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在樸觀點:Covd-19控管「清零」與「共存」政策之辯

2022-05-20 06:50

? 人氣

希望所有各地的疫情管控模式,無論是清零的或共生的都按照「成功的極限」的逆基模,塑造各地未來的希望。(資料照,林瑞慶攝)

希望所有各地的疫情管控模式,無論是清零的或共生的都按照「成功的極限」的逆基模,塑造各地未來的希望。(資料照,林瑞慶攝)

清零政策,中國大陸亦稱「動態清零」或「社會面清零」是指每當發現傳染病確診病例後,即進行醫學治療並同步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隔離密切接觸人員、控制病毒的影響範圍,以減少傳播和確診人數為目的的一種「四合一」防疫政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9冠狀病毒疫情蔓延初期,最先實施清零的國家除中國外還有澳洲、紐西蘭和新加坡等地。清零政策在西語世界稱之為Zero-COVID、COVID-Zero或FTTIS五步驟(英語:Find, Test, Trace, Isolate and Support,即尋找、檢測、追蹤、隔離和支援)。Covid-19發展第二年,觀察到一旦疫苗普及後病毒殺傷力出現第一波下降的現象,全世界共同感悟到疫情可能持久化,於是大部分地區於2021年陸續放棄「清零」而轉向與病毒共存的政策。WTO世衛組織表示,截至2022年5月,香港、臺灣和中國大陸是維持清零政策的最後三個主要經濟體,而臺灣也在2022年下半年停止清零,香港亦未再堅持強制清零。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於2022年5月10日對中國政府喊話,表示清零策略是不可能持續,引起中國政府不滿。在西方全面反中的大氣候影響下,目前各種清零政策的討論往往成了「政治正確」的延伸,許多學者認為此風不可長。本文擬於從流行病控管的角度、從一般管理學的角度還原爭論的癥結所在。

WTO緊急事務部主任瑞安(Mike Ryan )曾經表示,自2019年底以來中國通報死亡病例僅15,000件,比起美國的近100萬人、巴西的66萬多人和印度的52萬多人,這個數字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在與病毒共存政策下,新冠肺炎死亡已成為美國第3大死因,是美國兩場世界大戰中死亡總數的2倍。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中國放棄嚴格的清零政策,預估在6個月內將導致近160萬人死亡,其中3/4將是60歲以上未接種疫苗的老人。

以上論點可視為清零政策保障「生存權」的優點所在,但另有一面,中國是全世界供應鏈中最關鍵的一環,因清零的封城行動,上海碼頭一個卡車司機缺位的「蝴蝶效應」,將引起美國紐約港口完全癱瘓的大風暴,甚至全球供應的大震蕩。鑒於病毒變異防不勝防,清零政策的邊際效用逐漸下降,清零的經濟代價越來越大,這不僅不利於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也將使千瘡百孔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這應該是共存政策的重要出發點。

其實評估公共政策的優劣有許多專業方法,本文的任務是利用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煉》的《系統思考》基模,評論兩種不同管理模式的演化路徑。系統思考比較有能力切中要害,並具備不偏不倚的評估程序。

彼得聖吉的系統思考基模《捨本逐末》

許多西方學者認為清零政策是捨本逐末,「事到最後既不可能真正清零,還砸掉悠關國計民生的經濟發展」。真是這樣嗎?請看彼得聖吉對他的《第五項修煉》中的《捨本逐末》基模是怎樣解釋的。

彼得聖吉認為管理者通常並不明了,一旦問題出現究竟什麼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解」。管理者容易被《捨本逐末》的模式套牢。《捨本逐末》基模共有三個因果反饋環,如下。

資料來源:陶在樸 《超圖解系統思考》。(陶在樸提供)1
資料來源:陶在樸 《超圖解系統思考》。(陶在樸提供)

圖的左側說明《捨本逐末》的三個因果反饋環的構成,最上方是B1環,與之連接的B2環,以及將此二者連接的第三個R3環。B1和B2是調節型的反饋環,表征發展過程是收斂的,R3是增強型反饋環,表征發展過程是發散的兩極發展。

我們先來看B1環的運作過程,第一步以「症狀解」為起點,按照箭頭指引與「問題症狀」連接,連接間為負號,意思是如果一個變量變大另一個變量並不隨之變大,相反而往變小的方向發展,故具有「調節」系統變化的作用。第二步從「問題症狀」出發,跟著箭頭連接到「症狀解」,其間的連接為正號,意思是如果一個變量變大另一個變量隨之變大,故而具有「增強」系統變化的作用。這兩步合在一起,一共有奇數個負號,因而整體上構成的B1環是調節型的因果反饋關係。例如「問題症狀」是頭痛,「症狀解」是阿司匹林,二者組成的反饋環具有調節的關係,阿司匹林吃得多,通常頭痛的症狀也會隨之減輕。

接著我們看與B1環鄰接的B2環,按照相同的步驟,第一步以「問題症狀」為起點按箭頭方向連接到「根本解」,二者間用正號連接,意思是此二變量變化方向相同,一個變大另一個也變大,二者是增強型的反饋。第二步以「根本解」為起點連接到「問題症狀」,二者用負號連接,意思是一個變量增大而另一個變量減少,是為調節型的反饋關係。這兩步合在一起,一共有奇數個負號,因而整體上B2環也是調節型的因果反饋關係,說明只考慮問題症狀最後根本解出現的可能性越來越少。

B1環和B2環共生說明了「捨本逐末」模式的尷尬,一方面頭痛醫頭雖能暫時緩解症狀,但也失掉根本解出現的機會,如果考慮到「副作用」的出現那就是R3增強環的情況。當「症狀解」引起的「副作用」越來越強時,乃至完全削弱了

「根本解」出現的機會。例如頭痛醫頭的阿司匹林症狀解,當長期服用後將引起胃腸道出血或其他過敏反應的副作用。「捨本逐末」變量間的動態關係請見圖的右側,共有三條曲線表明三個變量的演化軌跡:問題症狀在不斷起伏中扶搖直上;解決表面問題的症狀解藥數不勝數;根本解的方案越來越少

清零政策並非「捨本逐末」

我們可以做一個「思想實驗」,如果在清零政策的空間嵌入「捨本逐末」的基本模式看看會怎樣,首先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三個變量的含義,什麼叫Covid-19控制政策的「根本解」、「症狀解」和「問題症狀」?其實答案是多重的,因為大家對Covid-19 本征結構的認定難於統一,有的認為疫情的「超額死亡」數量是最主要的控制症狀,有的認為「確診病例數」是主要的控制症狀,甚至有的認為「醫院負荷」應該是主要的控制症狀。至於什麼是「根本解」同樣莫衷一是,只是因為曠日持久Covid-19把世界經濟拖垮,才有人認為把經濟因素同時納入的與病毒共存的政策才是「根本解」,然而這將與確診病例數的問題症狀悖論,在共存策略中確診病例數並不是一個硬指標,可能共存策略皆大歡喜,商家可以賺錢,居民可以四處旅行,但是犧牲了許多貧民和年長者的生存權。

其實在管理上,每一種方法都存在使用成功的極限,下圖便是《第五項修煉》中《成功的極限》基模結構。

資料來源:陶在樸 《超圖解系統思考》。(陶在樸提供)2
資料來源:陶在樸 《超圖解系統思考》。(陶在樸提供)2

圖的左側是反饋環結構,圖的右側是各項變量的變化軌跡。成功的極限共有兩個互相制約的增強環R1和調節環B2共治,並有三個變量:努力,績效和活動上限。由變量「努力」出發按箭頭連接到「績效」,連接為正號,說明二者是增強關係;由「績效」再出發連接到「努力」仍是正號,說明二者也是增強關係,合在一起構成R1的增強反饋,即越努力越有績效,越有績效越努力。調節環B2的運作原理相同。若以「活動上限」作為起點,按箭頭連接到「績效」,二者連接為負號,這表示它們是調節的關係;從「績效」再出發連接到「活動上限」是正號,二者為增強反饋;以上兩步合在一起共有奇數個負號,所以B2環是調節型的。請注意在「活動上限」的上方還有一個不直接參加反饋的外部變量「限制」,表示任何活動所受到的大環境限制,限制越多活動的上限越有限。

圖的右側說明績效與努力的演化軌跡,儘管不斷努力,但績效由高峰而下墜。不管是清零或共存都受到這種成功的極限,因此我們只可以說兩種策略「各有優勢可以共生」。

下面是清零政策的各個因素間的因果反饋關係,它完全符合「成功的極限」基模的調節環B與增強環R共生的結構原理。第一個小環R如下:由帶症狀的人群出發經箭頭連接到飛沫和表面傳染,其間為正號;從飛沫和表面傳染再出發經箭頭連接到帶症狀人群,二者為正號,因此整個R環是增強作用的,即帶症狀的人群越多,飛沫和表面傳染越嚴重,周而復始惡性循環。第二個是大環B,由帶症狀人群出發經過:被隔離人群、封城、人群流動、飛沫和表面傳染,最後回到帶症狀人群,一共六步組成的調節反饋B。可以看出人群流動是一體兩面的關鍵因素,一方面因清零而人群流動減少限制了流行病的傳染,另一方面因人群流動減少而潛伏了全球供應鏈大崩解的「蝴蝶效應」。

資料來源:陶在樸 《超圖解系統思考》。(陶在樸提供)3
資料來源:陶在樸 《超圖解系統思考》。(陶在樸提供)

難道我們就這樣根據彼得聖吉「成功的極限」基模,模棱兩可的對「清零」和「共存」兩大策略草草結論嗎?許多人並不心甘,其中有一位便是「Futurist,未來學家」 Leah Zaidi 扎伊蒂,她說「我們需要對彼得聖吉的基模進行逆向思考,以促使人類理想的實現」。

扎伊蒂的「逆基模,Anti-Archetypes」

下圖是扎伊蒂稱為「希望的類型」的逆「成功的極限」基模的基本結構。

資料來源:Leah Zaidi,Anti-Archetypes: Patterns of Hope,World Futures Review。(陶在樸提供)
資料來源:Leah Zaidi,Anti-Archetypes: Patterns of Hope,World Futures Review。(陶在樸提供)

請將此逆基模與成功的基模原圖比較,我們看到區別,原模是兩個相反的增強環R1和調節環B2共生,而逆模是原來的調節環B2變化成增強環R2,逆模是兩個增強環R1和R2共在。扎伊蒂說我們把未來寄託在「績效」如何擺脫「活動上限」的限制,她在「活動上限」到「績效」的路徑上加上一個三角形,表示促進的活動,或突破限制的活動,這樣對於未來的希望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成功沒有限制,也不會出現績效的邊際效益下降的現象,於是某項策略,只要你不斷努力,其相應的績效也不斷高漲。

站在和平的未來主義立場,作者希望所有各地的疫情管控模式,無論是清零的或共生的都按照「成功的極限」的逆基模,塑造各地未來的希望。

*作者為系統動力學退休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