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當代》十年辛苦不尋常:《胰臟癌探戈》選摘(4)

2022-05-22 05:10

? 人氣

前總統蔣介石(見圖)在位時頒布戒嚴令,同時也限制報章出刊、進行內容和思想審查,實施報禁超過30年。(資料照,維基百科)

前總統蔣介石(見圖)在位時頒布戒嚴令,同時也限制報章出刊、進行內容和思想審查,實施報禁超過30年。(資料照,維基百科)

當初我們之所以敢辦雜誌,當然有自己的理念,以我們所積累的知識、專業、經歷和人脈,有把握編出獨樹一幟的雜誌;尤其拜副刊3年之賜,有龐大的作者群以及無數的金頭腦支援。我們深入了解全球思潮,也深悉台灣學術、文化生態,知道國內國外什麼人在從事什麼研究及書寫。《當代》透過知識、文學、學術思潮的評介,不只能打破僵斃的黨國文化,同時打開國人的視野,與全球對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代》雜誌的特色之一,就是每一期推出各種各類的〔專輯〕」,有時一期不只一個。每一「專輯」的題目、內容和執筆者都必須集思廣益而後定奪,不但有力道、有歷史與現實意義,重要的是找到當行本色的人寫;而且諸條件必須具備。「專輯」的設計其實是承接〈人間〉副刊而來,《當代》可說是〈人間〉副刊的深化、學術化、廣化版;是提供給對知識有興趣、有好奇心的讀者。從創刊號的〔傅科專輯〕到最後224與225期合刊的《高中歷史課綱大體檢》與《中國崛起與威脅》,都是。《當代》總共製作了兩百多個專輯,真是一步一腳印。

《當代》創刊於1986年的5月。1986年就是民國75年,這是關鍵年代中又具特別意義的一年,是解凍前遙遠的呼聲。這一年發生的幾件事,不但形塑台灣新體制,也從而徹底翻轉台灣既有的結構;「蛻變」就是從此開始。

  • 5月1日,一群文化界、學術界的人士共同創辦《當代》,這本標舉文化、思想大纛的刊物;甫出刊就有其一定的意義與象徵。
  • 9月28日,130多位「黨外」人士不顧戒嚴令的黨禁正式成立政黨,民主進步黨以「低調」方式啼聲,提出政綱與組織架構。公開向國民黨的權威挑戰。
  • 10月15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令》及《動員戡亂時期民間社團組織》2項政改議題。30年的戒嚴體制即將終結。
  • 接下來的1987年7月,台灣地區正式解嚴,11月開放「大陸」探親,到12月3日報禁解除,1988年蔣經國去世;喪鐘敲開一扇全新的大門,台灣也進入多事之秋。

《當代》創刊伊始,台灣還處在戒嚴的鐵屋裡,經濟儘管發達,文化卻依然寂寂,黨外雜誌雖風行一時,「雲從龍、風從虎」,基本是為政治服務,文化、學術不是主菜。從《文星》查封(1965年12月)之後,台灣就沒有一本以文化為號召的刊物,《當代》的問世,可以說打破了《文星》之後文化刊物的「天荒」。

《文星》當然是文化刊物,不像《自由中國》用政論掛帥,秉持自由主義精神一意追求民主制度的建立,遂而直接抗衡蔣家, 最終導致被封、被抓的悲劇;但種子播下,點燃的是希望的火種。李敖接辦《文星》,《自由中國》的殷海光成為政論導師,這就是傳承。《文星》以教育界為靶心:一方面教育是文化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另一方面直攻教育,目的在避政治敏感之鋒。李敖文字尖銳異常,用字極刻薄之能事,有人暢快、有人厭惡,引發了不少官司。李敖曾向殷海光抱怨:「雷震搞新黨」,造成人被抓、雜誌被封,言論自由被國民黨收回去」,所以「新黨運動對傳播思想而言,是一種連累……」。《自由中國》存活11年,最後雜誌被封、人坐牢,就是殘酷的前車之鑑,聰明如李敖,當然不會攖其鋒。問題是李敖難道不知道《自由中國》終究會被封?《自由中國》反蔣介石「三連任」,就是反蔣王朝的建立,已是罪不能赦,組黨只是罪加一等;無論組不組黨,蔣政權依然會下重手。國民黨在雷震組黨前夕抓人,就是趕在政黨成立之前結束《自由中國》,否則蔣政權要剿滅的不僅僅是《自由中國》發行人而已, 而是反對黨黨魁,不只難度增加很大,政治成本也會很高,後座力恐怕更難以承受。李敖沒有組黨,下場與雷震有不同嗎?50年代後,雷震早預言:蔣經國才是關鍵。《文星》關門是蔣經國的傑作,應驗了雷震的斷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