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前駐華大使:習近平在新冠政策、烏克蘭問題上做出誤判,越來越多人感到憤怒

2022-05-21 12:10

? 人氣

習近平。(美聯社)

習近平。(美聯社)

前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談到中國社會的轉變,並認為「貿易促變」策略仍有其意義。施明賢還指出,習近平在新冠政策以及對烏克蘭戰爭的態度中都做出誤判。

德國之聲:習近平執政近十年,在這段期間中國社會出現哪些轉變?

施明賢(Michael Schaefer):中國社會在過去十年裡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我在2013年駐華大使任期結束後就返回德國,只能從遠方觀察這些發展。但我認為,中國社會的很多領域都發生重大變化。可以說,中國一直試圖在穩定和增長之間維持平衡。而過去的十年間,為了追求穩定,這樣的平衡變得更僵硬,包括經濟中心化措施,更加限縮言論自由。此外,中國經濟受到更大的控制,它帶來的結果便是,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全球經濟地位的看法也發生了重大轉變。你不僅可以在歐洲、美國的反應中發現這一點,德國和其他國家也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德國多年來的「以貿易促轉變」策略是否真的有成效?

基本上,「貿易促轉變」是德國以及歐洲在戰後的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它讓我們與鄰國,甚至是非洲或亞洲等其他地區國家建立網絡。這不僅促進繁榮,還有穩定與安全。這點當然沒有變。改變的是在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經歷了一個階段,由兩個超級大國為首的兩極格局基本消失。所有人都覺得會出現一個多極世界,但這樣的發展並未如預期迅速到來。因此越來越多人質疑,我們是否正走向新地緣政治的兩極化,一方是自由民主國家,另一邊則是專制體制國家。我個人認為,我們不會從新的兩極格局中受益,中國也無法從中受益。

中國及德國確實是其中幾個從全球化市場發展獲益最多的國家。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基於共同規則的國際體系,由所有人共同遵守...而這關係到我們是否能在競爭與合作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國際秩序,也關係到政治制度的共存。正如歐委會所說,中國是伙伴,是競爭者,也是體制對手...我個人相信,如果我們遵循統一的規則,通過貿易促轉變是可行的。面對氣候變遷、貧困或全球公共衛生等大挑戰,或是眼前的新冠疫情,都不是單一國家能獨自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合作。合作和貿易是運作系統的要素。

您曾經形容習近平是冷靜、精於算計的謀略者。但近期一些政治觀察家認為,習近平在新冠政策上做出錯誤決斷。您怎麼評價中國堅持清零的決策?

我認為清零政策是個誤判。認為能用封鎖政策來長期保護人民是計算錯誤。
在疫情的頭一年半,中國的清零策略做得相當好。但最晚在奧密克戎變種出現時,歐洲開始知道不僅需要通過限制措施自我保護,還要盡可能廣泛施打疫苗。接種完兩針後施打加強針,於是,歐洲在經歷了疫情兩年極大的困境後,現在恢復了正常。中國則較晚才意識到,基本上所有人民,尤其是老人,都應該接種疫苗。我聽到,6000萬老人沒有接種新冠疫苗,或者沒有得到完全保護。此外,中國疫苗的保護力顯然不如一些歐洲公司的mRNA疫苗,世衛組織也證實了這點。

僅僅封鎖是不夠的,因為重新開放時,缺乏疫苗保護者還是會受感染,病毒繼續傳播。這當然也會對經濟產生巨大影響。我們已經看到上海及其他城市封鎖後,對工業生產及供應鏈產生影響,不僅是對歐洲產品,甚至波及全球。反過來這又影響到中國工業生產,造成失業率上升… 我認為中國改變模式,而且開始為人民提供可持續的疫苗接種是非常重要的。坦率地說,我認為在這方面沒有民族主義的空間。如果不這樣做,中國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受到疫情影響。而我們已經看到,不滿的情緒在增長。這自然會引發挫折感,先是針對地方政府,而總有一天矛頭會指向中央政府。

有觀點認為,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一事上至今選擇支持普京也是政治誤判。

普京在烏克蘭的戰爭,我認為習近平有明顯誤判。他認為普京能輕取烏克蘭,很快打贏這場戰爭並借此削弱西方,這個計算完全錯誤。而西方國家並不像許多人假設的那樣,尤其不像及普京所以為的那樣分裂和軟弱,當前的西方國家比過去更團結,歐盟27國決定共同實施經濟制裁並輸送武器,這是俄羅斯始料未及的。

我認為中國決定在普京發動的戰爭中或多或少保持中立是一個大錯誤。對於侵略行為沒有保持中立一說。中國一直說我們反對干涉,但現在普京嚴重違反國際法並入侵鄰國,有成千上萬人死亡 ,數百萬難民,烏克蘭平民承受巨大痛苦。而中國沒有批評這場侵略戰爭。我認為這是一個嚴重錯誤,是中方的判斷錯誤。

中國對莫斯科有許多影響力。但中國維持中立, 沒有發揮力量使普京放棄戰爭。而這一點導致歐洲對中國失去信任。中國現在有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表明,它與歐洲國家一起建立一個基於國際法和共同規則的國際秩序。習近平明白應該敦促普京停止侵略一個弱小國家,這一點十分重要;而習近平在這裡不采取積極措施是一個錯誤。我擔心,這將導致德國和歐洲其它國家很大程度上失去對中國的信任。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台灣出現「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憂慮。雖然台灣與烏克蘭的情況存在極大差異難以相提並論,但普遍認為中國正密切關注歐美及北約對烏克蘭戰爭的反應,並從中汲取教訓。烏克蘭戰爭對兩岸關係發展會產生影響嗎?

我的看法是,烏克蘭戰爭將使北京對入侵台灣更加謹慎。歐洲和美國已經在烏克蘭明確表示,他們會積極站在民主的一側,捍衛這些價值觀。我毫不懷疑,在台灣也會如此,因為美國已經清楚表明這一點。我相信烏克蘭的經驗會讓北京更謹慎。世界上一直說支持中國和平統一,但武統將面臨巨大的阻力。我認為西方國家會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堅決地不容忍武統。

習近平預計將在今年秋天召開的中國二十大後連任。但這段時間,從新冠政策、烏克蘭戰爭的立場到經濟表現,他的許多決策開始受到質疑。在此背景下,習近平是否能在20大順利進入第三次任期?

我必須非常謹慎地發表意見。因為在中國,要看清政治決策背後的過程非常非常困難。我可以看到的是,越來越多人感到不滿或對新冠政策感到憤怒。我認為,更多人將開始質疑這個政府是否照顧了其利益,提供他們所承諾的安全和繁榮。中國共產黨政治精英內部是否也是如此,我無法斷言。沒有跡象表明,習近平會在20大之前從他的國家主席、共產黨總書記或中央軍委主席三個職位離任。

20大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會可能出現哪些更迭?

這從外部很難判斷。首先發生的應該是政治局的年輕化。誰會作為新的年輕成員進入政治局將顯示出習近平的地位有多強大。如果他成功讓同一陣營的年輕政治家上位,他的地位將更強化;如果有更有批判性的年輕政治家,那將會形成更大的平衡。第二個問題是,誰將在他的第三次任期中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是傾向經濟改革者能有更多話語權,或是另一個派別,像他這樣的強硬派,但目前還難以預測。


訪談內容經過刪減

施明賢博士(Michael Schaefer)自2007年至2013年擔任德國駐華大使,2013年至2020年任職寶馬基金會總裁。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