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中摸索「新台灣模式」:台灣防疫為何慢半拍?

2022-05-20 19:30

? 人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國內19日新增9萬331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國內19日新增9萬331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為了「與病毒共存」,台灣實行所謂的「新台灣模式」,不斷滾動調整的防疫政策卻令不少民眾感到困惑,也被批評未能「超前部署」。有專家指出,台灣當前防疫政策的矛盾之處,部分原因在於——受困過去的成功經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新冠疫情持續升溫,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台灣週五(5月20日)新增85720例本土確診病例,49例死亡。前一天,台灣衛福部表示疫情「進入廣泛社區流行階段」,預計5月下旬達到高峰。

因應疫情變化,台灣政府不斷調整防疫政策。例如,自5月12日起實施的「快篩陽性即確診」政策規定,有3類對象若快篩為陽性,視同確診,包括居家檢疫(入境人士)、居家隔離(與確診者有接觸)、自主防疫者。

但快篩陽性後,仍需透過遠距醫療診斷,經醫生判讀確認後才能被列為確診。若對快篩結果無共識,或者並非這3類的其他民眾,則可由衛生單位安排進行PCR核酸檢測。

該政策主要是為了輕重症分流,並避免民眾湧入醫院篩檢導致醫療負荷超載,然而實際執行情況卻令不少民眾感到混亂難從。

大眾難以跟上防疫政策

「我有試著預約線上看診,根本預約不到。App根本沒顯示台北市有可以預約的診所或醫院,然後它給了一堆合作的診所,電話都打不進去。後來也聽說App早就掛了,太多人湧入。」一名5月13日在隔離期間快篩陽性確診的楊小姐向德國之聲表示。

楊小姐說,快篩陽性者向政府通報病例的過程「很複雜」,有些年長者乾脆直接放棄。她告訴德國之聲:「我覺得三五天就改一次政策滿讓人不解,感覺政府沒有全盤計畫,打帶跑的感覺。」

另一名陳小姐告訴德國之聲,不斷變化的政策令人難以跟上腳步。她在快篩陽性後,嘗試透過網路搜索最新的政策指引,以確認自己是否符合標準、應該如何遵守規範,但這「對於已經生病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她說:「確診後還要研究隔離的規定、還要去搶著預約有限的PCR,其實對確診者來說是蠻累的。」

5月18日,台灣再宣布即日起65歲以上老人,無論是居家隔離、檢疫或自主防疫,只要快篩陽性並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為確診。老人可就近至醫療院所或透過遠距門診醫療,請醫師協助評估確認。

許多醫生指出,遠距醫療對於不熟悉智慧型手機或網路設備的老人及偏鄉民眾來說,仍非常困難。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告訴德國之聲,「台灣的遠距醫療相當落後」,很多區域醫院到現在才趕快發展遠距醫療,這次危機可能正好也是契機,「督促台灣的醫療機構跟衛福部積極發展遠距醫療。」

專家:台灣防疫「慢好幾拍」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4月6日宣布實施「新台灣模式」,蔡英文表示,台灣現階段目標為「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持續以「減災」為目標,而非全面「清零」;但也不是放任病毒肆虐式的「與病毒共存」,而是有效的疫情控管。

5月初,台灣宣布輕症、無症狀確診者實施「7+7」,也就是居家照護7天、自主健康管理7天的措施;入境人士的居家檢疫從10天縮短為7天;密切接觸者的匡列改以「同住親友」為原則。自5月17日開始,台灣將密接者的居家隔離放寬為「0+7」,只要完成施打3劑新冠疫苗就不用隔離,只需配合7天自主防疫,快篩陰性可外出。

台灣防疫政策短期內不斷變化,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認為,台灣上半場防疫非常成功,但「今年在面對Omicron產生的本土疫情時,很遺憾也是跟去年一樣,顯得準備不足」,未能從去年春天的本土疫情中吸取教訓。

紀駿輝告訴德國之聲,面對Omicron台灣已有歐美經驗可循,但卻沒有及早因應,「好像是走一步、看一步然後再做一步。」他舉例,隔離檢疫政策「每一、兩個星期就改一次」,且一直忽略疫苗施打狀態,一直到5月17日的最新政策才有所更改,宣布密接者打滿三劑疫苗不用隔離。

他解釋:「不管有沒有完成疫苗施打,只要有感染或接觸史,所有的檢疫隔離規定都是一視同仁,這等於是間接向民眾宣示疫苗無效。這樣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是間接宣布疫苗無效,為何又要鼓勵民眾打疫苗?這也是反映出台灣從去年的本土疫情,對於疫情的防範跟控制,好像跟前半段很不一樣。」

紀駿輝告訴德國之聲,疫情前半段,台灣一直強調超前部署,但Omicron疫情以來顯示的是,「台灣防疫不只是慢半拍,而是慢好幾拍。」

受困過去成功經驗

台灣民意基金會週五(5月20日)公布蔡英文就職六週年的有關民調。結果顯示,蔡英文「總統職務表現贊同率」為46.2%,與上個月相比下滑 3.7%。疫情是否衝擊聲望也受到外界關注。

紀駿輝指出,台灣過去把重點放在「清零」,投入大量資源防堵跟做疫調,很難將資源優先投入在如何應對新疫情爆發。他也認為,台灣的防疫「成也SARS,敗也SARS」,由於上半場防疫太成功,便認為所有SARS的經驗都可以延續到新冠疫情,卻忽略了兩者雖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很不一樣的地方。

他向德國之聲解釋,SARS沒有所謂的無症狀或輕症感染,一旦感染,症狀都很嚴重,新冠病毒卻不一定是這樣,加上Omicron跟先前的變種病毒特性不同,幾乎要把他看成不同的疾病,但台灣防疫措施依然延續過去成功的部分,認為做得很成功為何要改,這也是導致台灣為何在面對本波疫情時,政策往往慢好幾拍的原因。

他認為,參照丹麥及歐美經驗,台灣這波疫情要往下降,就要讓健康或打過疫苗的人有機會暴露跟感染,提高人口的群體免疫。但台灣面臨的兩難是,一方面由於醫療設施不夠,75歲以上老年人只有73%完成疫苗施打,不能讓短期內爆發太多病例,另一方面又不能把防疫規範綁得太緊,導致疫情拖太久。

台灣衛福部長陳時中週四(5月19日)表示,目前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專責與負壓病房空床率整體約50%左右,雙北的病床確實相對少,但「台灣目前的醫療狀況絕對不到崩潰的階段,說崩潰未免有些危言聳聽」。

紀駿輝指出,台灣目前確診總數約100多萬,相對2300萬人口來說還是太少,還不足以讓Omicron疫情平緩下來。依照歐美經驗,至少要到40%至50%的人感染,疫情才會慢慢下降。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