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體能縮小到12公分,要怎麼生活?麥特戴蒙告訴你:把自己變渺小,才能活得更寬廣

2018-04-27 06:20

? 人氣

當人類的身體能夠用科技縮小到12公分,縮小過後,便能在小型世界裡面享盡榮華富貴、並且製造更少的垃圾,對地球更友善環保——如果是你,你是否會選擇縮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麥特戴蒙主演的《縮小人生》提到了許多不同議題,中年危機、地球環保、種族議題等等,似乎也讓電影的重點有些不知所云,但是本篇文章僅討論筆者最喜歡的部分——存在主義的大哉問:人為何而活?

存在主義中所謂「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是指:人的存在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們是毫無選擇地被拋擲到這個世界上,因此需要透過對生活的投入、體驗、以及自我覺察,來賦予自己人生意義。筆者認為整部電影都在回答一件事「人為何而活?」以及「我是誰?」這兩個存在主義所探討的命題。

主角從一開始認為:人活著就是該享樂,因此選擇縮小,為的就是能在漂亮的籠子裡享受更多榮華富貴,這邊不禁讓人想到《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中所說的「以往人們靠著黃色書刊自慰,現代人則是靠著傢俱型錄。」在現代中,確實有許多人以車子房子來量化自己的價值,我們工作、睡覺、存錢、吃飯,活著似乎只為了可以買得起一台在同學會可以炫耀的進口車、或是賺更多錢買更貴更豪華的浴缸拍照打卡。

在主角遇見玉蘭之後,他發現眼前的女孩選擇以他從前不了解的方式活著——明明可以更輕鬆的活著,卻選擇為身邊的人付出,連自己的身體出了問題也不太在意,讓主角漸漸愛上玉蘭。

電影結尾,地球因為人口過多而浩劫,主角決心和其他人一起通往地窖的新世界,但玉蘭的心中還是掛念著她重病的朋友們,不願和男主角一起離開。在此,主角因而產生了「我是誰?我為何而活?」的焦慮,主角疑惑地問著身邊的朋友:如果我此刻不走進隧道,那我是誰?我為什麼要活著?為什麼此刻在這裡?然而,唯有我們意識到死亡的存在,意識到我們有一天終將化為灰燼,我們才會去賦予這段生命意義。

存在主義大師Yalom在《成為我自己》這本書中,提到他的一位團體治療的病人曾說「真可惜,居然要等到今天,等到自己的身體被癌症搞得千千瘡百孔,才知道如何生活。」就如同作者赤裸裸地面臨了死亡,才深刻地去反思自己的生命應該如何創造。

整部電影或許有些雜亂,但或許這就如同我們的生命一樣: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創作者,在選擇自己人生的過程中,勢必會和主角一樣產生諾大的焦慮,許多人因而選擇相信權威或服從主流,因此照著眾人的期待而活著,甚至從來不去追尋自己所認同的生命價值,不去質疑過自己到底想要怎麼樣的生活,這樣活著,不覺得有些可惜嗎?

編劇或導演對於生命意義的看法,或許就是「與其他人們產生羈絆」這樣的解答吧。

套句佛洛伊德的話:愛與工作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愛著身邊的家人朋友、並且認真投入自己所認同的工作,我想我們不需要縮小,也能擁有很完整的人生。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