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陵少年笑入胡酒肆中:《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選摘(2)

2018-04-21 05:10

? 人氣

在擁擠的人群中,身穿流行胡服的年輕人騎馬疾馳而過。胡服是筒袖上衣和褲子的組合,當然需要皮帶和靴子,有時候甚至會搭配帽子。另一方面,佩掛華麗馬具裝飾的馬匹,若是以現代而言就是高級跑車。新式的胡服配上高級跑車,再加上被稱為胡姬的高級俱樂部外國女侍或是舞者,沒有比這樣的組合更加引人注目的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像這樣子,以唐代長安為首的大都市酒樓、餐館或旅館內的酒場與歌廳裡,胡姬盛裝打扮,或是為了誇示年輕而略施淡妝,或是濃妝豔抹,薰染著異國的名香接待客人。當然,很多都會選擇姿色特別出眾的年輕女子作為酒場的台柱,不過這些胡姬不單是酒宴中的陪侍,大多數應該都還兼具了歌舞能力吧。

那麼,可以如此讓唐代詩人為之瘋狂的胡姬,究竟是什麼樣的女性呢?先撇開論證只講結論的話,胡姬是擁有綠色或藍色眼瞳,眼眸深邃,留著亞麻色、栗色或深褐色的捲髮,還有高挺的鼻子和白皙膚色的高加索人種的女性。對黃色人種(蒙古人種)黑眼、黑髮、直毛的東亞人士而言,不難想像這樣充滿異國情調的美貌是如此令人目眩神迷。雖然白色人種(高加索人種)廣泛分布在中亞至歐洲,不過來到中國的胡姬是裡面的索格底亞那、花剌子模、吐火羅(舊巴克特里亞、現今阿富汗北半部)、波斯等,出身自使用伊朗系語言(分別為粟特語、古花剌子模語、巴克特里亞語、中世波斯語)地方的女性們。

在過去的歷史類作品、唐詩解說書籍、各種辭典類裡面,這些「胡姬、胡兒」雖說是伊朗系,卻幾乎都被視為是西亞的波斯人,不過根據最近歷史考古學的成果,認為她們反而應該是指中亞的粟特人。尤其是透過成果斐然的墓地考古挖掘,以胡旋舞或胡騰舞為主題,刻有浮雕的石製葬具,有不少都是從在中國北部的陝西、山西、寧夏發現的粟特人墓出土的。另外也可以作為參考的是,曾經被稱為波斯薩珊銀器的物品,其實有很多是粟特銀器。

當然也有例外,所以在論述時需要很慎重。因為石田幹之助把胡姬定義為「伊朗系的婦女」,儘管他本身認為伊朗系的胡姬是以粟特女性居多數,但是之後的文學家單純地把伊朗替換為波斯來解讀,導致誤解蔓延開來。居住在從波斯灣到裏海的伊朗本土的波斯人,與出身阿姆河至錫爾河間各綠洲都市的粟特人,雖然有很多類似之處,不過還是必須嚴正辨別。例如即使在近現代,感覺就像區分法國人和義大利人、德國人和荷蘭人,也是很普通的吧。若將粟特人和波斯人並列論之,不管過多久都無法修正錯誤的印象,因此我在此為個人的言論負責,敢斷言胡姬就是「粟特人的年輕女性」。

*作者森安孝夫是日本歷史學者,大阪大學名譽教授、神戶市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財團法人東洋文庫兼任研究員。以敦煌・吐魯藩出土文書、蒙古高原碑文、及漢籍史料為中心,研究伊斯蘭化以前的中央歐亞史。本文選自作者所著《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從中央歐亞出發,遊牧民眼中的拓跋國家》(八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