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堅守新聞自由陣地,婉拒參選立法局

2022-05-14 05:50

? 人氣

《九十年代》董事會亦決定,5月1日以在台灣登記的刊物出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4月30日,《九十年代》舉行了台版創刊酒會。當時正值社會高度關注李登輝將提名何人擔任行政院長的敏感時期,黨國大老、總統府資政蔣彥士和國民黨秘書長宋楚瑜受媒體追訪,動見觀瞻,想不到他二人都來酒會。出席的還有時任國民黨海工會主任的章孝嚴、新聞局長邵玉銘;民進黨有盧修一、朱高正、康寧祥、許榮淑、張富忠、陳菊;學術界有唐德剛、沈君山、楊國樞、李鴻禧、高希均;作家柏楊、黃春明、李昂;新聞出版界殷允芃、吳豐山、余範英、司馬文武、黃肇松、周天瑞等。可說冠蓋雲集。

李昂在酒會中任司儀。我致辭談到中共、香港和台灣面對的未來形勢。在為台灣開拓視野方面,《九十年代》或可以盡點棉力,而面對九七,英國保護傘退場後,《九十年代》也需要尋求另一個可保障新聞自由之地。在台灣發行,意味著我們對台灣充滿期待。

台版創刊酒會中,與邵玉銘和蔣彥士交談。(作者提供)
台版創刊酒會中,與邵玉銘和蔣彥士交談。(作者提供)

陸續發言者有蔣彥士、章孝嚴、邵玉銘、沈君山、盧修一、張富忠。他們給予《九十年代》很正面的評價,不少人提到這本雜誌是他們留學時的讀物。國民黨人士當年對雜誌的反威權論述或不以為然,或另辦留學生刊物予以批駁反制,但也深受《七十年代》具說服力的文章影響,使他們支持台灣的民主改革。民進黨人士則感謝我們過去對黨外爭取民主運動的支持。發言者對《九十年代》獲准在台灣出版,都說這意味台灣言論自由進一步開放。

酒會現場及其後,我又接受各媒體的訪問。儘管當時社會最關注政府人事動向,但《九十年代》在台灣創刊仍然佔據多家新聞媒體頭版。余英時、唐德剛、柏楊、聶華苓為《九十年代》台灣版寫了短文。余英時寫道:「我個人接觸《九十年代》已是八十年代的事,那時它剛剛經歷了一場最嚴重的道德考驗,海外知識分子異口同聲地說:《九十年代》是知識分子最喜愛的讀物。我完全同意這一論斷。我很高興今天台灣讀者可以和我們海外的人同時分享《九十年代》所提供的豐富的精神食糧。」

柏楊寫道:「面對這份雜誌,台灣讀者才會發現自己所屬這個世界的真相,和自己如何定位。在一個充滿經濟暴發戶、政治暴發戶、文化暴發戶的地方,我把希望寄託給《九十年代》。」他並以一次訂閱十年《九十年代》的具體行動表達他對雜誌的支持。

台灣知名歷史學家潘光哲,那時候還是年輕人。《九十年代》刊登了他一篇來稿,講他關注一國兩制這個命題,但對轟動一時的翁松燃的《一國兩制芻論》和頗受重視的《五學者座談一國兩制》,在台灣卻沒有機會讀到。他說台灣實在需要惡補對中國大陸的認識。「《九十年代》在台發行,將使我們從一系列教條觀點中跳出來,重新審視大陸的脈絡。」

在英國的學者楊青雲則撰文提到,他1974年在台灣教育部舉辦的留學生出國研習會上,一位黨官列出多種在海外的共匪統戰刊物,要準留學生警惕,其中之一就是《七十年代》。但當他次年在倫敦大學圖書館發現這本雜誌,讀了兩三篇文章,卻有像和尚逛花街——解禁的心情,因為看到了一些台灣不許知道的消息,這些文章的批判性也較台灣報章強而有力多了。從此以後,《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就成為他每月必讀的雜誌。

在台版創刊酒會內外,聽到、讀到對《七十年代》《九十年代》的許多溢美之詞,在感激與安慰之餘,亦略有慚愧,因為我只是在言論自由的香港,盡了一個獨立新聞工作者的本份而已。但在華人社會「非左即右」的思維捆綁下,原來獨立的媒體也變得如此可貴。

當年將我們視如寇讎的親國府人士,今天回想起來,聽聽不同意見不但沒有壞處,而且還大有好處。又過了30年,現在台灣每天都有藍綠的爭吵聲音。其實這才正常。不要把不同意見視如寇讎。難道社會鴉雀無聲,或只有一種聲音,才好嗎?

*作者為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