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向烏克蘭輸出軍事武器!《外交政策》:烏俄戰爭掀起柏林「外交政策革命」

2022-03-01 10:00

? 人氣

2022年2月14日,德國總理蕭爾茨到訪基輔,與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討論烏克蘭危機。(美聯社)

2022年2月14日,德國總理蕭爾茨到訪基輔,與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討論烏克蘭危機。(美聯社)

烏克蘭戰爭進入第五天,俄軍持續轟炸烏克蘭各地,普京27日更宣布俄羅斯核武嚇阻力量進入「警戒戰備」狀態,烏俄局勢再度惡化。同日,戰事爆發第一時間拒絕提供武器的德國政府,一改自二戰以來對任何軍事行動持保留的態度,宣布援助烏克蘭 1000枚反坦克武器及500枚「刺針」飛彈,阻擋俄軍攻勢。《外交政策》文章指出,對長期以穩定謹慎外交政策著稱的德國來說,短短一週內的政策「急轉彎」,簡直是一場「革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俄羅斯24日從北(白羅斯)、東(頓巴斯)、南(黑海)三面進攻烏克蘭,首都基輔等大城與多處軍事設施遭到飛彈攻擊。儘管各國極力呼籲,德國在第一時間未輸送武器,也未批准其他國家提供德製武器 ,只強調會援助烏克蘭5,000頂軍用頭盔,引發外界諸多批評。

美國約翰霍布斯金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美國當代德國研究所(AICGS)所長拉特基(Jeff Rather) 27日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指出,德國政治向來以其謹慎的連續性、精細的平衡與緩慢適應變化著稱,但在過去一週內,為回應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德國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及其政府在外交政策上,一改冷戰後的保守作風,確立其抗俄立場,並順勢帶動德國能源轉型及軍備現代化。

2022年2月15日,德國總理蕭爾茨到訪克里姆林宮,與俄國總統普京討論烏克蘭危機。(美聯社)
2022年2月15日,德國總理蕭爾茨到訪克里姆林宮,與俄國總統普京討論烏克蘭危機。(美聯社)

對俄政策轉向,提供烏克蘭軍武

拉特基指出,德國議會27日召開史上第一次週日會議,蕭爾茨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視為「轉捩點」,並表示柏林當局需舉國之力來維護歐洲的政治與安全秩序。對此,蕭爾茨宣布增加1000億歐元(約新台幣3.14兆元)國防預算,並承諾今後預計將德國年度GDP的2%用於國防。

蕭爾茨表示,德國將擴大對北約(NATO)的貢獻,其中包含德軍在立陶宛的部署及向東歐成員國提供防空系統,並也強調德國將在北約的核武能力上持續扮演要角。除了強調柏林當局在北約的責任外,蕭爾茨也罕見地將上述措施定義為:保護德國國家安全。

此外,拉特基也指出,德國繼26日放棄反對將俄國逐出SWIFT(環球銀行間金融通訊系統)的立場後,國防部隔日更宣布向烏克蘭提供1000件反坦克武器和500枚「刺針」飛彈(Stinger),一改自二戰後「不向衝突地區運送武器」的政策原則,並解除第三國對烏克蘭提供德製裝備的關鍵限制。

對外軍事政策「急轉彎」之外,在俄羅斯21日以一連串行動嚴重侵犯烏克蘭的領土與主權後,蕭爾茨22日便火速宣布,暫停啟用自俄羅斯通往德國、已經完工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 )天然氣輸氣管。24日俄軍全面入侵後,歐盟更立即對莫斯科實施嚴厲經濟制裁,將俄國視為歐盟外前5大進出口國之一的德國,經濟勢必因此飽受衝擊。

2022年2月14日,德國總理蕭爾茨到訪基輔,與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討論烏克蘭危機。(美聯社)
2022年2月14日,德國總理蕭爾茨到訪基輔,與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討論烏克蘭危機。(美聯社)

政治新格局加速政策「革命」

然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德國在短短7天內,不僅一改過往政治風格、砍掉最大的俄羅斯能源計畫、同意實施恐對國內造成巨大衝擊的制裁措施,更一躍成為歐洲最大國防支出國呢?拉特基認為,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肆無忌憚的侵略行動,以及無心以外交渠道解決衝突的態度,讓德國明白外交手段已非解決之道,是時候該改變當前的對俄政策。

拉特基表示,2021年底由社會民主黨(SPD)、綠黨(Greens)和自由民主黨(FDP)共同組成的新任德國聯合政府,也為當前丕變的對俄政策奠下根基。他指出,綠黨和自由民主黨皆主張對莫斯科採取更強硬的路線,加上新政府力推能源轉型、期望於2045年實現「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目標,顯然使能源政策上升至國家安全層面。

如今,烏俄開戰導致天然氣的供應動盪,更使綠黨籍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找到加速國家可再生能源轉型與建設能源網的理由。對此,蕭爾茨也表示計畫將「盡快」建造2個液化天然氣碼頭定為目標,作為減少依賴單一能源供應國(俄羅斯)的應對政策。

2018年3月4日,德國社民黨代主席蕭爾茨(Olaf Scholz)宣布加入聯合政府(AP)
2018年3月4日,德國社民黨代主席蕭爾茨(Olaf Scholz)宣布加入聯合政府(AP)

拜登政府成助力

拉特基指出,蕭爾茨認為過去基於經濟依賴及軍備控制的對俄政策早已過時,而普京的侵略行動也讓其所屬政黨社民黨內「對話」派的主張瓦解。親俄的社民黨籍前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也因其在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及旗下的天然氣管線營運商等俄國能源公司董事會的職位,受到黨內領導高層抨擊,施洛德在短短數週便從俄國在德國的最寶貴資產之一,淪為政治負擔。

然而,德國對俄政策的轉向,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政府功不可沒。拉特基指出,面對國會及外界的壓力,拜登在對俄政策上與德國時任及現任總理建立起夥伴關係,並意識到德國對俄政策的改變必須由柏林當局提出,而非由華府單方面強加。若拜登屈服於國內壓力,對北溪2號採取單邊制裁的呼籲,恐會引起德國政府的防禦性反應,進而阻擋了蕭爾茨改變對俄政策的可能性。

在文章最後,拉特基分析,德國政策的往往「先是漸變,然後急轉。」(first gradually, then suddenly)前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於2011年福島核災後加速淘汰核電、2015年公布「歡迎政策」(Welcome Policy),吸引逾百萬難民從敘利亞及他地前來德國的,皆是如此。而歐盟為應對新冠肺炎所推動的紓困方案,德國也採取相同的決策模式,首次支持以歐盟為名義的聯合舉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