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專欄:中韓FTA令人不寒而顫

2015-03-10 05:40

? 人氣

此外,中韓FTA最具特色的是第十七章經濟合作。本章所涵蓋的合作領域,從農林漁業、鋼鐵、中小企業、紡織、資通訊、政府採購、能源、科技研發、海運、觀光(包含出國觀光)、文化、醫療器材與化妝品、中國渤海經濟特區與韓國仁川經濟自由化合作,以及設立「韓中工業園區」(韓國已經準備在新萬金地區設立韓中工業區)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項目顯示出韓國充分掌握了與中國互動的最佳模式:以合作取代硬梆梆的開放承諾,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何韓國願意在關稅削減上讓步。雖然從西方的角度來看,經濟合作看似欠缺拘束力而顯得有些虛幻,卻可能才是真正能打入中國市場的牛肉。簡單的說,從台韓競爭的角度來看,上週公布的文本可能只是炸彈的引信而已。

從這些合作項目,我們也可以概略看出中國求什麼。中國已是全球經濟大國,卻不是強國,而且很多生產製造仍是為人作嫁的檔次。近五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政策脈絡越來越清楚,就是要擺脫「大而不強」的階段,走向「既大又強」的境界,而且要全面的建立供應鍊體系。透過與韓國的各項合作,正是加速升級的最佳手段。而中國在中韓FTA的服務及投資開放中設下「等台二年」的暗樁,還順便把球殺回台灣。

慢慢看清中韓FTA中的各自算盤後,對於台灣的未來實在無法不感到憂心。這股憂心,其實不單純來自韓國的經濟擠壓,更在於我們面對此一變局卻手足無措。當我們還在因政治僵局而原地踏步,因兩岸問題而逐漸不願了解中國之際,我們看到了中、韓的耐心布陣、一魚多吃,看到了韓國(基於對中國的了解)在與中國互動間得宜的進退拿捏及議題設定權,看到了中國技術不靠台灣也能繼續升級茁壯。反觀台灣,盡失經濟主動權不說,短線不知如何出手,長期沒有具體規劃,逐漸被自己,被各國邊緣化。其結果,經濟弱化事小,搞小確幸就好,但成為對岸的囊中物的風險,才是令人不寒而顫之處。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WTO中心副執行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