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潛力不受限的秘密,擺脫金錢至上的思惟:《我們的未來》選摘

2022-03-21 05:10

? 人氣

一旦把金錢當作生活和社會的地基,就限制了我們的潛力,無法激勵我們做最好的自己,也並不會讓我們往金字塔頂端走。(圖/翻攝自Freepik)

一旦把金錢當作生活和社會的地基,就限制了我們的潛力,無法激勵我們做最好的自己,也並不會讓我們往金字塔頂端走。(圖/翻攝自Freepik)

我們深信,只要賺到最多錢,其他一切都會隨之而來,因為錢可以被拿來換其他的東西。只要財富成長,一切都會跟著成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觀念在某些條件下可能是成立的,如果目標是發展經濟,使每個公民都能獲得財務安全,那麼金錢確實很可能帶動一切成長。

但是財務利益最大化跟廣義的財務安全無關,也不相信有財務安全這種事,財務利益最大化的重點是增加大量的財富,只是如果重點是要累積財富,那怎麼累積也不會有「足夠」的一天。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講得很清楚,若累積財富成為生活的重點,我們就把自己給限制住了。錢是能讓這世界運作,但只能發揮我們一小部分的潛力,我們其實可以飛得更高更遠,但如果我們只看重財務利益最大化,只想賺大錢,那我們永遠都會因為最大收益遙不可及而感到失望。

理性利己主義的原則已經說服我們:盡可能滿足自己迫切的欲望是唯一的理性策略。以實際經驗來看確實沒錯,不過,也有大量證據顯示事實並非如此。

社會學家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在《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這本書中提到了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1969年的一項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給每個參與者一堆積木,讓他們拼出各種形狀,參與者要在固定的時間內盡可能拼出不同的形狀。

參與者全神貫注,拼出各種形狀,但這不是實驗的重點,測試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研究人員在休息時間離開房間,這時候實驗才真正開始。研究人員透過一面雙向鏡追蹤參與者,看他們沒有人盯的時候還會玩多久的積木,會不會跑去翻雜誌(跟我們現在拿手機起來滑是一樣的意思),結果大多數參與者在休息時間都繼續玩積木。

第二天,實驗又進行了一次,但有一點不同。研究人員跟部分參與者說,他們每拼出一個形狀就會得到一美元,但沒有告知其他參與者。

研究人員再次離開房間休息,也再次追蹤參與者在研究人員離開時繼續玩積木的時間。這次有了點差異,有獎金的參與者比沒有獎金的參與者花更多時間拼積木。

第三天,也就是最後一天,參與者又回來了。這一次,他們跟之前拿過獎金的人說,當天獎金不夠,沒辦法付錢給他們,也就是第三天的積木活動和第一天一樣都是沒有報酬的,而沒獎金的那一組依舊沒有獎金。

測試進行到一半,研究人員再次離開房間,看參與者做了什麼,結果他們又看到了差異。

第二天拿到獎金的人在休息時間已經不太玩積木了,比拿錢的那天少,也比第一天少。

這些拿到獎金又失去獎金的參與者的反應情有可原。你昨天明明給我錢了,今天怎麼可以不給?這根本是剝削!我們可能也會有同樣的反應,但這裡面其實還有更不公平的地方。

猜猜那些從未得到獎金的人做了什麼?他們第三天玩遊戲的時間比前兩天都還要久,他們很享受,也想繼續玩,簡直不亦樂乎。

在研究人員給錢之前,另一組也有同樣的感覺,但一旦拿到了錢,後來又被抽走,感覺就變了,遊戲不再有趣,有錢才好玩。

有獎金的參與者比沒獎金的多拿了幾塊錢,他們得到了實質的回報,但也失去了一些東西:另一組人體驗到的快樂。

品克參考了超過一百份的研究,每一份都顯示類似的結果:在很多情況下,錢會使人失去動力、變得消極。從遊戲的表現到捐血率,再到決定是否允許你住的城鎮使用核能,研究人員都在這些案例中發現,若沒有牽涉到金錢,人們工作會更有效率,也會比較大方;一旦牽涉到金錢,人們的表現就沒那麼好了,他們變得小心翼翼,不想失去任何利益。

一旦把金錢當作生活和社會的地基,就限制了我們的潛力,無法激勵我們做最好的自己,也並不會讓我們往金字塔頂端走。

品克命名了三種動機,與更高的自我價值觀相呼應:

1.自主:主導我們自己的人生

2.專精:對自己所做的事精益求精的過程

3.目的:超越小我的遠大目標

品克認為我們追求這些目標時會處於最佳狀態,而這些動機都很接近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最高層。

馬斯洛和品克的想法具有深遠的意義,也直接違背了財務利益最大化的精神。

他們的想法意味著,錢有該出現的地方,也有不該出現的地方,他們證明世界上很多重要的價值觀,跟金錢價值截然不同,他們也強調根據金錢以外的價值觀而做出的選擇也可以是理性、有利的。如果追求比金錢更高的價值觀,我們的潛力就會增長。

《我們的未來:獻給一個豐饒世界的宣言》書封(知田出版提供)
《我們的未來:獻給一個豐饒世界的宣言》書封(知田出版提供)

*作者為顏希.史崔克勒(Yancey Strickler),生於1978年美國維吉尼亞州,知名募資平台Kickstarter、網站The Creative Independent的共同創辦人,美國文理科學院委員會成員。年輕時曾擔任Pitchfork、Spin和The Village Voice的樂評,現今致力推廣自創的「便當原則」決策方法,並創立便當社群。本文選自我們的未來:獻給一個豐饒世界的宣言》(知田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