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俄烏之戰,註定一戰?

2022-03-16 06:00

? 人氣

隨著俄羅斯在2014年3月18日吞併克什米亞開始,兩國之間就不時爆發衝突,甚至升級至局部戰爭或者是全面戰爭也只是日程上所能預計的一個時間點而已。(資料照,美聯社)

隨著俄羅斯在2014年3月18日吞併克什米亞開始,兩國之間就不時爆發衝突,甚至升級至局部戰爭或者是全面戰爭也只是日程上所能預計的一個時間點而已。(資料照,美聯社)

隨著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戰火持續的升溫,俄羅斯總統普丁想以閃電戰攻下烏克蘭全境的軍事計畫被粉碎。憤怒的俄羅斯總統普丁更揚言下令將俄羅斯國內的核武器的威懾力量再度提高至高度戒備狀態,並威脅對支援烏克蘭的國家進行核攻擊。世界的局勢一再的朝著點燃戰火並引發和核子戰爭的趨勢而推進。因此我們不禁會聯想隨著俄烏之間的戰爭越演越烈,緊張的局勢會不會回返至100年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夕的情勢,甚至在各方的不斷推波助瀾的情況之下,會不會存在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讓世界再次被推向改變的浪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很多早期的歷史學家如湯因比,甚至是國際戰略學者諸如布津熱斯基、亨廷頓、托夫勒,或者是在近期出版《註定一戰》的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埃裡森教授都曾在其學術著作裡論述了各大國之間崛起所產生的激烈競爭、國際政治影響與帝國勢力之間的博弈等國際變化做出了極其大膽的預設。在這些國際戰略的論述裡,往往的都預測了中國崛起,或者是因為中國崛起後開始挑戰當時的國際霸權如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如經濟、金融、軍事、科技、政治、威權主義上不斷產生的矛盾、誤解、衝突,以至關閉了對話的管道,最後釀成了往後對世界霸權權力轉移的大規模軍事與戰爭衝突。

但是這些學者所作出的研究之中,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引發改變世界浪潮的引線其實並不是中美之間所引發的「達摩克裡斯之劍」。相反的則是已經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繼承者 - 也曾經是可以單獨挑戰美國霸權主義的俄羅斯與其領導人普丁,還有前蘇聯加盟國烏克蘭之間的戰事所引爆。歷史上的大趨勢和走向往往喜歡選擇「意外」的趨勢來發展。而且自古以來烏克蘭的西部與東部除了在其意義和領土上是「統一」之外,其意識形態、政治、文化與歷史上都是分裂的。因此從北約東擴,還有烏克蘭在2019年由澤連斯基贏得總統以來,並以此不斷要求加入歐盟和北約,導致俄羅斯即將失去了以烏克蘭為主的廣闊天然地裡的屏障以外,還有北約與敵對的美國為首的武裝部隊與武器即將入駐烏克蘭境內,因此俄烏之間的緊張局勢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勢。

因此俄烏之間爆發衝突與戰爭,其實一點也不讓人覺得意外。因為隨著俄羅斯在2014年3月18日吞併克什米亞開始,兩國之間就不時爆發衝突,甚至升級至局部戰爭或者是全面戰爭也只是日程上所能預計的一個時間點而已。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從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爭上升至導致全球性的世界大戰的引爆點,反而不是中美兩者之間開始,確實是讓人始料未及,也是跌破很多軍事專家眼鏡的一個意外突發事項。

但是假設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事態嚴重偏離了西方國際或者是以美國為首所設定的底線或者是「綠區」的話,各大國與盟國組織之間例如美國、中國、俄羅斯、歐盟、北約等均勢被打破的話,俄烏之間的戰爭將不可避免的推向爆發了註定一戰的世界大戰。假如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戰爭一直不斷的持續發展著,世界各國也即將分裂成組成不同的集團陣營來加入或者是這兩國之間的戰爭,導致戰爭局勢升級,世界大戰也無可避免的被引爆。

因此假設這些國際上的戰事發展以沙盤或者兵棋的局勢演變來推演的話,俄羅斯真的如之前所述的利用核武器來攻擊支援烏克蘭的國家,甚至是利用了核子武器炸毀了位於烏克蘭的核發電站,導致了大規模的核洩漏事件,這些核子有毒氣體先是吹向了歐洲,然後再飄向了全世界。隨著核子戰爭已經在歐洲爆發,因此位於歐洲的北約部隊,已經無力支撐俄烏之間的戰爭與軍事資源上支援烏克蘭,接著歐盟政府也因為大量的難民湧入歐洲,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還要處理制止核洩漏的善後與核災難的救災工作,歐盟只能無奈地請求美國出兵俄羅斯來援助烏克蘭。同時,美國也借此機會一反之前不加入戰爭的態度,直接向俄羅斯宣戰,俄羅斯在必須面對西線上與烏克蘭以及歐洲部隊的戰線,同時又不得不防範美國在其東線,或者是遠東地區發動突襲,同時又要提防美國核子力量的反擊,因此俄羅斯必須尋求中國的援助,甚至與中國結盟,形成了以美國以及歐洲國家為首的「同盟國」,以及以俄羅斯或其前蘇聯華沙公約國家為首的前蘇聯加盟國與中國所組成的「軸心國」聯盟。因此國際上的各國勢力又再次被推向了以兩極化的方向邁進。

隨著美國出兵俄羅斯,俄羅斯與中國結盟。中國趁著美國在歐洲應對俄羅斯的攻勢上正在忙得焦頭爛額之際,在無暇的兼顧雙線的戰爭情況之下,中國再次把目光瞄向了臺灣的身上,並趁此機會尋求可以完成領土統一的復興中華的大業。臺灣的局勢就猶如烏克蘭一樣正在陷入岌岌可危之勢,美國考慮到臺灣所生產的半導體在世界上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於此同時,美國在應對與俄羅斯與中國的科技戰爭上,晶片的生產與供應鏈將會決定著戰爭最後的勝負關鍵,因此美國利用與日本之間的《共同安保條約》要求日本參戰,並啟動有關條約的要求日本共同防禦臺灣。隨著日本的參戰,中國與日本再加上歷史上早期兩國之間的新醜舊恨,日本再次決定出兵向中國宣戰。中國也趁著在收復臺灣的戰爭上的節節勝利上,增強了強大的軍事自信心並決定出兵收復南海。因此在同一時期的戰況上,中國必須應對來自收復臺灣、日本、美國、與南海的戰事。

隨著中國在四線的戰事上,即面向臺灣、日本、南海與美國部隊獲得了初步的勝利。美國又不得不把對軍事上的重心轉移至亞太平洋。由於在美國的慫恿之下,由美國發起組織的五眼聯盟的成員國印度與澳洲也加入對中國的聲討,而且印度也在美國盟友的鼓動之下,向與中國之間有領土爭議的加勒萬河谷出兵捅了中國北部的一刀。同時澳洲也開始向位於南中國海作戰的中國艦隊,中國不得不開始收縮戰線,處於國際戰事的戰爭再次陷入了膠著的狀態之中,長久的拉鋸戰也讓參與戰事的國家苦不堪言。而且由於戰事幅員遼闊的關係,也讓沉寂一段時日的疫情再次捲土重來,而且疫情再次變種,疫情的嚴峻狀態再次升級,甚至已經變成了危及人類命運的重大威脅。由於失控的疫情再次威脅並影響了全世界,國際之間的戰爭其實已經毫無意義。因為人類已經開始意識到,人類所面臨的巨大生存威脅已經不再是國與國之間毫無意義的戰爭,而是存有大殺傷力的疫情將會給人類帶來世界的破壞性毀滅。因此各國政府在毫無辦法之下,聯合國又形如虛設成為了一個非必要的組織,因此各國政府決定各自放下彼此間所存有的歧見,正式組織一個屬於人類的世界政府處理關於戰爭的善後、疫情災難的殘局工作,世界再次迎向改變的浪潮。

雖然以上的沙盤或兵棋推演只是一個假設性的演變,但是隨著各國領導人沒有足夠的自我控制的話,其可能性還是有一定的可能的。所以,就猶如西方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言的「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帶來和平」,但是戰爭往往不是解決衝突的最佳方法。雖然戰爭與反戰爭往往只是一線之差,但是贏得戰爭並不是唯一的選項。只有通過不斷的協商、對話與外交途徑的斡旋,達致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包容與尊重,才是唯一可以消解衝突取得和平的實質做法,同時也是避免人類遭遇厄運的最佳途徑。

*作者為前社團執行秘書、國際關係與策略研究愛好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