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派特使團訪歐洲8國,波蘭學者:「17+1機制」陷入危機,北京企圖「損害控制」

2022-04-21 17:00

? 人氣

中國派出特使團鞏固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圖為2022年4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中歐元首峰會(資料照,AP)

中國派出特使團鞏固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圖為2022年4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中歐元首峰會(資料照,AP)

2012年,中國提出與中東歐國家的經貿合作機制,該機制將於4月26日迎接成立10周年。不過立陶宛2021年退出此機制,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中國強力支持俄羅斯,因此中國派出特使出訪該機制8個參與國。波蘭學者詩麗娜說,這是「損害控制」之行。部分中國學者則稱,該機制受到地緣政治和美國煽動情緒影響,中國必須花心思沉著處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外交部歐洲司長王魯彤18日推文稱,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特使霍玉珍率團出訪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波蘭。中國官媒《環球時報》19日指出,霍玉珍曾任駐捷克、羅馬尼亞大使,而訪團成員還有中國智庫學者及企業家。波蘭國際事務研究所(PISM)中國專家詩麗娜(Justyna Szczudlik)直言,該團目的是要「損害控制」。

詩麗娜表示,對於中國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態度,中東歐國家「非常失望」,且中國不願譴責俄羅斯,又強調國家主權,被解讀為「為俄羅斯背書」。她告訴《南華早報》:「中國『傷感情』的外交原則在於尊重他國主權、獨立及領土完整,但現在俄羅斯發動全面戰爭和犯下暴行後,中國沒譴責俄羅斯,也未支持烏克蘭捍衛國土。」

17+1機制陷入危機

「就算中國和俄羅斯關係密切,但看來持續中的烏克蘭戰爭,讓中國對俄羅斯產生不信任」,詩麗娜說,「中國訪團會試著說服中東歐國家還有合作空間,且17+1機制依舊意義重大」。不過她坦言,自從立陶宛退出後,該機制已陷入「很深的危機」,「中國為俄羅斯背書的行為,可能會使此機制被深深凍結,甚至是解散」。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向《南華早報》表示,這次訪問「非常及時且相當需要」,因為中國必須澄清在烏克蘭戰爭的立場。他提到:「中國首先要講清楚其與俄羅斯的關係,還有中國和俄羅斯是不同國家,以及中國對烏克蘭戰爭的看法,贏回這些國家的支持。」王義桅指出,中東歐國家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有很深的「誤解」。

「波羅的海及中東歐國家相信,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無限制』夥伴關係,代表中國及俄羅斯結盟,且中國支持俄羅斯」,王義桅稱,「中國必須表明,『無限制』夥伴關係是為了嚇阻美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說,中東歐國家的反俄羅斯情緒攀升,而美國在這些國家抹黑中國的獨立態度,把中國和俄羅斯塑造成邪惡聯盟。

反制美國區域影響力

崔洪建強調,基於這樣的情況,中國訪團此行要說明中國立場、駁斥不實資訊和澄清誤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劉作奎是訪團成員之一,他19日告訴《環球時報》,中東歐國家受到美國影響很深,認為譴責俄羅斯是「政治正確」之舉,因此看待中國對烏克蘭戰爭的立場很情緒化,而這樣的情緒也影響到雙邊合作。

劉作奎直言,中國和中東歐國家之間的分歧與難題不可能1天化解,「我們訪問這些國家,是為了更好的雙邊關係及雙贏合作展現我們的友好態度」。他表示,「務實合作」是此行關鍵詞,並稱同行的企業家會和當地公司討論具體方案,從中推動「一帶一路」合作及雙邊合作。《環球時報》稱,中國和中東歐國家最近的合作成果,是連接塞爾維亞及匈牙利的一段鐵路3月19日開通。

《環球時報》指出,該鐵路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旗艦計畫之一,而最新開通的是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與第2大城諾維薩德(Novi Sad)之間的鐵路段。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中,有5個參與國未加入歐盟,因此被視為有意分化歐洲。另外,2021年該機制元首峰會一改過往中國國務院總理與會模式,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但有6國僅派部長級官員與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