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讓日本和中國走上不同道路的政改:《明治維新》選摘(1)

2018-04-28 05:10

? 人氣

對十九世紀晚期的日本學者們來說,「王政復古」和「維新」之間的關係簡單而明瞭。對於他們來說,權力轉移之後出現改革如同公理般無庸置疑。而且,在他們看來,這一說法並不止於決策機制的變動。那麼,在這些學者眼裡,王政復古所創造的社會究竟具有哪些顯著特徵呢?特徵之一是其「天皇」統治的性質,強調天皇作為統治者的角色,強調天皇是國家奮鬥的中心。另一個特徵是它的新穎性,在許許多多的觀念、習慣和制度上推陳出新,以西方外來的取代日本傳統的。於是,歷史學家需要做的,就是對這些變化做出解釋。這些變化顯然是單一個體的不同面向,是面對充滿敵意的世界進行「國家復興」的過程所產生出的實質貢獻。歷史學家需要做的就是藉由解釋將這些變化聯繫起來。而最簡單而又讓人滿意的解釋,則是把這些變化視作同一因果鍊條上的組成部分,並梳理實現「復古」及其後形塑「維新」的兩股力量間的關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alishan-s1cblock52:幕末時期黑船事件的主角之一,美國薩拉托加號。(取自維基百科)
幕末時期黑船事件的主角之一,美國薩拉托加號。(取自維基百科)

田口卯吉於一八七七年到一八八二年之間出版的《日本開化小史》,是闡發這一觀點最早且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1這本書的觀點與今天持有傳統保守思想框架的歷史學家的主張並沒有太大不同,因此在這裡值得用些篇幅總結一下。

田口表示,在長期和平的德川時代,忠義成為日本的基本美德,並得到儒學的正式推崇。一些著名的文學作品都將忠義作為主題,而戲劇和小說等流行文學又將其推廣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當然,這是一種封建的忠義關係,是家臣對其領主的忠義;但在一定條件下,這種忠義可以從對領主的忠義轉變為對領主的領主的忠義,從忠於將軍到忠於天皇;在德川時代後期,在國學家的影響下這一轉化過程就已開始了。

儘管有這些變化,但從封建忠義向對天皇忠義(勤王)的轉變本身並不足以推翻德川幕府。這必須等到外部威脅的出現,英國在中國的所作所為便被視作主要的外部威脅。由於這一外部威脅,愛國主義的焦點從藩國轉向了國家,一如從對領主的忠義轉向對天皇的忠義。這種轉變至少存在於那些更有能力、更活躍的武士,即「志士」們身上。田口解釋說,德川幕府(即將軍的政府)自身沒有能力實施那些志士們認為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政策。同樣地,德川幕府也沒能鎮壓或阻止那些在這一問題上挑戰它權威的人,它便因此喪失了統治的權利。另外,大多數的封建藩主也沒有表現出多大的熱情或實力,結果只剩下天皇可以團結日本,或許可能成功抵禦西方。幕府的倒臺以及隨後藩國的倒臺,必然是與天皇「王政復古」相伴隨而來的。

在所有這些觀點中,田口所言不過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官方觀點:譴責過去,讚美現在,這符合作為一場成功革命的記錄者的身份。但是,我們不可由此便斷定他的態度只不過是出於對勝利的明治政府的奉承與順從。首先,他並非將德川幕府說得一無是處。更重要的是,他對已發生事件的看法,毫無疑問是與其著作的通篇主題(如其題名所暗示的)相一致的:即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的進步主題。明治維新對他來說,是邁向文明的關鍵一步,使日本在社會進化的階梯上上升到了下一個高級階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