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對台和戰,取決於中國內部政治需要和國際形勢判斷

2022-05-28 05:50

? 人氣

在談話記錄中,沈君山就江澤民一再強調「一個中國」的「統一」,向江詳細解釋台灣的政治現實和民主化後的形勢:台灣民眾極少關切「統一」,他們關心的是安全和經濟繁榮,而政府施政必須顧民意。要統一,首先兩岸要建立平等而穩定的關係。不講地位平等,不讓台灣有國際空間,沒有和平保障,台灣是不能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沈君山雖表示自己不是台灣的官方代表,但他表示會把談話寫成報告交給李登輝總統。因此,他實際上是當時高層的溝通渠道。最後一次談話在1992年,沈江二人都沒有提到「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八十年代末,台灣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旅遊後,因應民間往來所衍生的事務性問題,1991年在台灣成立了由政府指定的民間機構執行公權力,叫「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同年,中國大陸也成立了一個相應機構「海峽兩岸交流協會」,簡稱海協會。名義上雖說民間機構,實際上負責人都能夠直達兩岸最高領導人,而負責人也是德高望重的人物,海基會由辜振甫任董事長,海協會由汪道涵任會長。1992年,時在兩會成立之初,都只是秘書長級的接觸,而所談的基本上也只是兩岸文書查證、走私、犯罪等事務性問題。1993年4月辜振甫與汪道涵在新加坡才有第一次辜汪會談。這次會談簽署了兩岸事務性和兩會聯繫的協議,但也象徵兩岸關係解凍,引起國際社會矚目。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若有「共識」,那麼最早也應該是在1993年辜汪會談的時候。

曾遊走兩岸的學者沈君山。(作者提供)
曾遊走兩岸的學者沈君山。(作者提供)

1994年,我給辜振甫先生作了一次專訪。他談到辜汪會上與汪道涵坐下來喝茶的「政策性對話」。他對汪說,「台灣過去半個世紀的發展,是一個歷史事實。希望大陸方面不要不承認這個事實。若承認這事實,就會了解到台灣有自己發展出來的體制,有自己的道路,這樣中共就不會說『我是中央,你是地方』。」

談到一個中國的認知時,辜振甫強調對一個中國的內涵,彼此可以各說各的,不形成文字。在各說各的一個中國之下,先著手談兩岸之間的溝通管道。

所謂「彼此可以各說各的」,也就是「各自表述」。如果辜振甫與汪道涵的這個談話是「共識」的話,那麼應稱之為「九三共識」。因為九二年並沒有這個層級的會談,而九三年訂明這個共識「不形成文字」,即不成文的共識。只能說是辜汪二人的共識。

但1993年國共都確實在兩岸政策上有所調整。中共在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再提武力統一,而是說海峽「雙方應該為促進結束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談判」。台灣方面也不再要求中共對台放棄武力,不再講「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政策。很明顯,至少「不接觸」已經不復存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