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溫習「價值VS身份」,批判「修昔底德陷阱」

2022-03-26 07:00

? 人氣

中國在新疆設立再教育營,關押逾百萬維吾爾人、哈薩克人、其他少數民族穆斯林(美聯社)
將「新疆集中營」美化成「再教育營」,儼然「立意良善、運作正常」,卻從不敢大方承認「新疆血棉/新疆集中營」的存在,公開堂正地向世人展示宣告。(資料照,美聯社)

再比如,中共很早即宣傳「母親再醜也是母親」,意即,只要是「祖國母親」的,再醜陋的(=再錯誤罪惡的),也要愛護維護,這也是完全的「身份>價值」。同一思維可在臺灣找到相同例子:十多年前「紅衫軍倒扁」期間,民進黨喊出「本土政權不能倒」,這和「母親再醜也是母親」的「身份思維」邏輯完全相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此可見,基本上,將「價值VS身份」作為一個思想工具來衡量判斷事物,如果發現某事物屬於「身份>價值」,即應警覺,此項事物很可能「價值錯誤」。這也是筆者快速識別定性「修昔底德陷阱」之說「價值錯誤」的原因。

「身份」三內涵

如果僅限以上數例,讀者可能會覺得,「價值VS身份」還算好理解。但實際上,「身份」遠比「價值」複雜,透徹理解之並不簡單。而且,光是「身份」這個詞本身就令人困惑,理由讀下去即會明白。只不過,至今為止,筆者還沒找到一個比「身份」更合適的詞來替代「身份」,包容其所含的全部內容,況且西方也有類似用詞,英語即有「identity politics,身份政治」一詞,故現在還得,或也許以後永遠,都要使用「身份」一詞。

如果說,「價值」是「事」,是事物的「是非」,則「身份」即是「人、個體/群、團體」,是人際/群際的「關係」。從國內/國際政治的層面來看,「身份」包含三項內涵。

「身份」內涵之一「階級」

「身份」的第一項內涵是「階級」,反映的是人際/群際間的「立體上下高低貴賤關係」;

「身份」內涵之二「族群」

「身份」的第二項內涵是「族群/國家」,也可簡稱「族國」或「國族」,反映的是人際/群際間的「平面遠近親疏距離關係」。「族群」比「階級」複雜。首先,「族群」除了「平面遠近關係」,也包含「立體上下關係」,筆者在《「階級分層」到美國變成「國級分層」》一文中分析過;但「階級」只是單純的「立體上下高低關係」,並無像「族群」那樣的「平面遠近親疏關係」效應;其次,「族國」是通過「血緣」和「人脈/行政」的兩條線,從「人際」放大而來的 ―― 血緣線:個體 → 家庭 → 家族 → 宗族 → 民族/族群;人脈/行政線:個體 → 朋友 → 社區/機構 →(鄉縣市省州)→ 國家。通過這兩條線,「身份」最小單位的「個體」之「人際」,即膨脹成範疇極大的「國際」,卻仍是「身份」屬性。這種由「小個體」發展成「大群體」的特性,是「階級」所沒有的。

不難理解,「階級」與「族群」是人類社會自然天生的存在,其起源可追溯至在進化序上先於人類之前的其他動物,即,很多動物中都存在著「階級」和「族群」現象,如「啄食順序,pecking order」即是「階級」現象;覓食或交配繁殖的「領地,territory」現象,則是「族群」的產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