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客觀評價習近平:他是逆流泅泳的帝王,可能淪為政治妥協下的獻祭

2022-02-09 17:28

? 人氣

這個目標可以追溯到「供給側改革」,習近平當初宣稱要消化過剩產能,並淘汰殭屍企業;但他沒有讓國企破產,反而通過增加原材料成本削弱了民企。而他近年所提出的「共同富裕」是最關鍵的一環,「共同富裕」表面是向富有的民企籌資,去解決政府的財政赤字。但習近平並沒有給它們留下翻身的餘地,他不惜讓大公司市值縮水,也不在乎行業凋敝導致大規模失業,他似乎對一切都不畏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顯而易見,習有一項顛覆性的計畫。其實把「共同富裕」這個詞轉化為「集中共產」就便於理解了,習近平在籌謀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這種模式是以打擊私企的方式來擴充國企,以便讓他全盤掌握經濟資源;他要讓國營經濟回歸,當然並非以計畫經濟的方式,而是創建一種經過優化和精簡的「新國企」制度。

從表面上看,這是為了扭轉經濟自由化的趨勢,但究其根本,卻包含着習近平要簡化社會結構的意願;他一直不喜歡多元化,希望一切都服從於政治上的一元性;因為從他就任之初,就沒有獲得過太多認同,國際社會對他並不看好,國內也不認可他的能力。他在這種困頓的景況下執政了七八年,而恰逢2019年中國爆發瘟疫,政府因防疫政策失誤而招致了全面的批評。

在這種聲浪之下,習近平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他認為外國列強一旦找到機會就會對中國發難,因此中國一定要「全面獨立」。然而他發現國家在經濟上存在嚴重的對外依賴,因此在很多方面無法不仰人鼻息。而中美貿易戰和疫情爆發所帶來的外交圍堵,卻刺激了他的決心,讓他確信中國要提前政治獨立;他提出了「雙循環」的思路,將中國未來的經濟定調為「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循環為輔」。他打算改變中國的經濟結構,創造一個由國家主導的,可以自給自足的產業形態。

這個思路源自德國所提出的「工業4.0」概念,工業4.0代表產業從電子化普及的第三級工業革命,躍升到信息化和製造業深度融合的4.0階段;這個階段可稱之為「工業互聯網」,其特點是製造業的智能升級。這個概念在中國被改造為「兩化融合」,旨在讓信息與工業兩個進程相融合,將產業製造和物聯網,大數據以及雲計算相整合,從而優化生產與供應。

在2013年,工信部發布了《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畫》,並由國務院提出了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李克強提出要把中國發展為了一個製造業強國。「中國製造2025」並非「工業4.0」這種科技革命,而是致力於製造業的轉型。習近平把這種轉型定義為國家向全民製造業過渡,他認為中國要自力更生,就務必要提振工業。中國雖是製造業大國,卻並沒有釋放出應有的產能。他認為這是勞工結構的問題,因為中國的年輕人被多元的產業所分流,不去從事製造業,從而消解了產業集中的優勢。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