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烏克蘭危機透顯台灣特殊地位,美國面臨「抗中」vs.「抗俄」戰略博弈

2022-02-23 08:10

? 人氣

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的雕像與教堂(AP)

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的雕像與教堂(AP)

俄羅斯19萬大軍威脅烏克蘭歐洲東部戰雲密布,讓上任剛滿一周年的美國拜登政府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有兩個國家——台灣與中國——雖然遠離火藥庫烏克蘭,卻因為這場危機而受到分析家高度關注,也反映出台灣在今日地緣政治、大國博弈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簡而言之,分析家從烏克蘭危機看台灣與中國,看到幾個問題:俄羅斯欺壓烏克蘭,是否會讓中國對台灣如法炮製美國如果無法捍衛烏克蘭,是否會鼓勵中國對台灣動武美國大力援助烏克蘭與歐洲,是否分散了抗中的力量面對中俄越走越近,美國應否重啟「聯中制俄」政策?以下簡單分述。

俄羅斯欺壓烏克蘭,是否會讓中國對台灣如法炮製?

換一種問法:「俄羅斯vs.烏克蘭模式」是否可以套用為「中國vs.台灣模式」?美國保守派智庫「企業研究所」(AEI)亞洲研究主任卜大年(Dan Blumenthal)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眼見烏克蘭危機步步高升,可能會對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有樣學樣,以「威脅對台灣動武」來製造一場政治-軍事危機,企圖讓台灣在解放軍全面入侵的壓力之下屈服。

對中國而言,台灣的「香港化」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但台灣不是香港,而是一個獨立運作的國家,從未讓中共行使治權,有台灣海峽天險可守。但台灣也不是烏克蘭,烏克蘭沒有台灣的外交孤立問題,而且雖然尚未加入北約(NATO),但北約的存在對俄羅斯的風險考量有極大影響。亞洲則沒有北約這樣的大規模軍事同盟機制,能夠在關鍵時刻力挺台灣的主權與領土不受侵犯。

面對中國有可能製造一場「台海版的烏克蘭危機」,卜大年建議美國採取一系列軍事與外交步驟,在不承認台灣法理獨立的前提下,協助台灣防範中國入侵威脅。這些步驟包括:

一、訓練一支可以在危急時刻進駐台灣的小規模部隊,用於保護台灣領導階層,確保台灣對外通訊管道暢通、安定台灣人心。二、增派美軍人員與台灣重要軍政單位一起運作,在台灣設立後勤與彈藥運作據點。三、協同日本、印度與澳洲等印太盟邦以及英國與法國兩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國的政軍領導人,針對如何因應「台灣危機」進行策略討論與兵棋推演,涵蓋軍事、外交、經濟、電腦網路等領域。

美國如果無法捍衛烏克蘭,是否會鼓勵中國對台灣動武?

這種觀點可說是將冷戰初期「東南亞國家恐將逐一赤化」的骨牌理論(domino theory)搬到21世紀,擔心美國如果無法在東歐站穩腳跟、阻止普京把烏克蘭重新納入俄羅斯勢力範圍,國家名聲與信譽受到重創,而且形同為習近平併吞台灣、擴張印太勢力開綠燈,甚至連北韓都可能受到鼓舞;日本外相林芳正上周接受《華爾街日報》(WSJ)專訪時就透露這樣的憂慮。其實,去年8月美國棄守阿富汗時,類似的骨牌理論就已出現。

不過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台灣事務專家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在網媒《戰爭困境》(War on the Rocks)撰文直指「台灣不是烏克蘭:不要將兩者的命運相互連結」;專欄作家桑帕(Francis P. Sempa)在《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也提出類似的觀點。兩人都強調就歷史淵源、雙邊交往、戰略與經濟利益而言,「台灣-美國關係」遠比「烏克蘭-美國關係」深厚且重要。俄羅斯儘管張牙舞爪,終究是個中衰的強權;中國整體國力蒸蒸日上,在可預見的未來都是美國頭號勁敵。簡而言之,台灣(而不是烏克蘭)的安危攸關美國的核心利益、安全利益,就算美國「放棄」烏克蘭,也絕不代表美國會放棄台灣;就算美國不願在歐洲與俄羅斯衝突,也絕不代表美國會在印太地區對中國讓步。

美國大力援助烏克蘭與歐洲,是否分散了「抗中」的力量?

如果上述的觀點成立,烏克蘭的命運與台灣的命運並無連動關係,台灣在美國戰略議程上的重要性與優先性遠高於烏克蘭,那麼在中國威脅台灣態勢尚未緩解的情況下,美國為烏克蘭危機而暫時「轉向歐洲」(pivot to Europe)是否恰當?前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與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國際關係學者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就投書《華爾街日報》(WSJ)直指,烏克蘭危機分散了美國對台灣投注的心力,削弱美國在亞太地區與中國競爭的能力。

拜中國猛然崛起之賜,美國已經不可能繼續扮演冷戰時期的「世界警察」,也不再是後冷戰初期的全球唯一超級強權,必須做出重大戰略抉擇。兩位作者的立場很明確,儘管此時此刻全球目光聚焦烏克蘭,但是「台灣-中國」議題遠比烏克蘭-俄羅斯」重要,「抗中保台」遠比抗俄援烏」重要!美國對烏克蘭以及東歐北約成員國的軍事支援應該適可而止,尤其不宜做大規模的部隊調動,歐洲盟邦應該也能夠為「抗俄」負起更大的責任,美國絕不能讓烏克蘭危機成為中國的可乘之機

面對中俄越走越近,美國應否重啟「聯中制俄」政策?

但是對美國而言,「抗中」真的比「抗俄」重要嗎?知名國際政論家、CNN主持人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不以為然,他在《華盛頓郵報》(WP)的專欄質疑:「為什麼拜登政府要把我們的對手送作堆?」他批評拜登政府延續了前幾屆政府的戰略錯誤,未能分化美國的主要對手——俄羅斯與中國,反而促成兩者在政治、軍事與經濟上越走越近,陷自身於兩線作戰的不利處境。

札卡瑞亞指出,俄羅斯雖然家道中落,但卻是個地緣政治的破壞者(spoiler):先後入侵喬治亞與烏克蘭,對包括美國在內的民主國家發動網路戰,支持殘暴的敘利亞阿塞德(Bashar al-Assad)政權,暗殺流亡國外的反對派人士。相較之下,中國國力的上升與其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需要一個穩定的世界,尋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世界貿易組織(WTO)等既有體制中掌握主導權,而不是像俄羅斯那樣大肆破壞。

札卡瑞亞並向兩位外交大師致意——19世紀的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與20世紀的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俾斯麥的戰略核心是「我們與對手的關係要比對手之間的關係更好」。季辛吉則在50年前的2月促成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訪問中國,為戰後美中關係破冰。札卡瑞亞進而主張,今日華府應該師法季辛吉,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將半世紀前的「聯中制蘇」轉化為「聯中制俄」。

然而,對於才剛簽下聯合聲明強調「友好没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的中俄兩國,美國如何能夠「甩石頭、摻沙子、挖牆腳」?要如何應對台灣安全這類同時涉及雙方核心利益的爭議?美中之間的「3C」(競爭、對抗、合作)要如何拿捏分寸?美國的印太盟邦如何能夠確信安心?「聯中制俄」看似如意算盤,恐怕非常困難,甚至一廂情願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