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君專文:兩個時代的掙扎─光復聲未遠揚而黯影已然籠罩

2022-02-27 07:10

? 人氣

因1946年一起緝菸血案造成一死一傷,導致群眾包圍專賣局臺北分局並焚燒物件,後爆發政府大規模鎮壓群眾的事件,遂引起二二八事件。(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因1946年一起緝菸血案造成一死一傷,導致群眾包圍專賣局臺北分局並焚燒物件,後爆發政府大規模鎮壓群眾的事件,遂引起二二八事件。(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引言:《二二八反抗運動》於2017年出版,2022年增訂。由於我的關懷始終聚焦於遭密裁(暗殺)的受難者,所以進一步研究了「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而有第3章「民主奏鳴曲」的增補。此一研究,更確立二二八事件為大規模的爭普選運動。一份密裁名單,透露二二八事件民主運動的訊息,更道出他們受難的原因,這一切研究,只有一個心意,希望二二八受難者重返榮耀。

歷經二二八事件的台灣人,究竟身處一個什麼樣的時代?事實上,自1937年中日戰爭開打,到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這十年當中,台灣人民歷經了相當激烈的歷史變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日作為戰場上的敵對之軍,對台灣人而言,卻是交錯而來的2個政權。1945年8月15日二次大戰結束,前一天台灣人叫作日本人,後一天台灣人得叫作中國人。戰前台灣人的國語是日語,戰後台灣人的國語是中文,一天之差,天旋地轉。戰後所迎接的「祖國」,在二戰結束的前一天,甚且還是敵國。當時的台灣人,要如何面對這樣的國家更替、語言斷裂,乃至認同的驟然轉變?

1937年日本政府開啟「皇民化運動」,1946年初國民政府發動「漢奸總檢舉」,2個政權,都企圖重新校對台灣人的政治忠誠。日本擔心台灣人在戰場上傾向中國,要求台灣人改日本姓氏、棄母語說日文,以台灣人渴求的平等為誘餌,推行「同化」、「皇民化」;而戰後新臨的陳儀政府,則雷厲風行想要洗去台灣人身上的日本成分,再把台灣人「中國化」。

歷經二二八事件的人,是歷經2個時代的人,2種語言、2種國旗、2種身分認同,甚至2種國家暴力,皆以無可迴避的壓力加諸在他們身上。

二次大戰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對台灣而言更是一場激烈無比的變化。身處戰前、戰後2個不同的政權與文化,台灣人民如何自處?而往後開展出的歷史脈動,與對台灣主體的追求,又有多少是被這特殊的歷史經驗所擠壓出的結果。二二八事件,在國民政府來台一年多後爆發,某種程度留下台灣人在2個時代中掙扎的面容。

20181015-《悲情城市》電影海報。(取自維基百科)
侯孝賢電影作品《悲情城市》呈現出台灣經歷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統治的混亂身份與國族認同,並展示了亞細亞孤兒的失語狀態。(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漢奸總檢舉

二次大戰結束,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此時是否真如《民報》社長林茂生所說的:台灣人所身處的社會及國家,終於可以不再是對立的;台灣人的人格,也可以不再是分裂的?

台灣行政長官陳儀,上任未久即發動「漢奸總檢舉」,這讓歷經戰時高壓、無法不聽命於日本政府的台灣人,顫慄不已。台灣人在日本統治下,不僅得對日本完糧納稅,甚至得赴戰區與日軍並肩作戰,若照此定義,台灣人不全成了漢奸?

陳儀,1945 年時任台灣省行政長官。(黨史館提供)
1945 年時任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資料照,黨史館提供)

南京國民政府在戰後,清理中日戰爭期間出賣國家利益的人,以漢奸罪論處。但台灣是日本殖民地,同樣的「漢奸罪」是否適用,引發極大爭議。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仍在1946年1月16日到29日這2週裡,舉行漢奸總檢舉,「望民眾儘量告發,過去日寇統治台灣時,所有御用漢奸之罪惡」,截至該月底共收到335件。

台灣人心惟危,到底當局是怎麼定義漢奸的?又是誰被逮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領袖林獻堂先生,日記裡留有政權轉換之際的折磨:

五弟來,遂將熊徵、陳炘等被拘留之事告之,他默默不能發言,惟有長嘆而已。……以莫須有之事虐待紳士,台灣統治之黑暗從此更甚矣。

林熊徵是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的創辦人,陳儀則是突破日本經濟壟斷、創辦大東信託的本土金融家。他們遭陳儀政府以欲和日本人成立「台灣自治委員會」為名,以漢奸罪逮捕。陳儀在獄中留下詩作,寫的是個人際遇,亦是那一代人的心緒起伏:

平生暗淚故山河,光復如今感慨多;一籲三台齊奮起,歡呼聲裡入新牢。

陳儀在戰後主動籌組歡迎國民政府委員會,荒謬的是,他竟被自己熱切期待的政府捕入大牢;自認心向祖國「平生暗淚故山河」,卻被當成「漢奸」。

此時全台風聲鶴唳,監察委員丘念台透露,尚有百人在逮捕名單中。林獻堂作為民間重要領袖,急急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委李翼中及官方媒體《台灣新生報》社長李萬居,勸告陳儀長官,「勿擴大範圍,勿無理追究。」

其實司法院早在1946年1月25日就發布〈院解字第3078號函〉,指出「凡台人被迫應徵、隨敵作戰、或供職各地敵偽組織者,應受國際法之裁判,不適用漢奸懲治條例。」但陳儀至2月24日止,還是以漢奸嫌疑逮捕了41人,其中不乏台灣知名人物。

台灣即便獲得法律的保障,也有各界的聲援,但「漢奸」這頂帽子,是否真能去得掉,不再作為精神壓迫與取走自由的理由?

被檢查的認同

省參議員的選舉即將在1946年4月15日到來,台灣人如大旱之望雲霓,引頸期盼,畢竟在日本統治下,政治參與實在是封禁得太久了。另外也因陳儀緊抓行政統治權,民意代表成了投身公共事務的有限機會,所以省參議員應選30名,候選人卻達1180位。對比1951年,應選55名,候選人僅140名,懸殊之大,可知當時蜂擁參政的盛況。

1-1-7戰後首任參議員報導(台灣新生報1946.05.01)﹝作者黃惠君提供﹞
戰後,1946年5月,台灣首任參議員名單正式出爐。圖為《台灣新生報》1946年5月1日報導。(資料照,作者黃惠君提供)

沒想到就在選舉熱烈展開之際,民政處長周一鶚卻在投票前一個禮拜跟記者說:「已複審合格的甲種候選人,仍需由各地方政府查明,有無被檢舉漢奸和在皇民奉公會中擔任重要工作,始能適用。」

他發言的這一天是4月7日,是選完縣市參議員的日子,而省參議員的選舉即將在4月15日由各縣市參議員投票產生。

此話一出,立即衝擊台灣本地最高民意代表──省參議員的候選人資格,連領導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林獻堂,都要因:「余曾為奉公會參與及事務長,恐不能及格」而忐忑不安。

如果連林獻堂皆無參選資格,問題不可不謂嚴重。這對被迫捲入戰爭體制的台灣人而言,無異在戰後剝除其參政的基本權利。甫遭日本政府強化忠誠的社會領袖,再次承受新政權的政治檢查。而法律所保障人民的參選權,又豈是行政命令可以擅自摘除的!林獻堂能否成為候選人,竟是得問過台中縣長劉存忠:「七時餘以電話囑大屯區長黃周,詢問劉存忠縣長如以上之事可否立候補。過午,始答已得周處長(周一鶚)諒解矣,但未言明奉公會之事,余頗為不安。」

有人因為這樣退選嗎?查無「漢奸」實證,被釋放的林熊徵,已通過省參議員候選人資格,看到這一命令,主動在投票前3天──4月12日以業務繁忙為由,退出選舉。

林獻堂之後在選舉人66票中獲39票,過半數當選,一度問鼎議長,但也因陳儀堅持由黃朝琴出任,林獻堂乃在選舉當日,以年邁為由,主動起立聲明「勿選余為議長」。

台灣戰後首次的民意代表選舉,政治干預的斧鑿,赤裸裸刻在驟變的時刻。

政治核爆

戰時參與「皇民奉公會」,是台籍菁英在光復後的原罪嗎?是新臨中國政府對日本尚存疑懼的投射嗎?或者它只是權力重新競逐分配時的鬥爭工具,何以每一場選舉都有它的影子?

1946年是參選爆炸的一年,參政會是國民大會成立前的最高民意機關,雖然只是過渡性質,台灣人還是抱持最大熱情參選。也由於屬於中央層級,台灣一流人才盡出。但8月16日的這場選舉,卻爆發嚴重爭議。主張「聯省自治」的廖文毅原本是當選的,執政當局卻說一張票有汙漬,判為廢票,變成只能與同票數的人抽籤決定;而楊肇嘉的選票,有張「肇」字多一畫,被判為「不明票」,導致落選。

廖文毅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並擔任大統領穿梭國際,為台獨理念奔走。(圖/維基百科)
廖文毅(見圖)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並擔任大統領穿梭國際,為台獨理念奔走。(資料照,維基百科)

其實票要投給誰是很清楚的,政府如此判定,不只當事人難以接受,更掀起莫大爭論。結果就在爭議甚囂塵上,5位同票數的人林茂生、杜聰明、吳鴻森、陳逸松、廖文毅必須抽籤決定時,陳儀卻在此時投下更大的震撼彈,他在8月21日公布《台灣省停止公權人登記規則》,再一次點名擔任「皇民奉公會」的工作者,必須停止公權。

這表示在日本統治時代,凡參與過皇民奉公會的人,不得在戰後擔任任何公職,不得為公職候選人、亦不得為公務人員。這影響層面實在是太大了,監察委員丘念台認為此一規則,「將使台省人才無一可用,各機關非全用外省人不可。」此事非同小可,媒體紛紛以「核爆」、「原子彈突如其來」形容此一衝擊。

如果皇民奉公會,是日本政府企圖將台灣各界領導菁英整編入內,以收民間領袖動員之效,是一次對在日本統治底下奮鬥有成菁英的整編收納。那陳儀所發布的「停止公權規則」,無異於終結那一代人未來參與台灣公共事務的出路。

走過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人,原以為如林茂生所說,可以復歸為人,而其所處的社會與國家,終於可以不再是對立的,但新的對立卻不斷出現。在陳儀這一波「停止公權規則」下,林茂生辭去甫當選的國民參政員,因他也如同時代的許多仕紳一樣,曾是皇民奉公會幹部。

而楊肇嘉在「皇民化運動」中出走,以逃避更換日本姓氏的壓力,途中被日本政府捕入大牢;光復後他參選國民參政員,在《人民導報》公布的民意調查中,居第二高票,後卻以「不明票」判他落選;9月底,又因「漢奸嫌疑」在上海被逮捕,拘禁於提籃橋監獄。

身處2個時代的台灣人,光復歡聲尚未遠揚,卻已籠罩於黯影。

*作者為法國巴黎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候選人,二二八文史研究專家。著有《二二八消失的政黨: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1945-1947)》(2021)、《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2019)、《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2017)等。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二二八反抗運動:台灣爭取民主之路》(二二八事件75週年增訂版,遠足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