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輝觀點:畢業50年,見證臺灣核電的興與衰!

2022-05-12 05:40

? 人氣

核四成黃花,也意味著終結台灣一代結束的核能人才。(李佳穎攝)

核四成黃花,也意味著終結台灣一代結束的核能人才。(李佳穎攝)

1956年1月1日,清華大學在臺復校,政府給予的重要任務就是培育原子能研究人才。而原子能研究培育主要分為工具及人才,工具為原子爐,人才培育方面就是在清華大學設立核子工程學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於1956年兩次赴美,參觀各處實驗室並與美方協定原子爐的安裝,操作人員的訓練事宜,及決定將來採用何種機型的原子爐。1958年3月和美國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簽約,同年冬天開始興建全國唯一也是目前仍使用良好的水池式反應器,並於1961年4月13日達到臨界。

綜觀原子爐之規劃及建立,自1955年開始,至1961年落成,歷時六年,不僅完成了清華建校初期的重要任務,也開啟臺灣原子能研究新頁。

我在民國57年(1968年)進入清華大學的核子工程學系,為清華大學在臺復校第五屆的大學部畢業生,當年班上45個人,許多都是大專院校聯考第一志願考進來的!

那時候,誰知道核子工程是要做什麼?只知,這個系名很好聽,很先進,而且,清華大學的校園很幽雅、很美,又有全國第一座且唯一一座的原子爐!抱著一個對未來並不了解但卻美好的夢來到了美麗的清華校園!就這樣,一個一個高中生被「騙」了進來!

大一、大二的課程跟普通工學院沒有什麼不同,到了大三開始的「核工原理」才略有不同。當年教這門課的老師僅看過小小的敎學反應器,也沒有看過什麼核能電廠,我們只能學一些看不到摸不著的中子分裂反應、放射性度量、原子物理等等。

到了大四,開始學放射線與物質的作用、原子核物理等才漸漸了解,我們和平常工學院學生讀的是有些不一樣,倒是比較偏向理學院的物理系!

當時在學校讀了應用電子學,因緣際會,同學們往電子業及材料科學業發展的幾乎都成了大老闆。

往原子能學術研究發展的都是國內外大學的敎授,副校長及校長,甚至有被延攬入閣的政務官!

只有我們幾個人(個位數)留在台灣電力公司,為實際的核能電廠打拚,也因此見證了臺灣核電的風光與衰退!

民國60年末期至70年代,臺灣極力興建核二廠及核三廠。這是國內積極推動的十大建設之一!而且在戒嚴時代,有誰敢反對?記得當年進台電的工程師,都以核能施工單位或核電廠為首要的選擇!

核能在臺灣的榮景

核三廠完工後,核能發電幾達全國供電量的一半。而臺灣核能發電又曾因容量因數達百分之九十二點二左右,排名全球第四。

回顧當年,從民國71年至民國82年,10年間,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佔全國裝置容量的30%左右。若以發電量來說明,民國72年,核能發電佔全國的40.8% ,甚至民國74年,全臺灣52.4%的發電是來自核能,到民國81年,核能發電仍是臺灣主要的電源供應方式,佔當年34.6%。當時,燃氣僅佔2.9%,燃煤佔31.6%。

貴鬆鬆的燃氣當年僅佔3至5%,如今則佔40%以上!明顯證明穩定、價廉的核能對臺灣經濟起飛佔有極為重要的角色,它使我們的工業不必受限電之苦並享受廉價的電力。

這可以說是核能發電在臺灣的榮景,跟著國際的腳步走,核能安全受到國際監督。

在台電公司,核能電廠的施工及運轉是電力公司唯一必須受國際(原子能總署、世界核能運轉協會及各大國外顧問公司)監督及評鑑的,核能安全並未打折。

關機後的核四廠一號機控制室。(王伯輝提供)
關機後的核四廠一號機控制室。(王伯輝提供)

核能發電在臺灣的衰退⋯

近年來,核電在台灣逐漸沒落。我們聽到的話語是:「拋棄科技,只有意識型態!」「換了政權,換了腦袋?」「非核家園?用愛發電?」「核能人才流失!」

解嚴後,政治人物及社運團體紛紛尋找活動的舞臺,恰好,蘇聯車諾比電廠發生事故及日本人對福島核電廠的處理不當,反核成為社運的主流,昔日科技救國,竟變成科技誤國?

不過,雖然我們在核電廠或施工單位看到了這麼多的反核運動,但當時的政府還挺得住,圍牆外反核,圍牆內仍兢兢業業!事實上,這些反核團體或個人,他們並沒有親自了解核能或是親自進入過核能電廠,只因選舉,他們就要反核,當時的政治人物就想到利用「非核家園」這個政治語言來和選民溝通!

當理想主義及政客們訂出了非核目標時,我們仍然覺得理想與事實,會有一段差距。若一個政治語言,把它變成科技事實,後果將難以承受⋯

誠如前幾天,有位出名的能源部落客說:「有道是盲人騎瞎馬,領導人對能源知識原來薄弱,配上一個能源知識半斤八兩的政務官,臺灣落入深淵只是遲早的事!」硬要把臺灣往非核家園的路上走!今年3月3日,一個興達電廠的單一事故,就是因「缺電」導致雲林以南的電廠全跳機,因為北部低頻卸載快,系統才沒崩潰。去年5月13日及17日已經驗證了二次的大停電。然而,執政黨仍硬要將臺灣拉往「理想及口號式」的非核家園!

當年核四廠工程師,完成原子爐爐底的工作,步出厚厚圍阻體的情景。(王伯輝提供)
當年核四廠工程師,完成原子爐爐底的工作,步出厚厚圍阻體的情景。(王伯輝提供)

臺灣的核能不衰也難

民國61年清華大學畢業至今,恰好50年,見證了領導人視核能為臺灣工業發展的龍頭,也體驗了領導人無視於臺灣電力走鋼索的窘境?硬是要切斷穩定的核電!

要反對,什麼理由都可以

隨著俄羅斯及烏克蘭戰爭,氣候變遷等問題,許多國家都改變了它們的能源政策。英國宣布要增建8座核電廠,美國要增加60億美元用於核電廠延役,中國政府宣布增建6座核電廠,韓國也宣布核電廠延役,日本更加速核電廠重啓⋯⋯

最近有個政論節目主持人問某位執政黨立委,為什麼反對核電?他說,我們沒有辦法處理核廢料,所以我們必須非核⋯等等!

我必須很負責任的告訴您,美國也沒有核廢料的永久儲存埸,他們的核廢料就放在廠內,用乾式儲存的方式。

我們核電廠興建運轉等所有的法規,完全依照美國,對核廢的態度及處理方式,也就完全照美國的做法,可以嗎?

要反對,什麼都是理由!

這幾天天氣回溫,臺灣僅剩2%至5%的備載容量,還是靠各大科技業及鋼鐵公司,用他們自備的輕柴油發電設備及辦公室不得開冷氣來閃過,夜路走多了總有一天碰到鬼⋯

盼望,我們的政府要讓人民安心!

我們是不是可以有一個,務實點的政府⋯

7、8月,臺灣酷熱,怎麼辧⋯⋯

最後,我只能說,天佑臺灣!

*作者為核四前廠長,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