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急,減碳也很急!台灣2024年起徵收碳費, KPMG黃正忠:一定要從徹底盤查排放做起

2022-05-10 11:41

? 人氣

極端氣候越發強烈,減碳成為勢不可擋的議題(圖/Pixabay)

極端氣候越發強烈,減碳成為勢不可擋的議題(圖/Pixabay)

風傳媒2022趨勢論壇《零碳新經濟》5/27同步線上直播

https://events.storm.mg/campaign/2022SMCF_2/

從關稅貿易戰互不相讓,到選擇支持俄羅斯或是烏克蘭,全球各國似乎總是立場歧異,難得一見的共識,可能只剩下減碳。2021年底於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國際高峰會(COP26),各國代表罕見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要求於下次峰會前,各國需要提交至2050年的長期低碳發展策略規劃,同時明確要求各國逐步降低使用燃煤與淘汰化石燃料補貼;另一方面,峰會並決議要在2030年前,強化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量,並完成制訂國際碳市場規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何讓減碳不再只是口號?歐盟動作最快。去年七月,歐盟率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針對鋁、鋼鐵、肥料、水泥和電力等五大類對象提出管制,未來三年將是過渡期,每季廠商需提出報告書,揭露產品的碳含量與進口歐盟數量,及在原產地已經支付的碳價明細;自2026年起,進口商必須購買憑證,做為進口產品排碳的費用,價格依照歐盟每週平均拍賣價格而定。

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青年氣候運動者的抗議(AP)
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青年氣候運動者的抗議(AP)

台灣排放量高居世界第22 減碳壓力沈重

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達366百萬噸,高居全世界第22名,減碳進程的壓力可想而知;同時,製造業占我國GDP也高達36%之多。歐盟開第一槍、對產業未來勢必發生重大影響,台灣交功課的進度,這次非趕上國際不可。

然而,無論成本高低,最終對排碳徵收「費用」或「稅金」,對業界而言都是一筆額外開銷,新制究竟將如何收取這筆費用?台商能否吃得消成本壓力?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強調:「世界腳步已經加快,這是退無可退的挑戰,價值鏈裡的每個人都要承擔。」

十多年來,黃正忠在國內奔走、呼籲產官學界正視國際減碳進程,堪稱是台灣最熟悉減碳收費議題的專家之一。他以實例解釋,為何碳價格可能節節高升。黃正忠指出,2021年全球天災造成的財務損失達2,800億美元、其中43%有保險理賠,是歷年來次高紀錄,可見極端氣候的傷害與日俱增。而災難擴大、頻率提高,就表示碳排放沒被控制,對全人類的外部成本越來越大。「這時候,碳價當然要漲!」黃正忠說,畢竟,當排碳者造成氣候異常、環境損失,價值鏈的所有成員就得一起負擔成本,這是以價制量的基本概念。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

近半國家收碳稅 新加坡5年內要加稅10倍

黃正忠解釋,目前全球各國對排碳定價的機制,大致可分為三種做法:首先是碳稅,在61國裡頭有多達35國採用此法,黃正忠解釋,相關國家計算碳稅機制較為簡單,就是把歷年氣候災難的損害金額平均計算,便可大致得出徵收金額。

不過黃正忠也特別提醒,碳稅並非一成不變,如今年初,新加坡突然在財政預算案宣布時一併公告將調整碳稅,排放每公噸溫室氣體課徵5星幣的舊制將在2023年底截止,隔年開始,稅率將每兩年調高一次,分別為每公噸25元、45元,在2030年前,調高到50元至80元之間。換言之,五年後,新加坡的碳稅起碼會暴漲10倍之多!

2022年3月29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會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美聯社)
新加坡透過調高碳稅數倍,展現要在全球減碳中扮演要角的決心。圖為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會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美聯社)

總量控管 刺激碳交易成形

第二種做法,是對排碳進行總量管制。黃正忠解釋,此方法將依據歷史排碳數量,定義某些企業、機構是較大的排碳源頭,並將其列為管制對象,要求相關企業依照「容許量」標準,從寬鬆的高標開始逐年降低排碳;極端氣候愈嚴重,則容許量控管愈緊,一旦超過,排碳大戶們就得購買其他廠商的免費配額,以達到標準。

黃正忠解釋,「由於罰金是碳價的3倍之多,不買配額的企業面臨高額處罰,就有動力落實減碳;反之,當企業減碳成果優異,就有多餘配額可以出售,交易機制才會逐漸成熟。同時,逐年提高排碳標準,減碳才真的有進度。」目前如韓國、歐盟各國和中國大陸九個省市,都是採行此一制度。

至於台灣,則決定先走自己的路,準備施行全球唯一的「碳費」制度。依據四月底行政院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定義全台每年排碳2.5萬噸以上的企業為排碳大戶(此標準與新加坡相同),將在2024年至2025年間對這些排碳大戶徵收碳費;排碳大戶初步計算共287家,遍及水泥、石化、鋼鐵及半導體等產業。

專家:一定要從徹底盤查做起

萬事起頭難,面對龐雜的減碳工作,台灣總算踏出第一步。黃正忠認為,從碳費開始摸索碳定價機制,有開始總比沒有好。比如287家排碳大戶企業,當它們面臨收費壓力,接著一定會產生危機感,從內部開始碳定價機制,並積極尋求改善之道;這股收費壓力如何提高企業經營效率,讓生產價值鏈當中的每個成員都有減碳的參與感,進而習慣使用者付費的道理,都還需要時間上手。

至於黃正忠看待台灣的減碳藍圖,也有兩個衷心建議,首先,黃正忠建議一定要以整個集團為基礎,徹底盤點碳排放總量,然後依照不同產品、建立個別排碳清單,如此改善才能事半功倍。此外,政府也應及早去除化石燃料的補貼,如油、水、電價格都應合理反映真實成本,漲價以後,大家才會認真看待減碳。不過以當前輿論看來,要達成此一情況,難度仍相當高。


責任編輯/郭家宏

風傳媒2022趨勢論壇《零碳新經濟》5/27同步線上直播

https://events.storm.mg/campaign/2022SMCF_2/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周岐原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