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若開戰,歐洲會出兵協防台灣嗎?英國智庫重磅報告:協助民主台灣抵抗中國侵略,歐洲能做些什麼

2022-04-04 00:57

? 人氣

德國國防軍士兵。(美聯社)

德國國防軍士兵。(美聯社)

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3月30日發表《台海兩岸穩定與歐洲安全》研究報告,針對歐洲國家應該如何回應台海情勢做出建言。報告作者認為,歐洲列強過去20年因為擔心北京報復或失去中國市場,不願與台灣增強雙邊關係。但近年中國的獨裁行徑與戰狼外交日益受到歐洲批評,也創造了台歐交往的空間,但歐洲該如何協助台灣對抗中國侵略,仍是一個尚待思索與實踐的課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海兩岸穩定與歐洲安全》(Taiwan, Cross-strait Stability and European Security)報告將歐洲能夠協助台灣的事務區分為政治、經濟、軍事三大面向。在政治方面,作者指出歐洲國家與歐盟長年忽視台灣「問題」。但在中國不放棄「一國兩制」、「武力統一」的情況下,自認是民主、人權與自決支持者的歐洲,不該對於民主台灣所受到的威脅繼續視而不見。歐洲若對台海衝突撒手不管,除了損及歐洲支持民主的信念,更會直接衝擊歐洲本身的安全與繁榮。

歐洲如何協助台灣:政治面向

報告認為台灣安危關係到歐洲安全與繁榮的原因有三:一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若是受到台海衝突影響,全球資訊供應鏈將會遭受嚴重衝擊,歐洲的科技與經濟發展自然無法置身事外;二是美國要是無法阻止中國對台灣的侵略,美軍勢必會從北大西洋向印太區域轉移更多人員裝備,美國、日本、澳洲與其他印太國家,也會希望歐洲提供更多政治、經濟、軍事的支援,對歐洲安全來說影響甚巨;第三,立陶宛因為與台灣建立關係遭到中國譴責與制裁,此事已對歐洲單一市場的團結與誠信構成挑戰。

報告指出,歐洲議會的老牌議員萊因哈德‧比蒂科夫(Reinhard Bütikofer)就曾主張,由於習近平的中國對台海現狀造成威脅,「歐洲國家必須形成自己的台灣政策」;歐洲議會去年10月也以580票支持、26票反對(66票棄權)的壓倒性票數,通過《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案,主張敦促歐盟盡速展開「台歐盟雙邊投資協議」的相關程序;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相當於歐盟外長)波瑞爾(Josep Borrell)對加強歐盟與台灣關係公開表示支持;德國聯邦議會2021年12月則呼籲政府重新評估對台政策、深化與台灣的交流。

20200904-台北市長柯文哲、布拉格市長賀吉普4日接受媒體聯訪。(盧逸峰攝)
2020年9月4日,台北市長柯文哲、布拉格市長賀吉普4日接受媒體聯訪。(盧逸峰攝)

報告直言,歐盟(以及全球大部分國家)過去都將台灣視為台海兩岸的麻煩製造者(在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尤其如此,卻沒有人會去怪罪北京),歐洲只願意從商業層面考慮與台灣的交往。但在台灣人不願接受中國的政治體制之下,歐洲對台灣的政治支持也已經不再只是立場的宣示,包括歐洲議會與斯洛伐克代表團分別在2021年訪問台灣,捷克參議院代表團與布拉格市長更在前一年紛訪台,台灣政府的代表團也訪問了捷克、立陶宛與斯洛伐克,試圖加強雙方的經貿關係。

不過《台海兩岸穩定與歐洲安全》認為,站在台灣的角度來看,歐洲對他們的政治支持雖然受到歡迎,但真正的考驗在於能否做出「超越政治姿態的實際作為」。由於中國系統性的侵害人權與掠奪性的貿易做法,歐洲已經重新評估了與中國之間的關係,然而大多數歐洲國家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顯然阻礙了歐洲與台灣發展關係的空間。此處的關鍵問題在於,歐盟或歐洲的主要國家是否願意/能夠承受中國的報復、為了台灣的政治地位承受更大的損失。

20200903-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3日出席外交部記者會。(盧逸峰攝)
2020年9月3日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3日出席外交部記者會。(盧逸峰攝)

以德國新總理蕭爾茨上任後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次通話為例,蕭爾茨強調的顯然是深化與中國的經濟聯繫,而非中國的人權或其他爭議,德國很有可能繼續梅克爾時代的對華友好路線;馬克宏的對華政策則是在說詞上經常自相矛盾—他雖然呼籲歐洲人不要再「幼稚地」對待中國,但又強調不該危及雙方的經濟利益,避免譴責北京侵犯人權的行為,甚至警告歐盟不該跟美國一起對抗北京。

報告認為,北京對立陶宛與斯洛維尼亞的壓迫顯然是對歐洲的考驗。歐洲必須決定何種經濟干預是不可接受的、維護個別歐洲國家的自決權、也維護歐洲單一市場的完整性。但目前尚不清楚歐盟與歐洲主要國家是否有意對抗中國,而且歐盟的反脅迫措施需要27個歐盟成員國達成共識,這顯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進行談判,這些措施也只適用於北京正式宣佈的制裁,對於中國打著別的旗號進行的間接經濟制裁也無能為力。

蔡英文總統與「歐洲議會『外來勢力干預歐盟民主程序(含假訊息)』特別委員會官方代表團」合影。(總統府官網)
蔡英文總統與「歐洲議會『外來勢力干預歐盟民主程序(含假訊息)』特別委員會官方代表團」合影。(總統府官網)

報告指出,面對不願因為中國讓利就放棄民主制度的台灣,歐洲在處理中國與台灣關係時至少有兩種政治選擇:第一種是延續過去「蒙混過關」的謹慎做法,亦即雖然宣稱「在政治上支持台灣」,卻不願實施改善台灣處境的具體措施。這當然可以暫時避免歐洲與中國的政經關係陷入混亂,因為中國將「統一台灣」視為核心的國家利益,但這僅僅是延緩而非解決了歐中之間的衝突,正如德國外交部次長林德納(Tobias Lindner)今年2月所說的:「與中國的分歧觸及歐洲價值觀與利益的核心—現在要是不解決這個問題,為了勢將付出更昂貴的代價。」

第二種政治選擇則是將台灣視為重要的理念、政治與經濟夥伴,這種做法不僅是狹隘地將台灣視為一個民主國家,不僅將台灣視為一個先進半導體的供應商,而是必須通過善意的進一步政治宣示將其從中國的威權主義中解救出來。這意味著歐洲將大幅增加對台灣的政治和經濟投資,歐洲主要國家也會取消對台灣高階官員的歐洲旅行限制。

歐洲議會。(美聯社)
歐洲議會。(美聯社)

報告作者指出,第二種選項不見得會與中國堅持的「一中原則」相衝突,但歐洲必須擺脫對中國潛在懲罰的恐懼,畢竟與一個擁有27個成員國的聯合集團打交道,對中國來說也事關重大,何況他們還要承受美國、英國與印太盟友的巨大壓力。對於大多數歐洲政府而言,第二種選項或許走得太遠,但中東歐國家因為發展與台灣的關係引來中國制裁,顯示台灣問題已經波及歐洲,歐洲需要尋找新的政治戰略來處理中國與台灣的問題,否則這可能會演變成導致歐陸嚴重分裂的衝突。

歐洲如何協助台灣:經濟面向

在經濟方面,《台海兩岸穩定與歐洲安全》報告繼續探討歐洲對於中國施展經濟制裁的擔憂,分析了「作為威懾的經濟學」。報告指出,雖然近來圍繞台灣外交關係的討論開始強調「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但歐洲各國在思考與開展與台灣的雙邊關係時,多半還是從經濟思維出發。中國與台灣目前都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樞紐,但是歐洲各國往往忽略了他們與歐盟其他成員國的貿易量,以及歐洲市場對中國的重要性。

此外,歐洲各國對於台海危機的擔憂也引出一個問題:歐洲究竟可以在印太區域部署什麼樣的資源,協助維持當地的和平與穩定、甚至確保歐洲本身的安全,歐洲本身強勁的經濟實力又該如何超越歐洲個別國家的考量,阻止北京以武力統一台灣的野心。由於中國也擔憂自身的經濟成長能否持續、加上習近平對於「共同富裕」的承諾,報告作者認為歐洲的經濟手段應當在台灣危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德國總理蕭爾茨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美聯社)
德國總理蕭爾茨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美聯社)

報告指出,台灣在2020年是歐盟第14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達493億歐元),歐盟則是台灣僅次於中國、美國與日本的第四大貿易夥伴、更是台灣外國直接投資(FDI)的最大來源;中國則是歐盟在印太地區最重要的進口(3834億歐元,2020年資料)與出口(2026億歐元)來源,貿易總額約為與台灣的11.8倍,但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逆差(1808億歐元)也比台灣(35億歐元)更大。而且中國雖然是歐洲重要的貿易夥伴,卻不是最大的貿易夥伴。歐盟貨物最大出口地是美國(3529億)、英國第二(2777億),中國名列第三;不過中國輸入歐洲的貨物確實最多,其次是美國(2026億) 與英國(1673億)。

以2020年來說,歐盟成員國與台灣的貿易關係最緊密的幾個國家是德國(157億歐元、佔歐盟與台灣貿易量的31%)、荷蘭(135億歐元、27.3%)、法國 (38億歐元、7.8%),義大利(31億歐元、6.2%),比利時(24億歐元、4.8%)和西班牙(17億歐元、3.4%);對中國擁有最大貿易赤字的則是荷蘭(735億歐元)、波蘭(202億歐元)、義大利(192億歐元)。17億歐元

中國經濟(AP)
(AP)

雖然媒體常說「中國是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但報告指出這種說法並未納入服務貿易。因為歐盟在2020年對美國輸出了1832億歐元的服務,對中國卻只輸出了169億,因此若是加上服務貿易,美國才是歐盟最大的出口貿易夥伴。此外,歐盟內部的貨物與服務貿易在2020年也超過了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量:歐盟成員國對其他成員國在2020年共輸出貨物2560億歐元、輸出服務更來到8526億歐元,甚至超過了對美國與中國的輸出總和。

與中國相比,台灣雖然是歐洲國家較小的貿易夥伴,但台灣在關鍵高科技組件方面的優勢,也使其成為更有價值的貿易夥伴,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且歐洲大國除了將印太地區視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來源,也更加將其視為地緣政治競爭的中心。包括歐盟、法國、德國、荷蘭和英國都在過去兩年發布了印太戰略,希望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以及公海的開放性來促進印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也希望透過與印太國家發展多元化的貿易關係,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替代方案。

2022年4月1日,中歐峰會登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訊方式會見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及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AP)
2022年4月1日,中歐峰會登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訊方式會見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及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AP)

報告認為,雖然中國市場對歐洲企業非常重要,但歐洲也可以利用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作為外交政策工具,歐洲各國也可以藉此阻止中國武統台灣。如果兩岸危機惡化,歐洲各國將不得不考慮哪種制裁最為有效。對於北京可能的反擊行動,該報告強調中國並非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與歐洲的貿易關係更讓北京投鼠忌器。而且即便中國過去也曾發動經濟制裁,但其實北京從未對外國企業造成壓倒性的損害,也從未成功改變目標國家的政策方向。台灣與中國現在都在關注歐洲對於烏克蘭戰爭的應對,歐洲的團結與行動確實至關重要。

歐洲如何協助台灣:軍事面向

在軍事方面,歐洲國家對於台灣並不存在類似美國在《台灣關係法》中做出的承諾,但報告仍不排除歐洲可能因為來自盟友與區域夥伴的巨大壓力,在中國入侵台灣時,對台灣的集體防禦做出重要貢獻。不過報告也指出,歐洲對台灣的軍事協助可能主要落在法、德、義、荷、波、西、英七國身上,而且受到歐洲周邊至少兩個區域的牽制:俄羅斯對東歐的威脅以及中東的衝突與叛亂。因為歐洲要是在軍事上大力支持台灣,勢必會減弱應對俄羅斯的能力,除非歐洲與俄羅斯的關係大幅緩和,否則難以騰出手來幫助台灣。

儘管如此,報告認為歐洲仍可在必要時刻對保衛台灣提供有限度的協助,許多歐洲國家也有能力投射軍力到印太區域,不過在印太戰區缺乏軍事據點仍是投射軍力構成重大挑戰。不過報告作者認為,台海一但發生衝突,如何組建部隊馳援並非歐洲軍事規劃者的最大問題,而是如何讓美國不要投入太多軍力,以免影響到對於歐洲與其他區域的緊急應對能力。

波士尼亞的北約維和部隊。(美聯社)
波士尼亞的北約維和部隊。(美聯社)

在歐洲國家中,僅有英法兩國在印太地區擁有永久軍事部署,不過主要都是為了應對低強度的區域衝突。即便是英國與法國,對於更高強度的行動依舊要從歐洲或中東基地調派更多部隊,無法僅依靠目前的軍事部署來應對重大軍事衝突。而台灣對歐洲軍事協助的需求類型,則取決於中國將採取何種方式攻擊台灣。

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美軍第82空降師增援北約成員國波蘭(AP)
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美軍第82空降師增援北約成員國波蘭(AP)

根據美國國防部的分析,中國對台灣的攻勢可能有幾種選擇:灰色地帶衝突、網路與資訊戰、空中海上封鎖、空襲與飛彈攻擊、對台灣本島或離島發動登陸戰。對於前兩種情況來說,歐洲國家可以在真正的軍事危機到來之前,協助台灣建立行為規範、譴責中國的灰色地帶行動。鑑於歐洲國家的規範制定權以及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歐洲將非常適合這項任務。歐洲主要國家甚至可以與台灣的海巡署進行聯合演練、提供台灣網路作戰經驗、分享中國軍事的關鍵情報,應對可能的海上與網路灰色地帶行動,甚至協助台灣防受解放軍的網路入侵。

2022年3月,烏克蘭戰爭,美軍增援北約盟邦(AP)
2022年3月,烏克蘭戰爭,美軍增援北約盟邦(AP)

如果中國對台灣發動海上與空中的聯合封鎖,比方說宣佈在台灣領空擴大中國的防空識別區,要求各國航空公司必須獲得北京批准才能飛進台灣空域,並且進一步限制關鍵國防設備進入台灣,甚至對台灣實施全面封鎖,海運與航空公司都將被完全禁止進入台灣,並且切斷台灣的海底通信電纜。報告建議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可以徵用民用貨機對台灣實施緊急運輸、突破中方封鎖,並且在經濟上抵制中國。

要是中國對台灣發動飛彈攻勢,雖然歐洲軍隊也可以加入台灣(也可能是美國)軍隊來攻擊中國目標,但此種舉動將高度升級歐洲與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因此報告認為僅有在解放軍開始準備入侵台灣時,才可能考慮直接加入戰局。在中國動用飛彈攻擊台灣的情況下,報告建議歐洲可以在衝突發生前,對台灣提供愛國者飛彈與電戰系統進行防禦。不過鑒於歐洲的空運能力有限,中國幾乎肯定會以突襲方式發動攻擊,屆時歐洲可能會沒有足夠時間將相關設備運交台灣。

2019十一國慶大閱兵、解放軍、東風-17。(美聯社)
東風-17。(美聯社)

除了提供軍備之外,歐洲也可以出動軍艦協助飛彈防禦、以電戰機或電戰部隊干擾中國的飛彈性能與指管通情能力。為了預備相關的支援作業,歐洲必須先與日本洽談在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以及佐世保和橫須賀海軍基地的協同作業,澳洲的軍事基地也會歐洲戰力部署印太的一個替代選擇。報告認為,如果中國真的大規模入侵台灣或其離島,上述幾種手段可能會同時出現,歐洲即便想要加入戰局,但歐洲空軍缺乏遠程轟炸機,其他戰力因為要提防俄國入侵也難以大幅出動。

報告評估,歐洲可能向印太地區提供六個中隊的空中戰力,但空中加油機的不足是一項隱憂。即便美軍在日本的基地可以提供補給,但屆時美軍戰機恐怕會大幅湧入東亞,屆時可能沒有歐洲戰機的容身之地,包括後勤作業與協同作戰也是一大挑戰。海軍參戰的難度雖比空軍小、潛艦對中國海軍也能構成有效威脅,不過以歐洲現有戰力,在維持北約承諾以及現有的維護週期限制下,能派往印太區域的數量依舊有限。歐洲雖然可能組建航母聯合部隊馳援台灣、甚至派出的兩棲部隊與潛艦部隊一同隨行,但解放軍的反艦能力也讓這個計畫充滿危險。

2022年2月15日,準備前進部署立陶宛的德國聯邦國防軍。(美聯社)
2022年2月15日,準備前進部署立陶宛的德國聯邦國防軍。(美聯社)

如果要求歐洲對西太平洋派出重要戰力支持美國的防衛台灣行動,這將進一步降低歐洲應對北約東側或地中海軍事危機的能力。總體而言,除非加速推動補強歐洲應對高強度戰爭的能力,否則台海衝突將大為削弱歐洲對俄羅斯等其他鄰近對手的常規威懾。因此歐洲的政策規劃者不僅需要能夠應對台灣突發事件所需的兵力,更需要增加對歐洲自身防禦的能力。

不過報告作者也指出,歐洲領導人現在的注意力雖然全部放在二戰之後歐陸最大的軍事危機,但烏克蘭戰爭確實也帶來歐洲國防政策與採購的歷史變革時刻。不但歐洲各國紛紛承諾增加國防開支,連背負二戰罪行的德國宣布投入1000億歐元設立特別基金,試圖補足德國聯邦國防軍緊急應變能力的缺陷。

2022年4月,烏克蘭政府軍收復首都基輔西北部的布查(Bucha)(AP)
2022年4月,烏克蘭政府軍收復首都基輔西北部的布查(Bucha)(AP)

報告指出,從軍事行動的角度來看,在台海衝突中最重要的軍事能力與目前的烏克蘭戰爭相去不遠,包括指揮、控制、通信、電腦、情報、監視與偵察系統、網路偵察能力、精確制導彈藥、遠程空中和海上打擊能力、中程和遠程防空系統和電戰系統,對敵軍防空壓制/摧毀(SEAD/DEAD)任務的執行能力。

報告也建議,在制定歐陸未來國防政策的計劃時,歐洲的決策者應該將俄羅斯以外的侵略情況也納入考慮,因此有必要理解美國在西太平洋對中國發動軍事行動時、對歐洲會有哪些的潛在需求與影響,如此也才能真正維護歐洲自身的安全與利益。不過一個替代方案是歐洲暫時接替美軍第五艦隊的中東防務,讓美軍能夠增強西太平洋的海軍力量。這麼做的好處是減少歐洲海軍的後勤負擔,美軍在亞洲的基地也讓他們更能發揮即戰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