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忠觀點:台大校長遴選爭議中的幾個盲點

2018-05-06 06:40

? 人氣

台灣大學傅鐘拉起黃布條「校園自主還我校長」,象徵台大支援管中閔。(吳尚軒攝)

台灣大學傅鐘拉起黃布條「校園自主還我校長」,象徵台大支援管中閔。(吳尚軒攝)

偉大的廿世紀物理學家費曼(Richard P. Feynman)——暢銷書《別鬧了,費曼先生:科學頑童的故事》的主人翁——早在1960年代初期就曾經指出,發達的媒體傳播可以帶來善,也可以帶來惡。他的這一項真知灼見,洞燭機先於網路以及簡訊都尚未發明的時代,至今不僅仍然屹立不搖,反而更加真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媒體傳播可以帶來善,也可以帶來惡,正反映在這次的台大校長遴選爭議事件中。一百多天來,在鋪天蓋地夾雜著善意與惡意的報導裡,我們看到一些盲點被部分人士和團體刻意誇大,他們壁壘分明、搖旗吶喊,相互指摘,因此對高教師生、社會公眾,以及政府機構的運轉等,都造成了多重摩擦與嚴重傷害。舉例如下:

一、「台大幫」與「中研院幫」的對決:去年底,台大校長遴選剛一啟動,媒體就反覆報導說,這次校長遴選將是「台大幫」與「中研院幫」的對決,雙方都志在必得,都會極力動員運作,以確保己方推出的候選人最終當選。但是這一個解讀,可能真的是多慮/想太多了。無庸多加說明,台灣龍頭大學的校長遴選,候選人當然一定會有幾位來自校內人士。此外,國內的教學研究單位中,能夠跟台大的學術地位和體量平起平坐的,也就只有中研院了,因此必定會有幾位候選人(自薦或被推薦的)來自中研院。而來自國內其他學術單位的候選人,很自然的將會寥寥可數,或者歸零。這一次八位候選人的任職單位分佈如此,以後幾屆遴選時的候選人單位分佈,必將也是如此。因此,意氣激揚地解讀說是「台大幫」與「中研院幫」的對決,應是想得太多了。

20171214-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上午出席「台灣要進步 要你這一票:請跟我們一起挺國昌」記者會。(蘇仲泓攝)
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一再被媒體暗示為這次台大校長遴選爭議的「藏鏡人」。(蘇仲泓攝)

二、「愛徒」一說的順手拈來與大膽想像:媒體又多次(捕風捉影地?)報導說,這屆的候選人之一周美吟教授,是李遠哲的「愛徒」,她代表中研院幫出征。媒體之所以會有一口咬定「愛徒」的這個印象與說法,很可能是因為周美吟任職於中研院原子分子科學所,與李遠哲在同一單位。但是一個簡單明白的事實是,李遠哲學的是(實驗)化學,周美吟學的是(理論)物理,因此大膽想像李遠哲一定是周美吟在美國讀博士時的論文指導教授,就只能歸諸於記者和讀者們的閉門造車,和一廂情願的「想當然耳」了。這是媒體報導的一個盲點。

三、「引喻失義」,對世界歷史和人類苦難的無知無感:在關於台大校長遴選事件的諸多言論和媒體報導中,最為嚴重的一項媒體本身及讀者大眾雙方共有的盲點,是口無遮攔和「引喻失義」的嚴肅認知問題與缺乏同理心。許多篇幅中都激動地指責教育部——劍指行政院和總統府——的不聘任管中閔教授的作為與手段(陰謀?),有如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行動,也有如文化大革命時的紅衛兵的恣意迫害異己。這些極端「引喻失義」的類比和失當言論,是對世界歷史的輕慢無知,以及對人類苦難的不敬謹表現。這種高度缺乏憐憫心的渾然無知類比/亂比,媒體竟然一而再地配合起舞,是一項嚴重盲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