯,輿論同樣毫無動靜,因為多數台灣民眾對這兩個國家的印象,都存在相當程度的專制與落後。

若疫情黑數來自於統計錯誤,則尚屬無可厚非,因為統計制度的修正與完善並非旦夕之功。然而,若來自於刻意蓋牌,那就是政府官員或醫療人員集體犯罪而欺騙民眾了。

台灣疫情黑數的間接證據

實際上,早在前年執政黨端出幾乎完美的防疫成績單時,許多人都懷疑其中可能涉及蓋牌。例如磐石艦多位確診官兵曾與女友親密相處,最後匡列的13人卻都安然無恙,就引發民眾的議論。該項爭議最後是在醫界的「很神,但必須相信」的回應中平息,因為很難相信在今日的台灣,還會出現全體醫護人員屈從於當局而集體說謊的事情。

然而,確實有一項證據顯示疫情黑數理應早已存在。如附圖2所示,在去年的疫情高峰當中,官方統計約有800人染疫過世,但相對於全球平均以及近鄰的日、韓兩國,我們的確診死亡率(case fatality rate)不但高得離譜,還波動得毫無章法…注意,該圖顯示的是比較能夠代表趨勢的7天平均數,而不是波動必定較大的單日資料。

圖2
圖2

為何我們的確診死亡率會好幾次衝到接近10%,足以讓台灣醫護人員無地自容的地步?又為何會反覆衝高殺低,在0和10%之間不斷來回呢?不可能是因為入侵台灣的病毒傳播力特別弱但毒性特別強,也不可能是因為台灣人抵抗力特別強但萬一發病就是瀕死重症,同樣不可能是因為台灣的醫療體系只提報重症確診者,刻意掩蓋無症狀和輕症的病患。

我唯一能夠想像出來的合理解釋,在於染疫黑數的存在…基於各種原因,無症狀者大多不會主動去做 PCR檢測,輕症患者也很有可能當成普通感冒或流感來處理,只有病情嚴重才比較可能主動或遵照醫囑而去做 PCR檢測,結果自然是確診人數低但重症死亡率偏高,而且在確診死亡人數經常掛零之下,呈現出衝高殺低的走勢。

當然,這種疫情黑數理應稱為「染疫黑數」,而非快篩陽視同確診後引發爭議的「確診黑數」。

至於WHO對超額死亡的估計,顯然不適用於染疫黑數,但國內確實有不少人點出超額死亡可能存在,例如早在去年7月就有學者指出,去年扣除人口老化導致的死亡,仍多死了7000多人。然而,這些評論者都沒有明確提出估算方式,因此我還是針對去年的疫情提出最簡單的估計…以106到109年死亡人數為基準,來估算去年6到7月的超額死亡人數,結果如附圖3所示。

圖3。
圖3。

附圖3最上方只考慮年資料,中間部分為月資料,最下方則是考慮人口老化現象而做的簡易修正。三組資料都顯示,去年整年和6到7月的死亡人數都遠高於預估,而且超出的數字遠高於官方公布的染疫死亡人數。這個結果固然有可能純屬巧合,但確實無法排除其中可能包括部分疫情死亡黑數,至於這個黑數是來自於制度欠佳或刻意蓋牌,就不是局外人所能置喙的了。

至於兼顧人口老化的影響,運用線性或非線性迴歸分析等方式,來進行更精確的估計,就只能期待手上有統計軟體的學者專家了…我退休後使用的電腦沒有昂貴的統計專用軟體,而我不熟悉Excel的統計運算,只能拋磚引玉。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