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讀書無用?學歷無用?難道妄言有用?

2022-06-23 05:50

? 人氣

不想唸、沒唸過、以及唸過但沒唸通的人,很容易成為讀書無用論的忠實擁護者,因為這種論點符合他們的利益,而這類論點當然不足採信!(資料照,顏麟宇攝)

不想唸、沒唸過、以及唸過但沒唸通的人,很容易成為讀書無用論的忠實擁護者,因為這種論點符合他們的利益,而這類論點當然不足採信!(資料照,顏麟宇攝)

每隔一陣子,總是會出現一位名人(行銷和傳播學界稱為「意見領袖」),在媒體上倡議某種形式的學歷無用論,而媒體人普遍都極度的樂於追捧這類言論,例如我所熟知的知名範例就包括:被譽為「旅館業教父」的嚴長壽先生指責技職教育教學與實務脫節,而經常被視為「台灣首富」的郭台銘先生,則公開宣稱學者治國一定誤國,間接的指出大學教育內容與實務脫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近的一個範例則是在汽車加速賽中打敗對岸的杰尼龜,隨後並宣稱創下亞洲紀錄的「台灣賽車教父」廖老大(廖志賢)。他直接點名5個科系(昆蟲、農牧、經濟、海洋、企管),宣稱這些都是冷門科系,拿到學位後對未來少有助益。其結果是吸引一群鍵盤族爭相表達正反意見,並獲得多家媒體的引述報導。

助長以訛傳訛之風

先說結論,再談證據。必須指出,每個人確實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意見,但媒體人在引述報導之前,有義務先行查證其言論的真實性與侷限性,否則很可能助長了以訛傳訛的歪風。以上述3個範例而言,固然都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但也都有很大的侷限性。

以我最熟悉的企管系所為例,真實性在於,業界確實不會直接聘用新出爐的企管系畢業生擔任主管職,而且業者確實不知道該把這些畢業生放到哪個基層職位上。侷限性則在於,這是從「能否立刻上手」的觀點,來評斷企管系所畢業生的價值,忽略了企管系所實際的教育目標和教學限制。

拿我的親身經歷來說明。我退伍後的第一份全職工作是船務代理商的職員,主要是負責貨櫃調度,當時我的主管已經在位10幾年,但始終因為無法完善處理而屢遭客戶與上司譴責。我上任之初當然也只能有樣學樣,按照既有的慣例處理,但很快的就確定問題關鍵,隨後編製出貨櫃進出口的細部統計資料,將真實狀況反映給委託運務的日本業者,要求共同協商解決之道⋯⋯不久後就獲得日本業者同意,以自有貨輪運送空櫃來台,而我的主管從此就發出「躺著幹」的感嘆。

不論是企管或航管系所,都不可能詳細教導學生如何解決空櫃不足的問題。企管系所通常只能在「存貨/採購管理」課程或議題中,提到一些各行各業通用的基本原則和常見實務操作,例如應該配合銷貨預測來決定「經濟訂購量」,應該設定安全庫存以免缺料等。航管系所教師則可能指出若干對策,例如說明貨櫃租賃業者的存在,港埠之間空櫃運送的可能性等(當時基隆與高雄之間,運送一個40呎空櫃需負擔8000塊台幣,從國外運送來台則需數萬到數十萬不等)。這兩者都不足以解決我當時所面對的缺櫃問題。

這不是說讀書無用或學歷無用,而是承認學校教育的侷限性。然而,即使是航運業者的職前訓練,而且是進入實習階段後,結局仍然是無解,否則我當時的上司就不會困擾了10幾年。實際上,我運用的是目前已經納入高中數學,也是企管系所必修的統計學,用精確的統計數字證明常用的貨櫃調度措施解決不了問題,從而得以讓日本業者同意改弦易轍。

簡言之,企管系所畢業生在業界確實無法「立刻上手」,這是其固有的侷限,但企管系所的教育目標,本來就不是讓業者找到能夠「立刻上手」的員工,而是培養出一群對企業經營管理具備基本的瞭解,同時擁有許多問題診斷分析技能的社會新鮮人。當然,教師通常會鼓勵學生尋求功能或行業上的專精,前者是指專攻產、銷、人、發、財、資等等當中的特定領域,後者是指熟悉工業工程、金融市場、和廣告傳播等等(通常需跨系選修),藉以進一步提升診斷分析技能並瞭解業界概況。

學歷無用論的濫用

因此,在不瞭解個別科系的教育目標和教學侷限之下,發出學歷無用這類的批判,都只是見樹不見林的自以為是,而且通常只是考慮到「能否立刻上手」這個狹隘的層面。用教育界常見的回應來說,就是批判者不知道「教育」和「訓練」的差別——教育是為了培養未來可能需要的知能,而訓練是為了充實現有工作崗位上所需要的知能——把學校教育當成企業職前訓練,還獲得許多名人和一般民眾的喝采,以及媒體盲目的大規模傳播,我只能為台灣的教育工作者哀嘆。

或許,下面這個問題最能夠讓讀者瞭解教育和訓練的差別:許多電機系畢業生進入半導體廠的第一個職位,都是俗稱的「產線」,那麼台大等提供半導體課程的校系,是否只需要讓這些大學生熟悉半導體製程設備的操作,從而在畢業後能夠立刻上手,不需要唸半導體電路設計這類的理論性課程呢?如果台灣的教育真的是這樣,那麼半導體產業根本不可能成為我們的經濟棟樑!

實際上,部分學歷無用論的呼籲確屬真知灼見,但他們的著眼點絕對不是狹隘的「能否立刻上手」。以最著名的新力公司創辦人盛田昭夫先生為例,他所說的學歷無用並不是說不需要唸大學,也不是說大學所教的東西沒有用,而是主張學歷和工作能力並不能劃上等號,應該根據實際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來考評。同樣的,享有「台灣經營之神」美譽的王永慶先生,也認為學歷無法反應能力,因此重點應該轉移到「學力」上。

這兩位名人的主張高度雷同,但媒體和社會大眾經常做出錯誤的解讀,盛田昭夫先生曾經因為經常被誤解成不需要唸書而公開撰文澄清,只有小學學歷的王永慶先生,則迄今仍被部分網頁版主解釋成「自負自信的展現」,而且被視為「不需要唸書」主張的最佳代言人(例如有人質疑,為何台塑集團徵人時仍然用學歷把關)。說穿了,這些錯誤解讀都是見獵心喜,而不求甚解所衍生的謬論。可以的話,這兩位業界傳奇人物應該都會從棺材裡跳出來駁斥!

學歷確實無法充分反映能力,學界也不否認這點,但關鍵在於產官學界都無法精確的評估工作能力。因此,人力資本理論主張,業者根據學歷來推估能力並給予適當的報酬,信號理論主張求職者用學歷來向潛在的雇主發送有關能力高低的信號,但這兩種理論都沒有主張學歷和能力可以劃上等號。另一方面,篩選理論(或稱為羊皮效應)則主張,學歷的授予只不過是在眾多競爭者當中篩選勝利者,因此學歷固然與收入正相關,但只不過是因為高學歷者比較容易獲得收入較高的職位,並不表示學歷愈高則工作能力愈高。

換言之,如果你採納盛田昭夫或王永慶先生的正確論點,來譴責台灣多年來一成不變的文憑主義——只要文憑,不要取得文憑過程中所必須吸收的知識——那麼我會為你鼓掌喝采。然而,如果你把他們的論點扭曲成為不需要讀書,那麼我必須嚴厲譴責,因為這是助長文憑主義歪風的禍國殃民行為!

讀書有用的兩個範例

不論如何,至少就一般民眾的觀點而言,學歷絕對有用!不需要用國內的升學主義當間接證據,部分鍵盤俠已經對前述廖老大言論打臉,指出高學歷有助於獲得高收入。下表以政府公布的就業者薪資和家庭收入資料,證明學歷愈高則薪資或所得愈高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20220506-以政府公布的就業者薪資和家庭收入資料,證明學歷愈高則薪資或所得愈高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作者提供)
以政府公布的就業者薪資和家庭收入資料,證明學歷愈高則薪資或所得愈高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作者提供)

當然,你可以指稱許多低學歷者享有很高的收入,而許多高學歷者卻持續失業流浪。這也是事實,但統計資料顯示的是整體趨勢。換言之就是,其他條件相同之下,高學歷者比較可能獲得較高的收入——如果你自認高明,可以打破這種趨勢,那麼我自然無話可說。

你也可以宣稱多念幾年書以獲得較高的薪資,可能還比不上及早就業而提前賺取的收入,但這種主張不但經不起複利數學的檢驗,而且未能考慮學歷較低者,在加薪與升遷上通常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

收入屬於經濟利益,但教育並非專注於經濟利益,因此本文最後根據義務教育的基本目標——協助國民適應現代生活,包括辨別真話與謊言、真相與虛幻等——再提示一個範例。

看過電影《玩命關頭7》(Fast & Furious 7)吧?片尾那段億元台幣超跑飛越摩天大樓的畫面,讓人感受到何等的真實與刺激,但這段劇情是真人實鏡嗎?如何判斷?你當然可以和針對劉謙的魔術找碴一樣,反覆播放那段畫面,看看能否找到工作團隊所忽略的漏洞,但實際上我們可以用高中物理學課程的部分內容加上基本常識,證明幾乎不可能是真人實鏡——除非該工作團隊喪心病狂,用金錢和人命堆出一次偶發的成功,而且美國人也根本不在乎拍片衍生的死傷!

該電影當中的超跑是Lykan Hypersport,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主要的規格,但電影中並未揭露兩座大樓之間的距離,我也懶得回放查證起飛與降落的樓層,因此簡單的假定兩棟大樓相距30公尺,而起飛與降落的樓層差距不超過5層。同時也省略較複雜、涉及高等物理學的因素,包括空氣阻力、飛行過程車體前翻、以及降落時整車重心必須在樓面上(否則必定撞毀掉落)等等。另外,我再假定每一層樓高度為3公尺,忽略樓面厚度,而「容錯界限」則為10公分,意指撞到上下方樓面時,只要撞擊點以上或以下的車體不到10公分就算成功。

下圖是根據Lykan的規格和上述假設所做的簡易分析。顯然,該超跑不可能飛到相同的樓層,因為只容許下落0.1M,根據自由落體公式可知飛行時間僅約0.14秒,起飛時所需時速約為每小時770公里(770km/h),而Lykan的極速只有385 km/h。相對的,飛行過程下落5層樓時,時速達到62km/h左右即可(只考慮到下落5層的原因在於,懸吊系統和座椅的緩衝有極限,15公尺的高度已經非常寬鬆,實際上乘員極可能全數脊椎骨折而死亡)。

20220506-根據Lykan Hypersport的規格和假設所做的簡易分析。(作者提供)
根據Lykan Hypersport的規格和上述假設所做的簡易分析。(作者提供)

接下來的問題是,能否在起飛大樓內,加速到62km/h或以上。由於Lykan從0至100 km/h的加速時間僅需要2.8秒,用牛頓運動定率換算出加速度約為每秒9.92公尺(9.92m/s),加速到62km/h約需1.74秒,而所需的加速距離約為15公尺。有鑒於一棟千坪豪宅,不難保有一塊長達20公尺左右可以直線加速的空間,因此電影中超跑飛越大樓的情節確實有可能成真。

關鍵在於兩點。其一,考慮樓層、車輛高度和容錯界線後,每層樓的彈性空間只有2公尺,些許的速度差異就足以超出,並造成車毀人亡的後果。以下落5層為例,上述分析顯示起飛速度達62km/h即可,但略微超過66km/h之後,車頂就會撞到上一層的地板而導致失敗。換言之,駕駛必須在不到2秒的時間內,將起飛速度精準的控制在62到66km/h之間,而這點顯然相當困難。

其二,在人命關天和毀損大樓的前提下,這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操作,而且不可能進行實地練習,頂多在平地上劃定距離反覆操練。此外,前述不考慮空氣阻力和飛行過程車體前翻等違反事實的前提,也導致上述分析結果過於樂觀。

總之,這是死亡率必定遠高於飛鼠裝跳傘,而且會對建築物造成重大毀損,目前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極限運動,沒有任何影視業者會採納真人實鏡。運用高中物理學和基本常識的簡單分析,可以讓我們知道為什麼確實有可能做到,並瞭解哪些困難點,導致正常人不會冒險進行這種操作(不能排除有些瘋狂尋求刺激的人,可能私下到廢棄大樓嘗試)。

一篇論述不可能面面俱到,本文當然有許多吐槽點,例如未能舉證說明各級學校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與普遍性。然而,想要提出完整的辯證,需要的不是幾篇短文,而是一本專書。我曾經在《為什麼管理理論和實務總是不一樣》這本書中,點出幾個學用落差的可能來源。這裡比照處理,用幾個引發讀書無用論的潛在原因作為總結——不想唸、沒唸過、以及唸過但沒唸通的人,很容易成為讀書無用論的忠實擁護者,因為這種論點符合他們的利益,而這類涉及自身利益的論點當然不足採信!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