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逼使大型動物走上絕路 科學家:再過200年,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恐怕是……牛!

2018-04-23 11:10

? 人氣

科學家推測,牛可能會在未來幾個世紀內成為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哺乳類動物。(AP)

科學家推測,牛可能會在未來幾個世紀內成為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哺乳類動物。(AP)

數十萬年前,人類自非洲遷移、繁衍,日趨發展成現今約75億人口的現代社會。但伴隨著人類活動的興盛,不少大型哺乳動物卻因此而絕滅。一份於20日發表的科學研究推測,若這一趨勢持續下去,200年後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恐怕將是人類畜養的家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大部分恐龍的滅絕使得哺乳動物成為陸上最大的生物,也讓它們的體型變得巨大無比。那時候,有大得可以將下巴放在非洲象頭頂上的古菱齒象(Palaeoloxodon),比犀牛至少重10倍的無角巨犀(Paraceratherium),身型可與大象比擬的樹懶「大地懶」(Megatherium),甚至還有被稱為雙門齒獸(Diprotodon)的巨型袋熊(wombat),身高足以與一個成年人對視!

無角巨犀(Paraceratherium)(ABelov2014@Wikipedia / CC BY-SA 3.0)
無角巨犀(Paraceratherium)(ABelov2014@Wikipedia / CC BY-SA 3.0)
大地懶(Megatherium)(Lebensbild von Megatherium in der Pamparegion@Wikipedia / CC BY-SA 3.0)
大地懶(Megatherium)(Lebensbild von Megatherium in der Pamparegion@Wikipedia / CC BY-SA 3.0)

但在大約12萬5000年前,即「晚更新世」(late Pleistocene),這些巨型動物開始逐一消失。時至今日,我們再也看不見它們的蹤影。科學家們對於這些物種絕滅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而且經常爆發激烈的辯論。而在一份名為《晚第四紀哺乳動物體型之縮小》(Body size downgrading of mammals over the late Quaternary)的科學研究中,以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生物學教授史密絲(Felisa Smith)為首的科學團隊,將這一物種滅絕責任歸咎於人類的繁衍及遷移活動。

家牛將在200年後成為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

這份科學研究探討了人類在世界各地繁衍與散布的現象以及大型哺乳動物滅絕的現象之間的關係,並推測牛可能會在未來幾個世紀內成為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哺乳類動物。這項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團隊的最新研究20日刊登於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

科學家推測,牛可能會在未來幾個世紀內成為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哺乳類動物。(AP)
科學家推測,牛可能會在未來幾個世紀內成為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哺乳類動物。(AP)

為了得知古人類離開非洲後當地區哺乳動物的生存情況,研究人員彙編了一項大規模的數據報告,內容包括12萬5000年以來的氣候狀況、哺乳動物的體型、生存狀態以及活動地理位置,並結合現代哺乳動物的保育狀態,模擬未來200年後物種的多樣性及體型分布。此外,研究人員針對動物的體型大小和飲食習慣,調查這些因素是否會影響物種滅絕的可能性,並參照同一時期的氣候變遷狀況以及人類遷徙模式。

巨型哺乳動物因人類狩獵而滅亡

根據研究顯示,在數千年前,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等古人類往世界各地遷移及散布的時期,正好與長毛象( mammoth)、劍齒虎(sabre-toothed tiger)、雕齒獸(glyptodon)等巨型動物滅絕的時間相吻合。研究領導人史密絲表示:「隨著人類從非洲向外遷徙,巨型動物的絕滅現象也越來越明顯。」

研究人員相信,這種現象是由於人類在取得肉類食物時,偏好大型物種而非小型囓齒類動物。自尼安德塔人及丹尼索瓦人遷徙至歐洲及亞洲之後,哺乳動物的平均重量縮水一半。智人(homo sapiens)在稍晚遷入澳洲之後,當地的哺乳動物體型也平均縮小到剩下10分之1。約1萬5000年前,當手持遠程武器的人類抵達北美,當地哺乳動物的平均體重更是從98公斤下降至7.6公斤。

按照這種趨勢,研究人員擔心幾百年以後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很可能就是一頭約900公斤的家牛。這也意味著大象、長頸鹿以及河馬的滅絕。

全球碩果僅存雄性北白犀牛「蘇丹」(Lengai101@Wikipedia / CC BY 3.0)
北白犀牛目前已絕滅。(Lengai101@Wikipedia / CC BY 3.0)
20180214-長頸鹿會用長長的脖子企圖將情敵驅趕出去。(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長頸鹿可能會在幾世紀後滅絕。(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提出質疑:「不太可能發生」

對於這份研究結果,部分研究者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這幾年來人類在環境保護上所作出的努力,有效地減緩了氣候變遷、森林棲息地消失、環境污染及城市擴張等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威脅。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首席科學家布魯克斯(Thomas Brooks)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認為小型哺乳動物的命運將更為堪憂。他表示,「我認為(大型動物的滅絕)不太可能發生」,並根據其他相關研究補充說明,認為比起小型動物,大象等大型動物更能在物種保護行動中受益。IUCN列出了一系列瀕臨絕種的物種,一些大小與牛隻相似的哺乳動物,如:非洲水牛和棕熊,也被納入該清單內。

史密絲表示,「樂觀來說,我希望(大型動物的絕滅)不會發生,畢竟我們都很愛大象,」但大型陸上哺乳動物正在減少是不爭的事實,「數量的減少往往就是滅絕的開始」。

物種滅絕原因各說紛紜  人類活動衝擊更為強大

科學家曾以不同的原因解釋大型哺乳類滅絕,包括氣候變遷、人類狩獵、生態系巨變等等,但這些因素的效應往往難以區分,甚至同時發生、相互結合。儘管如此,奧瑪史密斯自然史博物館(Orma J. Smit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館長馬奎爾(Kaitlin Maguire)依然認為:「雖然動物大滅絕可能是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雪上加霜的結果,但是這項研究顯示人類造成的衝擊更為強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

溫亦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