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統治才能避免無效率的封建藩國集合體:《明治維新》選摘(2)

2018-04-29 05:00

? 人氣

於是,坂田主張我們必須區分兩種不同的發展。一種發展是因畏懼西方而激起的政治運動。運動所追求的目標,既有國家統一,為此須推翻幕府;又有軍事上的強大,為此需要採納西式組織和技術。另一種發展是意義更加深遠的改革運動。運動的靈感和動力源自西方,但唯有「天皇統治」方能實現。社會和經濟變動儘管作為背景對兩場運動都很重要,但並不是決定運動成功的因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年來,許多學者都在關注外來壓力的論題。這些學者和坂田不同,認為外來壓力無論在性質還是在結果上自始至終都是資本主義,即西方通過軍事和經濟手段對日本的侵略,該侵略導致日本走上資本主義國家道路。一方面,這一新視角部分是對現代世界的反映,在這個世界中,帝國主義被理解為一種經濟現象,而美國是其主要的支持者。另一方面,它也來自對日本成功創立一個工業國家自身成就的認可。這樣我們就必須從維新而不是「王政復古」的觀點重新評價明治維新的起源。這兩種元素引起人們對二十世紀日本帝國主義進行批判性檢討,而很顯然,二十世紀的日本帝國主義乃是明治維新的產物。在這個檢討中,思想的禁忌越來越少,可用的史料越來越多,儘管明治維新發生的年代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一個非日本人的歷史學家在探討日本歷史的時候,能夠帶有較少的感情色彩。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擺脫因對現代日本的認識而譴責日本的過去,抑或為其開脫的心態。然而不得不說,他對日本學者著作的依賴,可能既給他提供了論據,也為他帶來了偏見。此外,他還會把他自己的先入之見帶入研究。一個常見的先入之見是他自然而然地會對西方的影響力和觀念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的進程感興趣。對這一興趣的追隨,如果草率行事的話,則可能低估社會因素和日本因素的作用。而近乎與其相反的,是對比較研究和體制研究的學術偏好。在這個偏好下,研究日本的經驗是為了更好地瞭解普遍現象:「現代」社會的性質、革命的類型以及現代化自身的決定因素。協調這兩類興趣並不容易,其難度不亞於解決我們此前討論過有關明治維新解釋的大問題難度。

江戶時期商業街模型。攝影:路向南
江戶時期商業街模型。(資料照,路向南攝)

然而,本書必須在這樣的背景設定下展開。而且,由於本引言的目的並非提供相關文獻的回顧,而是確認我們將要處理的問題,因此,讓我們就此打住,不再進行相關文獻討論,而是對我們的研究問題做一簡要概括。首先,關於在歷史事件中內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以及兩者孰重孰輕的問題。西方列強的行為,究竟是促使日本發生了它依靠己力不可能發生的變化,抑或僅僅促進了一個業已發生的現象的進程?同樣的,西方文明究竟是給予日本一個新的發展方向,抑或不過是給日本自身正在進行的變化提供某種外在的形式?它到底是變化的源泉,抑或僅僅是明治日本輸入西方思想和制度的一份購物清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