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隻貓都有獨特的自我,比許多人更算是「個體」:《貓哲學》選摘

2022-05-25 05:20

? 人氣

對於貓而言,缺乏抽象思維能力並不代表牠們比較低等,而是標誌了牠們的思想自由。採取通則式的思考,很容易就會落入對於語言的迷信。哲學史有一大半皆是對於語言幻想的崇拜。貓只信任自己能夠觸碰、嗅聞以及看見的東西,不會受到詞語所宰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哲學見證了人類心智的脆弱。人類之所以從事哲學思考,就和他們祈禱的理由一樣。他們知道他們在自己人生中打造的意義相當脆弱,因此總是活在擔心這種意義崩解的恐懼中。死亡是意義的終極崩解,因為人類不論對自己述說了什麼故事,都不免隨著死亡而終結。於是,他們想像自己死後能夠離開肉體而繼續存活在一個位於時間之外的世界,因此人類的故事即可在那個俗世之外的領域裡延續下去。

2021116-台北首座貓公園坐落在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10號對面綠地,台北市長柯文哲16日透過臉書發文鼓勵市民帶貓來公園散步。(取自柯文哲臉書)
台北首座貓公園。(取自柯文哲臉書)

哲學在其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都致力於找尋能夠反證死亡的真理。柏拉圖的理型論認為有不變的理型存在於一個永恆的領域當中,這項理論即是一種神祕式的願景,認為人類價值觀不受死亡影響。貓從來不思考死亡,但是到了生命尾聲的時候,卻又似乎相當清楚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所以牠們完全不需要這些想像。就算牠們懂得哲學是什麼,哲學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教牠們。

有幾個哲學家體認到我們可以從貓身上學到一些東西。十九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以熱愛貴賓狗聞名,在晚年連續養了幾隻,而且全都取了同樣的名字:阿特瑪(Atma)與巴茨(Butz)。他也養過至少一隻貓。他在一八六○年因為心臟衰竭死亡,被人發現陳屍於家裡的沙發上,身邊有一隻不知名的貓。

叔本華利用自己的寵物佐證他認為自我乃是一種幻象的理論。人類忍不住把貓視為和他們自己一樣,是各自分離的個體,但他認為這是錯的,因為人與貓都是柏拉圖理型的實例,都是一個原型反覆出現在許多不同的個別例子裡。這些看似分別的個體,短暫體現了某種更加基本的東西,也就是潛在的生存意志。叔本華聲稱生存意志是唯一真實存在的東西。

他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這部著作裡這麼闡述自己的理論:

我非常明白,我要是向任何一個人認真宣稱現在正在庭院裡玩耍的那隻貓,和三百年前在同一個地點做出相同的跳躍與玩鬧行為的貓是同一隻,對方一定會覺得我瘋了;但我也知道,認為今天這隻貓和三百年前的那一隻在根本上徹底是完全不同的個體,才是更加荒謬的事情……因為在某個意義上,每一個個體當然都是一個不同的存在物……但就另一個意義而言卻又不是如此,而這個意義就是唯有物品的永恆型態,唯有理型,才有真實的存在。這點在柏拉圖眼中顯得極為明白可見,而因此成了他的根本思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