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魩仔魚是罪過嗎?專家解釋:它不是「數百種魚類的幼苗」,但要避免過度捕撈

2022-05-02 07:50

? 人氣

市場攤位上,可見到烹煮過的魩仔魚(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提供)

市場攤位上,可見到烹煮過的魩仔魚(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提供)

魩仔魚到底可不可以吃?坊間傳說魩仔魚是幾百種魚的幼苗,吃魩仔魚就是摧殘海洋生態,事實是這樣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專門研究魩仔魚資源的學者解說,魩仔魚主要是三種魚的幼苗,並不是幾百種魚的小魚,可是如果捕撈季節不對,就可能會抓到其他魚的幼苗。因為魩仔魚是比較低階的魚種,數量較多,只要在對的季節適量捕撈,其實是可以兼顧人類需要和海洋資源。

可是消費者如何得知台灣的魩仔魚有沒有「適時適量」捕撈呢?記者採訪專家與漁業管理單位,為你詳細解惑。

魩仔魚其實是三種魚的稚魚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李明安是國內最早研究魩仔魚的學者,他解說,魚類的生長大致可分為魚卵、仔魚、稚魚、幼魚、成魚幾個階段,而一般所稱的魩仔魚,其實是鯷科、鯡科的仔稚魚,特色是身體細長、透明,台灣常見的是刺公鯷、日本鯷、異葉公鯷這三種。

李明安指出,鯷科魚類不像網路所言是長不大的魚,牠們可長到 10 公分左右,只是不具經濟價值,人類不愛食用,至多是釣魚時用的餌料而已,反倒是幼小的魩仔魚因為沒有刺、方便料理,才為人們鍾愛。

所謂的魩仔魚其實並非單一品種,而是三種魚類的統稱(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提供)
所謂的魩仔魚其實並非單一品種,而是三種魚類的統稱(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提供)

吃魩仔魚會吃到別種魚的寶寶嗎?

為了確知漁民捕捉魩仔魚時,是否會抓到其他魚種的小魚,李明安曾隨不同地區的漁民在不同季節出海,再從漁民捕捉的魩仔魚中,找出誤捕的比例,提供給漁業署及各地方政府,由他們與漁民協商出禁漁期,在每年5─9月禁止捕撈魩仔魚,就不會誤抓其他魚類的幼苗,保護海洋資源永續。

漁業署表示,禁漁期實施之前,混獲比例約 10-30%,實施之後,混獲比例下降到 10% 以下。而且少有漁船會在禁漁期還違規捕撈。換言之,市面上國產的魩仔魚都是合法捕撈,也不太會吃到別種魚的小魚,混雜比例十隻裡面不到一隻。

漁業署漁政組副組長劉家禎強調,魩仔魚是重點管制漁業,卸漁申報要求嚴格,近年魩仔魚的申報正確率已達九成五以上。魩仔魚的資源管理手段還包括「總容許捕獲量」(TAC, Total Allowable Catch) 和「最大持續生產量」(MSY, 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每年的 TAC 及 MSY 都依照學者的評估和卸漁申報量進行診斷,判斷資源穩定與否。

曾經過度捕撈,訂出禁漁期後數量回穩

就算沒有混到別的小魚,可是魩仔魚的數量真的多到怎麼捕撈都沒問題嗎?是否有濫捕的疑慮?

攤開歷年魩鱙漁業的數據,可發現 2006 年以前都有一千多公噸的漁獲量,但自 2007 年後快速下滑,2008 年降到谷底 567 公噸,顯見確實有過度捕撈的情況。隔年漁業署趕緊訂定《地方主管機關訂定魩鱙漁業管理規範原則》,每年 5 月 1 日至 9 月 15 日中,各縣市要自訂連續 3 個月禁捕魩仔魚。禁漁區則為距岸 1,000 公尺以內之沿岸海域,不過地方主管機關可依所轄海域狀況縮減禁漁區距岸距離,但不得少於 500 公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