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培群觀點:面對醫病共享決策,我們該怎麼做會更好?

2018-04-26 06:40

? 人氣

動機是否強烈也會影響決策。醫病雙方都盼望在治療前後,所有生活細節都不受影響,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也只能期待治療對往後的生活起居的影響是輕微的,或最不在意的。這時候病人可以做的是把各種影響條列出來,並依自己的好惡做排列,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動機有多麼強烈。如:對疼痛忍受程度很低的病人,就自然會選擇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要扎針);對十分依賴醫護人員、不敢自己執行換液(腹膜透析),但可以忍痛,血液透析就是較好的選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醫療端則可以協助病人發現良善的治療動機,尤其是當病家的決定不見得是最有利時。「共享決策」絕不僅止於病情說明或衛教,更多時候是了解且尊重病家的需求,當病家無法明確描述自己的喜好或價值觀時,更要適時的提供多元管道去協助病人發現良善的治療動機。舉列來說:曾因有慢性腎臟病患者因合併尿毒症狀,醫師建議病人接受長期洗腎,病人却以「洗腎無法治癒尿毒症,只能拖日子且浪費醫療資源」而拒絕,醫師勸解說:「至少也要治療到兒女長大獨立後吧」「若心願全部都已了卻,我也不會再勸妳了」,當下病人就接受了長期透析。當然激發「治療動機」必須以病人或家屬為中心;曾有癌末昏迷的病人,家屬想停止洗腎治療,「讓媽媽走的平靜」;而醫療人員「激勵」家屬說「我們小時候生病,相信媽媽是絕對不會說放棄吧」,而造成家屬極大的心理壓力。

醫療院所則要避免對醫療人員提供「過當的獎勵」,特別是在自費項目上。在全民健保制度下是以論件計酬方式給付費用給醫療院所,所以院所給醫師的薪酬也大多也是依此方式,健保給付點數高的醫療處置院所給醫師的薪酬就高,這原是無可厚非,但如果是過當的獎勵就會提供不良誘因,容易造成醫療的畸型發展,更會讓病人無法取得正確且平衡的醫療資訊,不利於醫療決策。近年來,因價廉健保、醫療競爭讓部分醫療院所為求永續經營,紛紛全力開發自費項目,而這些項目常是新型或新開發的治療藥物或手術方式,對於這些還未經時間考驗的治療模式,治療效果常會被高估,且副作用常常會被低估或仍未被發現,例如曾有藥物雖在上市前經嚴格的試驗與評估,臨床使用後發現許多嚴重不良反應而被下市。所以若在現行有其他相對成熟的治療模式下,病人仍願意嘗試新的治療,就須要事前提供更完整的資訊。

最後須了解是否有足夠的「能耐(CAPACITY)」可以接受這樣的醫療處置。

所謂的能耐,包括了病情狀況、經濟能力、後續照顧,家庭與社會支持等等綜合且複雜的問題。病家其實很容易會問「受得了這樣的治療嗎?」、「我們可以自費,只要對病人有好處」。但問題經常不是如此簡單,如:是否有能力照顧腦部手術後,意識無法清楚的病人,而不只是病人在手術的過程是否能撐的過去(後續照顧問題);急性腎衰竭需要緊急透析(洗腎)時,常有病家會詢問「以後是否須要長期洗腎」,其實要先挽回病人的生命,才有機會去考慮是否需要長期洗腎(病情現況問題)。也曾遇過家屬自費購買不能磨粉的昂貴藥物,卻磨粉經鼻胃管給藥,因家屬認為自費比較有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