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生物武器、化學武器有哪些?俄羅斯可能如何使用?

2022-03-15 14:00

? 人氣

諾維喬克是蘇聯在冷戰時期1970、1980年代研製的一系列神經毒劑,屬於蘇聯「Foliant」計畫的第四代化學武器,「Novichok」在俄文的意思是「新產品」。(美聯社)

諾維喬克是蘇聯在冷戰時期1970、1980年代研製的一系列神經毒劑,屬於蘇聯「Foliant」計畫的第四代化學武器,「Novichok」在俄文的意思是「新產品」。(美聯社)

俄羅斯周五請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特別緊急會議,討論其所稱的烏克蘭計劃發展生物武器問題。烏克蘭和美國駁斥了這一說法,稱其為「假旗行動」,旨在為俄羅斯自己可能對烏克蘭使用化學武器做辯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烏克蘭確實有合法實驗室,政府說那裏的科學家們致力於保護民眾防範如新冠病毒等疾病。

目前, 烏克蘭處於戰爭狀態,世界衛生組織(WHO)要求該國在其實驗室中銷毀任何危險的病原體。

那麼,究竟什麼是化學武器,它們與生物武器有何不同?

Gas mask
Getty Images

化學武器是指有毒素或化學物質攻擊人體系統的軍火。

化學武器有不同的類別。像光氣這樣的窒息劑會攻擊肺部和呼吸系統,導致受害者出現肺水腫。有一些起泡劑,比如芥子氣,會灼傷皮膚,使人失明。

然後是最致命的一類: 神經毒劑,它會干擾大腦向身體肌肉傳遞的信息,一小滴就能致命。例如,不足0.5毫克的VX神經毒劑就足以殺死一個成年人。

所有這些所謂的化學毒劑都可以在戰爭中用於製造炮彈、炸彈和導彈。但所有這些都被1997年簽署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Chemical Weapons Convention)嚴格禁止,包括俄羅斯在內的絶大多數國家簽署了這項公約。這個全球化學武器監督機構位於荷蘭海牙,被稱為禁止化學武器組織,該組織監督這些武器的非法使用,並試圖阻止它們擴散。

過去的戰爭中使用過這些化學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20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中,以及最近被敘利亞政府用於打擊叛軍的戰爭中。俄羅斯表示,他們在2017年銷毀了最後一批化學武器庫存,但自那之後,有人稱莫斯科要為至少兩起化學襲擊事件負責。

越過紅線

第一起是2018年3月在英國索爾茲伯里發生的襲擊,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叛逃者謝爾蓋·斯克里帕爾(Sergei Skripal)和他的女兒被神經毒劑諾維喬克(Novichok)毒死。俄羅斯否認對此負責,並對兇手是誰提出了20多種不同的解釋。

但調查人員認為,這是俄羅斯情報機構格勒烏兩名官員做的,因此128名俄羅斯間諜和外交官被從幾個國家驅逐。然後,2020年8月,俄羅斯著名反對派活動人士阿列克謝·納瓦爾尼因一種名為諾維喬克化學毒品而中毒,但死裏逃生。

所以,俄羅斯會在烏克蘭使用化學武器嗎?

如果俄羅斯在戰爭中使用毒氣等武器,這將被視為跨越了一條重要的紅線,很可能會促使西方採取果斷行動。

沒有證據表明俄羅斯在幫助盟友擊敗敘利亞叛軍時使用了這些武器,但它為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提供了大規模軍事支持,阿薩德被指對自己的人民發動了數十起化學武器襲擊。

事實是,如果戰爭曠日持久,進攻的軍隊就會試圖打擊防守部隊的意志。 不幸的是,化學武器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這就是敘利亞在阿勒頗所做的。

同時,生物武器不同於化學武器。這個詞語是指將埃博拉等危險病原體變成武器。

Sarin gas training
Getty Images 當俄羅斯還是蘇聯的一部分時,它指揮過一個真正大規模的生物武器計劃

問題是,在研究如何保護你的人民免受有害病原體的傷害和秘密研究如何將它們用作武器中間,存在一個潛在的灰色地帶。俄羅斯沒有立即拿出任何證據證明烏克蘭在這一方面存在不當行為。但它呼籲聯合國安理會周五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其主張。

當俄羅斯還是蘇聯的一部分時,它有過一個真正大規模的生物武器計劃,由一個叫做Biopreparat的機構管理,該機構僱傭了約七萬人。

冷戰結束後,科學家們開始拆除它。他們發現蘇聯在俄羅斯南部的一個島上用猴子做試驗後,已經將炭疽、天花和其他疾病武器化並大規模生產。他們甚至把炭疽孢子裝進洲際遠程導彈彈頭,瞄凖西方城市。

最後,在這種可怕的非常規武器名單中,有一種「髒彈」,這是一種被放射性元素包裹的普通炸藥。它被稱為RDD,一種放射性散佈裝置。它可能是一種含有如銫60或鍶90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常規炸藥。

它不會比普通炸彈殺死更多的人,至少一開始是這樣。但它可能會使一個巨大的區域——可能相當於整個倫敦市的面積——在完全淨化前,幾個星期內都無法居住。

髒彈像是一種心理武器,旨在引起人們的恐慌,破壞社會的士氣。我們還沒有看到它在戰爭中被廣泛使用。部分原因是它既危險又難以處理,讓使用者面臨個人風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