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德觀點:中國抵抗制裁的能力比俄高,但非無懈可擊

2022-04-05 07:20

? 人氣

中國也有它的問題,它的規模太大,改弦易轍並不容易,所有輕率的舉動都一次牽動十幾億人。無論如何,美國一定會用糧食問題來威脅中國,而且威脅的效果相當大。(資料照,圖片來源:U.S. Money Reserve)

中國也有它的問題,它的規模太大,改弦易轍並不容易,所有輕率的舉動都一次牽動十幾億人。無論如何,美國一定會用糧食問題來威脅中國,而且威脅的效果相當大。(資料照,圖片來源:U.S. Money Reserve)

眾所周知,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西方國家祭出了史上最強的經濟制裁,並且讓俄羅斯的國內經濟措手不及。這個決策來自一個很緊密的決策圈,直到最後一刻都滴水不漏。它成功地給大家一個驚喜,也成功迫使俄羅斯的經濟體系轉向中國,因而付出巨大的代價,然而這些代價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緊盯俄羅斯的政治,希望哪一天決定攻打台灣的時候,不要犯下跟俄羅斯一樣的錯誤。它目前正在設法讓金融體系繞過美國監理機構;並努力讓科技產品可以自給自足,不要像俄羅斯那樣大量仰賴進口機械與各種生產設備。

但說到整體經濟,中國目前離自給自足相當遙遠,而且這個目標似乎永遠無法實現。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20年的研究報告,中國到了2025年可能就會陷入「糧食短缺」,雖然它目前的存糧很多,但只夠供應短期需求,而一旦陷入長期的糧食短缺,國家安全就會爆發最嚴重的問題。

國家主席習近平也知道這件事,他3月6日在中國央視上表示,「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痺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在這方面,除了目前可能遇到的糧食供應中斷之外,中國也在思考其他突發危機。

想要買到糧食,就得確保金融安全

糧食問題乍看之下跟金融無關,但所有依賴進口的體系,都需要密切關注關鍵財務指標。中國之所以累積了大約3兆美元的外匯存底,就是為了因應危急時刻。它對美國這些國家輸出大量商品,形成貿易逆差,藉此獲得一些跟進口商品同樣有價值的貿易籌碼。不過,雖然順差國和逆差國彼此依賴,但在危機爆發時,順差國通常都比較容易受傷。

這種國際之間的貿易依賴,就是經濟制裁很難預先計算的地方。一旦瀕臨全面戰爭,國際制裁就不會僅限於金融,而是會擴大到整體經濟。但在之前的許多制裁案例中,美國的經濟規模都遠比被制裁的國家大非常多。這次俄羅斯的狀況就不太相同,俄羅斯在全球市場上相當重要,而且歐洲的天然氣更是仰賴該國,制裁力道一定受限。中國也一樣,如果之後某天要制裁中國,問題不會是現在很多人在談的人民幣國際地位,而是各國的經濟實力能不能撐住制裁帶來的衝擊,以及政治上願不願意做出犧牲。

當然,付款過程理論上可以跟其他經濟活動完全脫鉤,央行有辦法用數位貨幣繞過中介機構,直接與使用貨幣的個人或企業互動。但是中國的央行數位貨幣並沒有這種規畫,而且其他國家也都沒有。

無論是怎樣的經濟體系,直接消滅銀行都只會造成大動盪。銀行除了負責監理交易過程符合法規,也負責更重要的放貸工作。央行不喜歡參與放貸,理論上的確有一些方法讓它們參與,例如降低利率,但這些方法目前在實作上都還是天方夜譚。

而只要付款必須透過銀行,國際之間的權力平衡,就會直接反映出每個金融監理區域各自的吸引力,而金融問題也就變成了政治問題。目前已經有很多文章討論美元的優勢能否繼續維持、美國能用哪些制裁手段、每一種手段各自會如何影響美元的主導地位;不過這些說法,都只是表示歐美兩地採用SWIFT制裁伊朗等小國時,會有一些方針差異;只要遇到巨大危機,美國、歐盟,甚至日本等全球前3大貨幣發行者,作法就會相當一致;而所有的國際銀行,都一定得至少觸及這3塊金融區域之一。

海外資產的重要性

除了央行數位貨幣以外,中國還有另一個方法,就是打造一套相當於SWIFT的金融支付系統: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這套系統理論上不僅能夠避開制裁,還能加速延遲已久的人民幣「國際化」大業。可惜的是,CIPS這種銀行之間的通訊系統要真正能產生力量,人民幣的影響力就得大到讓國際銀行必須在乎中國的金融監理方式。但CIPS在2021年全年的交易額只有12.68兆美元,這個數字SWIFT短短幾天就能累積出來了。

這種方法之所以至今都沒能成功,就是因為無論哪個國家,凡是想要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上的重要角色,都得像美國那樣背負巨額赤字。而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都記得其他國家在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出現大量擠兌的教訓,所以它為了防止人民幣陷入這種困境,一直都不願意公開資本帳。而且即使它哪天改變心意,中國也還沒有任何國際化的獨立法律體系。在一拖再拖的過程中,足以支撐資本帳開放的經濟成長動力已經逐漸消失,如今即使開放,國際投資人也會懷疑中國只讓海外購買二流債券,資訊並不對稱。總之,大好時機已經過去,人民幣要國際化,現在是越來越困難。

此外,資本帳開放還會產生另一種影響:各國在經濟制裁時,可以彼此沒收對方的貨幣。俄羅斯最近發現,它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流動性外匯,都位於其他國家控制之下,所以雖然央行出手干預,依然無法阻止盧布暴跌。目前俄羅斯的辦法,是阻止外國股東從海外撤走他們在俄羅斯的投資,但俄羅斯跟中國一樣是淨債權國,外資的規模並沒有那麼大。

中國龐大的外匯存底可能也會碰到這類問題。依照美國公布的資料,中國大約持有1兆美元的美國證券,這些證券都位於美國的控制之下,很容易成為制裁目標。分析師甚至一直認為,除了這些以外,中國還從盧森堡、比利時等國家購入了更多美國證券。萬一真的出現危機,這些地方都可能會照著美國的指示進行制裁。我們目前也並不知道,這種制裁一旦發生,中國能夠靠外匯存底減輕多少傷害。

當然,美國的資本帳赤字也意味著貿易赤字。而中國在這邊的籌碼,就是它出口給美國的產品。但問題是,中國到底賣了哪些東西出去?這些產品容易替代嗎?如果容易替代,美國即使突然終止貿易,國內也只會陷入通貨膨脹,這時候社會受到的傷害是可以控制的。然後不要忘記,在COVID-19之後,美國已經花了越來越多工夫分散它的供應鏈。

至於中國拋售美債這種劇本,很多人都在談,但其實不太可能有用,因為美債市場太大了,即使出現暫時波動,聯準會也都能解決。

世事複雜,結果難料

當然,中國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跟世界直接對抗,所以有很多因素都無法準確預測。但我們依然可以確定,萬一走到這一步,各國一定會根據中國的經濟實力,決定是否願意祭出制裁。這次的俄羅斯事件就證明了兩者的關係:俄國的GDP大概跟佛羅里達州差不多,所以制裁難度不高;中國的GDP比它龐大非常多,所以更難判斷,不過即使如此,中國的經濟實力還是不足以挑戰整個世界。

目前有一些小國並不打算對抗中國,在這次事件中也對於西方祭出的制裁相當不滿,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中東國家。不過這些國家都還沒有打算調整貿易方向,讓整個國家的經濟轉向中國,脫離美元與歐元生態系的掌握。目前唯一這麼考慮的只有俄羅斯,而且這跟兩國的進出口項目有關,俄羅斯是能源與糧食的出口國,中國剛好是這兩者的進口國。不過即使要整體轉向,也勢必得花一個世代的時間,畢竟俄羅斯至今以來的關注對象,以及地理和經濟上的配置,都是針對東方的歐洲,而非南方的中國。

中國也有它的問題,它的規模太大,改弦易轍並不容易,國內的各種巨大需求,會讓所有輕率的舉動都一次牽動十幾億人。它必須思考在危機發生時,到底能不能成功動用外匯存底,也得思考萬一自己猜錯,會付出怎樣的代價。無論如何,美國一定會用糧食問題來威脅中國,而且威脅的效果相當大。這表示當下的世界還是延續著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規則:光靠軍隊是拿不下領土的。

*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本文原刊《銀行家雜誌》148期經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