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複雜的南海主權爭議─1949年之後傳說中的兩次國共合作抗越

2022-02-13 07:10

? 人氣

面對劇烈的區域局勢變化,原本中共在三大海軍艦隊的配備上,以北海最優、東海次之、南海最差。但自曾參與「三.一四海戰」的吳勝利於2006年8月接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海軍總司令)後,即大幅提升南海艦隊的裝備,除了成立第二支潛艦支隊外,更加強了海南島的海軍基礎建設--在文昌建衛星發射站、擴建位於三亞的核潛艇基地和凌水、海口機場…,甚至還計畫將第一艘完全自建的航空母艦配置在南海艦隊內,南海艦隊目前已成為中共三大艦隊之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吳勝利,2006年8月,接任中共海軍司令員,海軍黨委副書記,直到2017年1月才卸任。(作者提供)

吳勝利,2006年8月,接任中共海軍司令員,海軍黨委副書記,直到2017年1月才卸任,主掌海軍長達11年之久,是中國改革開放後任期最長的海軍司令員。但在2020年6月2日,中共中央軍委審計署(類似香港廉政署)卻開始審計吳勝利任海軍司令員期間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這意味著吳勝利可能涉及某些不法事件。

中共海軍現有三大艦隊,由北到南分別是──艦隊司令部位於山東青島的「北海艦隊(成立於1960年8月)」、艦隊司令部位於浙江寧波的「東海艦隊(成立於1955年10月,由原華東軍區海軍更名而來)」、艦隊司令部位於廣東湛江的「南海艦隊」。而自從2012年9月25日,中共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舷號:16)」正式交接入列後,中共也正朝「第四艦隊(國際艦隊)」的方向轉變。。(作者提供)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附註:

(註一)參見──李亞明:《中共經略南海之戰略~以內線作戰為例》(歐亞研究第十三期/2020.10/作者任職於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

(註二)參見──石井明(顏雪雪譯):《中國邊境的戰爭真相》(八旗文化),p258~260。
(註三)宋長志為中華民國第八任海軍總司令。任期為1970年(民國59年)7月1日至1976年(民國65年)7月1日;後來宋長志升任參謀總長與國防部長,1986年(民國75年)宋長志卸下軍職後,調任駐巴拿馬大使與總統府戰略顧問,此職務一直留任至2002年(民國91年)病逝臺北為止。

(註四)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熱帶風暴畫眉】

(註五)參見──

(Ⅰ)毛正氣:《各國於南海地區資源開發(石化資源)、利用情形與我國開發現況》(海軍軍官期刊/2013.03),p38~59。

(Ⅱ)李亞明:《中共經略南海之戰略~以內線作戰為例》(歐亞研究第十三期/2020.10/作者任職於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

另外不同機構對於南海海底石油與天然氣的蘊藏量,有不同的估計數值。2010年,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分析東南亞幾個地質區域內,未發現的常規用油與天然氣田的潛力;USGS估計,在南海顯著區域內尚未被發現的資源,可能含有50~220億桶石油,以及70~299兆立方呎天然氣含量(不包含暹羅灣及其他鄰近南海地區域)。USGS的評估並未審視整個區域,因此未發現的資源可能更多。而根據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評估,整個南海盆地群石油地質資源量約為230億噸~300億噸、天然氣總地質資源量約為16兆立方公尺,其中約有70%蘊藏於153.7萬平方公里的深海區域。但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U.S. EIA-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則認為南海所蘊藏的石油與天然氣,多數礦區位於南海邊緣,而不是深埋在具有爭議的島礁下。

參見──王冠雄:《南海爭端之觀察:能源安全觀點》(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之《交流雜誌》/103年8月號第136期/109年8月18日更新)(作者為: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而我國海巡署的資料來源則指出,南海的石油資源量估計計有349億噸,天然氣約6兆立方公尺。

參見──聯合報記者:《南海危機~不能失去的主權》(聯合報出版),p88、208。

(註六)參見──王冠雄:《南海爭端之觀察:能源安全觀點》(作者為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註七)《鄭和航海圖》(全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著番圖》),原載明茅元儀編《武備志》卷二百四十。《鄭和航海圖》又稱《茅坤圖》(Mao Kun map)。《武備志》成書於明崇禎元年(1628年),而所收入的《鄭和航海圖》,據一些學者研究,應該是鄭和下西洋時所繪製發給鄭和船隊上的舟師的航海圖。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鄭和航海圖】

(註八)參見──

(Ⅰ)中文《維基百科》之【順風相送】

(Ⅱ)鄭永常:《明清東亞舟師祕本:耶魯航海圖研究》(遠流出版社)。
(註九)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西澤吉治】

(註十)目前一般的紀錄,均稱當時發現與命名的島嶼為14個(座),但若重新統計李準所命名的島嶼則有16個(座)之多。

參見──馬有成:《中華民國對南海諸島的開發與經營~以檔案管理局管有之檔案為主要史料》(《檔案季刊》11卷3期/民101年9月),p72~92。

另在清廷與日方交涉東沙島問題後,清日雙方議定並付款20萬銀元購買西澤次吉在東沙島之產業,並由中國收回東沙島,1910年(宣統2年)廣東省即派員前往東沙島接收。

不過在中文《維基百科》裡有關購買西澤次吉位於東沙島的產業則有完全不同的金額記載──清朝與日本始商議該島的歸屬權,最終東沙島被歸還清朝,清朝方面以廣東銀元16萬元買回由西澤吉治建設的設施,但清朝在後續追徵西澤吉治3萬元的稅金,因此實際上西澤從清朝手上只獲得了13萬銀元的賠償金(約等同當時的日幣10萬元)。在1907年到1909年間,西澤吉治投資了至少50萬日幣在該島開發。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西澤吉治】

(註十一)參見── 聯合報記者群:《南海危機:不能失去的主權》(聯合報出版),p68。

(註十二)參見──鄭永常:《明清東亞舟師祕本:耶魯航海圖研究》(遠流出版社),p127。

(註十三)參見──監察院:《100國調0028字號調查報告》(101年5月17日公告)。

(註十四)在坊間的小說中,曾經有文章描寫國共內戰後期,國軍從南海各島撤退時,有少數偏遠島嶼的國軍被遺忘,結果在沒有補給與淡水供應下,有131位駐軍因此餓死於某個不知名的南海島礁之上,可以參考──齊邦媛、王德威/編著的《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這本書中王幼華所寫的【慈母灘碑記】一文。但實際上國軍當時只進駐「永興」與「太平」兩島而已,並未駐軍於其它島礁!而國府在1950年(民國39年)5月初於海南島戰役結束後,特別派出「中勝艦(首任艦長為桂宗炎)」前往「永興島」與「太平島」,在5月8日時將駐守於當地的人員裝備撤回左營(另外有些紀錄指稱──駐守在永興島上的國軍是在1950年(民國39年)7月向解放軍投降),同年5月13日,解放軍正式進駐西沙永興島,但並未繼續南進至太平島。另外據說,當時解放軍佔領永興島的目的並非為了爭奪領土或領海,而是只想「挖鳥糞送回國當肥料」。

參見──

(Ⅰ)中文《維基百科》之【永興島】

(Ⅱ)聯合報記者:《南海危機~不能失去的主權》(聯合報出版),p75。

(註十五)參見──

(Ⅰ)中文《維基百科》之【自由地】

(Ⅱ)關培鳳、張傳娟:《1956年臺灣當局就南沙群島問題對菲交涉及其影響》(邊界與海洋研究第2卷第2期/2017.03)。

(註十六)參見──關培鳳、張傳娟:《1956年臺灣當局就南沙群島問題對菲交涉及其影響》(邊界與海洋研究第2卷第2期/2017.03),p86。

(註十七)參見──關培鳳、張傳娟:《1956年臺灣當局就南沙群島問題對菲交涉及其影響》(邊界與海洋研究第2卷第2期/2017.03),p86~88。

(註十八)參見──張力(編輯、校訂):《田寶岱回憶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p55~56。

(註十九)參見──李元平、李吉安:《一代國士:俞大維》(銘閎實業有限公司),p328~330。

(註二十)參見──

(Ⅰ)劉臺平:《臺灣的孤島:太平島風雲60年~南海風雲一甲子》(旺旺出版社),p40。

P.S.本書將立威艦隊指揮官寫為:黎玉璽中將。

(Ⅱ)《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發展史》(中華民國國防部),p123。

(Ⅲ)聯合報記者:《南海危機~不能失去的主權》(聯合報出版),p37。

(註二十一)參見──蕭曦清:《中菲外交關係史》(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p830~832。

(註二十二)參見──聯合報記者:《南海危機~不能失去的主權》(聯合報出版),p37~39。

早期南沙運補護航任務均由老太字號擔任。但隨太字號陸續在民國61年間除役淘汰後,護航任務在1973年(民國62年)就由陽字號驅逐艦取代。在2007年島上機場完工後,C-130運輸機也加入運補的行列中,船舶單趟航程約需3天才能到達太平島,但使用C-130運輸機,則只須約4小時即可抵達太平島。

(註二十三)參見──賽門‧溫契斯特(譚家瑜譯):《不平靜的太平洋:大航海時代的權力競技場,牽動人類命運的海洋史》(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359。

(註二十四)參見──林滿紅:《獵巫、叫魂與臺灣定位:兼論釣魚臺、南海歸屬問題》(黎明文化),p133~134。

(註二十五)據北宋《武經總要》(1044)一書,宋太祖趙匡胤在西元971年消滅在廣州的南漢王劉鋹政權後,就在廣州設置「市舶司」和「廣南東路兵馬鈴轄」軍事管理區,其下「置巡海水師營壘」,以便控制海外諸國,保障海外貿易利益,和處理「漢籓雜處」所發生的問題。並在廣東屯門山(今九龍西南青山一帶)製造刀魚小艇和入海的戰船,作為巡戈和征討的工具,揚威南海。《武經總要》且記載自屯門山順東北季風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州(西沙),再三日至不勞山(占婆島)及大食、天竺諸國的行程(這年起,占城亦遣使獻於送)這也是南海諸國和福建泉州進行貿易的―條航線。五年後(976),宋「朝廷遣三將,兵伐交州,(就)由此水路進師」的。到宋慶曆中(1041~1048),「招收廣南巡海水軍,予以旗鼓訓練,備戰守之役」。令崖州協水師營分巡洋面,南面直接暹羅、占城外洋。由此可見在宋代中期時,中國已充分揮了管轄南海水域的主權,而海南島的水師也擔任了巡防的任務。

參見──蘇雲峰:《從南海觀點論南海主權歸屬》。

(註二十六)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註二十七)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中越戰爭】

(註二十八)根據統計,從1961年1月,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約翰․甘迺迪總統(John F. Kennedy,1917~1963)派遣400名特種部隊和100名軍事顧問前往越南訓練南越官兵,到1973年美軍完全撤出(美國實際出兵是在──1964年中的東京灣事件/Event of Tonkin Gulf之後),12年的越戰耗費了美國至少2,500億美元,造成至少6萬美國士兵死亡、30多萬人受傷。而且,由於美國在越南陷入泥淖,造成國防預算不斷增加,使得美國經濟在1970年完全陷於停滯。最後導致在1973年,由美國在二戰末期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Agreements)」轟然倒塌。這段時間,在1971年,美國在二十世紀首次出現貿易逆差,開始變得愈發需要德、日資本來支撐其軍事力量。隨著德日在貿易問題上越來越強硬,美國領導人無奈地發現,他們失去了其戰後近1/4個世紀所享有的行動自由。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預示著美國經濟霸權的結束,也讓被視為美國力量的美金,從此「失去魔力」。而這一切與這場「毫無理智的」越戰有莫大關係。美國歷史學家孔華潤(Warren I. Cohen,1934~)說,如果說越戰失敗對美國的戰略地位沒有什麼影響,那麼這場戰爭的代價對美國的傷害實在是太深了,它加速了美國霸權力量的衰落。

(註二十九)南海艦隊成立於1955年10月,由原中南海軍區海軍更名而來。司令部位於廣東湛江。所轄範圍北起福建東山,南迄中越邊境,全區海岸線分為9個海岸防衛區。主要基地包括──湛江、榆林、北海、廣州、海口、西沙、南沙等。

參見──翟文中:《臺灣生存與海權發展》(麥田出版),p28。

(註三十)參見──比爾海頓(林添貴譯):《南海征戰與奇襲 1974中越西沙海戰(一)》

(註三十一)李常傑(Lý Thường Kiệt,1018~1105),原名吳俊,字常傑,為越南李朝將領,是越南李朝與宋朝交戰的主要將領。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李常傑】

(註三十二)事實上當時在西沙群島作業的大陸漁民大多具有民兵身份,也就是海南島漁業基幹民兵,中共藉在永樂群島從事傳統的漁業生產、登島避風…等方式,與南越軍隊針鋒相對。

(註三十三)南寧艦編號162,為原日本海軍第1號型(丙型)海防艦──海防7號,該艦於1944年11月4日在南中國海被美國海軍潛艇炸掉艦首,日軍將之拖回後,僅用水泥簡單的補漏了一下,便遺棄在廣州黃埔,大陸淪陷之後,江南造船廠派出了技術人員到廣州修復,成為中共南海艦隊旗艦,1979年退役,後續的南寧號飛彈驅逐艦(舷號162)於1979年3月服役。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南寧號護衛艦】

(註三十四)陳慶瑜號,是當時南越海軍主力戰艦之一。因艦上電子設備較為新穎,因此在西沙海戰中被當作編隊指揮艦。標準排水量1,590噸,滿載排水量1,800噸,最高航速20節。艦上裝備3座無砲塔的敞開式單管76厘米火砲──50倍口徑,人員編制166人。

(註三十五)即李常傑號;排水量1,766噸,滿載排水量2,800噸,最高航速18節。艦上裝備1座MK30型127厘米單管火砲──38倍口徑;2座81厘米火砲及4座20厘米火砲。人員編制154人。值得一提的是艦上的MK30砲,它是西沙海戰中最大口徑的火砲。

(註三十六)為南越之護航掃雷艦『怒濤』號,該艦原為美國『絕妙』級掃雷艦,標準排水量650噸,滿載排水量945噸,最高航速15節,艦上裝備1座76厘米;2座40厘米;4座雙20厘米艦砲,人員編制90人,『怒濤』號與1946年(民國35年)國府收復西沙群島的「永興」號為同級姐妹艦。

(註三十七)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所謂「島鏈(Island Chain)」,是由美國前國務卿約翰․杜勒斯(John F.Dulles,1888~1959)在1951年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義,又有政治軍事上的內容,其用途是圍堵亞洲大陸,對亞洲大陸各國形成威懾之勢。

但事實上所謂的「島鏈戰略」的最初發想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至1952年制定「遏制戰略」時的產物。其中「第一島鏈」最原始的雛型是在1950年1月所提出來的,當時擔任國務卿的艾奇遜(Dean Acheson,1893~1971)為此曾公開對外表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衛線──北從阿留申半島(Aleutian Islands)──阿拉斯加(State of Alaska)──日本(Japan)──琉球(沖繩/Okinawa)──最後到菲律賓(Philippines),而南韓(Korea)、臺灣(Taiwan)與中南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並不在這條防衛線之內。這條防線美國官方就稱之為「西太平洋防禦圈」(Western Pacific Defense Perimeter),美國人認為這是以中國人所設想的『海上防衛圈』,而非美國針對中國劃定的『海上包圍圈』。簡單的說,其實美國最初規劃「西太平洋防禦圈」的目的並非是要圍堵中共,反而是為了拉攏中共,同時也向國府表明不會再給予任何援助的立場。艾奇遜特別向中共喊話指出──只要中共不要投入蘇俄的懷抱,美國不但會率先承認中共,還會提供30至50億美元貸款給中共。

美國雖然無法確定毛澤東何時會出兵臺灣,但是就當時的情勢來研判,美國認為毛澤東可能發動戰爭的日期應該就在1950年(民國39年)的下半年,因此在1950年(民國39年)1月中旬,美國開始從臺灣撤走僑民。只是北韓的金日成在朝鮮半島突然出兵攻擊南韓,讓美國反共勢力抬頭,因此全盤推翻了艾奇遜所規劃的遠東外交戰略,從此臺灣與南韓被重新納入防衛圈內,而「西太平洋防禦圈」的概念就被新接任的國務卿──約翰․杜勒斯改為圍堵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集團的「島鏈(Island Chain)」戰略,就其形成的歷史過程來看,「島鏈(Island Chain)」並非美國官方的立場。當時杜勒斯提出的三條島鏈分別是:

第一島鏈(Boundaries of the first island chain)是指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臺灣島,南至菲律賓群島、印尼群島…的鏈形島嶼帶。

在第一島鏈的「封鎖鏈條」中,最為關鍵的是臺灣島。它位於第一島鏈的的中間,具有極特殊的戰略地位,掌握了臺灣島就能有效地遏止東海與南海的咽喉戰略通道。也有了與「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

第二島鏈(Boundaries of the second island chain)是指北起日本群島,經小笠原諸島、火山列島、馬里亞納群島(Mariana Islands;它包括了關島等15個島嶼,目前是美國的一個自治邦)、雅浦群島(Yap)、帛琉群島(palau),延至哈馬黑拉群島(Halmahera Island;屬印尼)。

這是目前美國在亞洲戰略部署的重點,它所要圍困的主要目標就是中國,這兩條島鏈就是美軍防衛的最前哨。

第三條島鏈(Boundaries of the third island chain)則是指北起阿拉斯加,經夏威夷群島延伸至美屬太平洋島嶼的本土防衛線。

然在現代歷史上,中共第一次派出船隻突破/穿越「第一島鏈(Island Chain)」是在1976年4月初,當時中共為試射其洲際飛彈(東風5型,CSS-4;射程可達:13,000~14,500公里),因此派出「向陽紅5號(Hsiang Yang Hung 5)」海洋科學考察(研究)船至臺灣與菲律賓之間的巴布延海峽(Babuyan Channel;又名「呂宋海峽」)擔任靶場測定任務。「向陽紅5號」海洋考察(研究)船,最早是由波蘭巴黎公社船廠建造的「Francesco Nullo」級貨船,1966年下水,滿載排水量為14,500噸。為配合「718工程(洲際彈道導彈試驗工程)」的展開,在1970年改造為海洋科學考察(研究)船。1974年再改裝成為中共第一艘具有艦載機的船艦,當時使用的法國製海軍行的「超級黃蜂(Super Frelon)」直升機。之後中共就以改造「向陽紅5號」的經驗對多艘海軍船艦進行艦載直升機改裝工程。1978年12月,「向陽紅5號」海洋考察(研究)船再次改裝,改裝以後參加執行發射遠端運載火箭任務(580任務)。

另外在大陸與日本、美國的軍備競賽中,尤其是在現代科技發展迅速的條件下,解放軍的洲際飛彈射程早已涵蓋美國本土,因此所謂的「島鏈(Island Chain)」戰略已經沒有多大意義。

在冷戰末期,解放軍只是一支「棕水海軍」──河川舟艇部隊,即從不到遠洋活動的近海海軍,或稱:海岸性海軍(coastal navy),只是一支協助地面部隊作戰的附屬軍種。但是在1987年2月,當時的海軍司令員劉華清(1916~2011)和政委李景共同簽署了一份報告給中共中央軍委,這份名為《關於明確將海軍戰略的問題》的報告指出,解放軍海軍將由海岸防衛任務延伸到近海積極防衛,也就是從由原本的「棕水海軍」轉變成可以優游沿海200海浬領海的「褐水海軍」。另外劉清華為中共規劃了一個「三階段海洋戰略」,預計到2000年時,可以控制「第一島鏈」、2020年時到達「第二島鏈」、2050年後不但突破二條島鏈的封鎖,也成為全世界重要的海上霸權。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解放軍第一艘常規動力(柴油引擎)航空母艦遼寧號(屬於訓練級船艦)於2012年9月25日於大連正式成軍服役,成為中國遠洋訓練與海空聯合作戰的先驅。通常來說,一個現代航空母艦戰鬥群(CVBG-Carrier Battle Group)是以1艘航母為核心,再加上艦載機聯隊(20~80架各式戰鬥機)、6艘水面艦艇(包含──神盾戰艦、驅逐艦或巡防艦)、1~2艘攻擊型核潛艇、1~2艘戰鬥支援艦(補給艦)所組成。這些艦艇通常相互距離在50~100海浬間,平均分佈在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圓週上,為航母提供廣泛的保護。

不過有熟習海洋事務的戰略專家也特別指出,當代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基本作戰原則是──航艦要布署在預備打擊目標300~1,000海浬的區間(圓周或半徑)內,可視敵情危脅機動調整。最好不要低於300海浬,否則難以保護航艦戰鬥群的自身安全;是否超過1,000海浬,則必須視航艦載機的作戰半徑(飛行半徑)而定。也就是說,即使解放軍擁有多艘航空母艦,也能順利進出(行駛)於第一與第二島鏈,但駛出第二島鏈之後,就必須擁有一個可以補給與休憩的戰略基地,但目前所有位於第二島鏈之後可供船艦與飛機補給的島嶼,均由美日等國所掌握,這對解放軍是相當不利的。另外除非使用的是可長時間不靠岸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因為一般的常規動力航母,如何補充足夠的油料會是個令人頭痛的大問題。戰略專家更進一步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敢發動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就是因為當時日本已經控制了西太平洋許多原屬於德國的島嶼。沒有這些戰略補給基地,日本艦隊根本沒有能力遠航,更不要說發動大規模的海戰或是偷襲珍珠港了。

(註三十八)參見──
(Ⅰ)新浪軍事網:《我軍老兵詳解西沙海戰時護衛艦編隊過臺灣海峽細節》

(Ⅱ)中文《維基百科》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隊首航臺灣海峽】

(註三十九)參見──《解放軍教授:中越海戰期間臺灣沒有幫助大陸艦隊》(大公網/2015.01.10/)

(註四十)參見──張豪:《國軍海巡聯合共守太平島之研析》(海軍學術雙月刊第五十二卷第二期/中華民國107年4月1日)。

(註四十一)參見──荏苒:《中越海戰收復赤瓜礁~臺國防部長誓言幫大陸》(多維新聞)

(註四十二)全文如下:

【臺灣地區的軍人應該成為反對分裂祖國的重要力量,決不能為那些分裂國家的野心家所利用,走到民族大義的對立面上去】

在剛結束的中共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本著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真誠願望,鄭重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目前,兩岸關係處於「臺獨」勢力冒險高危期。胡總書記的呼籲,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理出了新思路、展示了新前景。對此,兩岸軍人共同負有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

一、臺灣軍隊不要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阻力

和平發展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舉行會談,發表「新聞公報」,發佈「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2006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出席兩岸經貿論壇的臺灣代表時,明確提出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個主題」。中共十七大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主題,首次寫入黨的正式文件,得到了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援。島內廣大民眾和許多政黨領袖認識到:「堅持和平,互惠雙贏」才是兩岸應走的道路。和解、和睦、和平、合作、融合,將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大趨勢。只有臺海和平,才有利於兩岸的長期穩定。這是在新形勢下兩岸推動「結束敵對狀態,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非常良好的開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既需要兩岸各政黨的努力和推動,也需要兩岸人民的支援和促進,更需要兩岸軍隊的協力維護和共同捍衛。歷史上,駐防在臺灣地區的這支軍隊,在反對國家分裂、捍衛中國主權、抵抗帝國主義侵略和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問題上,一直具有愛國傳統。即使在上世紀90年代,它也始終是島內「臺獨」勢力難以逾越的最大障礙。然而,陳水扁始終想把臺灣軍隊變成「以武拒統」的工具。利用軍人對「保家衛土」職責的忠誠,為一己之私利和一黨之私利,欺騙和誘導臺灣軍隊官兵為其「臺獨」野心服務,不斷加速臺軍內部改造。以意識形態劃線,破壞軍隊倫理,對高級將領大換血;用高壓手段在軍中推行「去中國化」運動,取消反「臺獨」教育;向官兵灌輸「臺獨」理念,把「保衛臺灣,保衛國土」等同於保衛「臺獨」;變相保留保防監視制度,對官兵進行法西斯式的跟蹤監控;渲染「大陸軍事威脅」,推動鉅額軍購案,把臺灣人民的血汗錢填入軍備競賽的無底洞;以安全為藉口,阻撓島內工商業界要求早日實現兩岸「三通」;加強與美日軍事聯繫,邀請其軍事人員參加軍演,拖美日下水;制定所謂「決戰境外」和「先發制人、先制攻擊」的「雙先戰略」,把大陸重要城市和三峽大壩等列為重點攻擊目標,等等。凡此種種,都是在竭力破壞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破壞臺灣地區軍人的傳統價值觀,破壞臺灣地區軍人的形象和榮譽,使臺灣地區軍隊成為「臺獨」的替罪羊。

二、兩岸軍人有著共同的利益和責任

13億大陸同胞和2,300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兩岸軍人應該把握這個大局,肩負起民族大義。

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臺灣是兩岸人民的臺灣,大陸是兩岸人民的大陸。同樣,大陸軍人是中國軍人,臺灣軍人也是中國軍人。長期以來,雖然兩岸還處於對峙狀態,兩岸軍方在意識形態上存在著分歧,但在根本上雙方一直有著許多共同的基礎、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責任。

兩岸軍人的價值觀應該建立在民族大義之上。維護臺海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也是兩岸軍人的共同責任。過去兩岸軍隊一直站在反「臺獨」鬥爭的同一條戰線上,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圖謀。上世紀5、60年代,兩岸軍人在反對把臺灣「劃峽而治」的鬥爭中,相互默契。以後,在保衛祖國的南沙群島、西沙群島、釣魚島等島嶼主權問題上,兩岸軍人血濃於水的感情得到充分體現。1988年4月,大陸海軍艦隊在南沙赤瓜礁海區反擊作戰,臺灣海軍支援解放軍保衛領海領土行動。後來在捍衛釣魚島主權問題上,兩岸海軍再次默契配合。即使今天,兩岸依然分別在南中國海的一些島礁上駐紮軍隊,共同行使和維護主權。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推動兩岸建立軍事互信,共謀臺海長久和平,為改善兩岸軍事關係多辦實事。目前,圍繞「和平發展」這個主題,兩岸交流已經在政黨、經貿、文化、體育、科技等各個領域廣泛展開,軍事問題也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領域。大陸在2004年「五一七」聲明和2005年4月、5月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親民黨領導人會談公報中,均提出了「促進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的主張。兩岸完全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儘快舉行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談判。但遺憾的是,由於陳水扁和民進黨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大力推動「臺獨」冒險活動,兩岸軍事交流失去了前提和基礎,對峙日益加深。

作為軍隊,對安全的追求無可非議。但應看到,安全不能依靠軍購,也不能依靠軍事同盟;否則,勢必陷入「安全困境」,帶來更多更大的不安全感。長久的安全依靠相互之間的信任和共同利益的聯繫,通過對話增加信任,通過合作謀求安全。

當前對臺海地區的安全威脅來自「臺獨」。大陸的軍事準備不是針對臺灣民眾,而是針對「臺獨」勢力。面對共同的敵人,兩岸軍人應該擯棄前嫌,攜起手來,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保衛和平。當前最迫切的責任就是共同反對和阻止「臺灣法理獨立」。「臺獨」意味著國家災難。「臺獨」勢力如果玩火,把臺海地區拖入戰爭,首先是兩岸軍人兵戎相見。從維護臺海和平和兩岸關係穩定的大局來說,兩岸軍人應該一起合作反對「臺獨」。「臺獨」是一場騙局,它是野心家和利益集團玩弄政治的陰謀,也是政客對軍人的蠱惑,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機企圖分裂國家,更將遭到愛好和平的全世界人民的反對和譴責。單從不上當受騙的角度出發,臺灣軍人也應該和我們攜手反對「臺獨」。

「臺獨」是劑毒藥,臺灣軍人不能吃。為「臺獨」而戰,對臺灣軍人來說,是一場沒有絲毫勝利希望的戰爭。為沒有希望的戰爭流血捐軀是愚蠢的。從理智的態度出發,兩岸軍人也應該攜起手來,共同遏制戰爭的源頭,反對「臺獨」。

維護臺海和平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臺海的穩定能帶來區域的穩定,臺海的和平能促進世界的和平,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都不希望這裡發生戰事。和平、合作、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老百姓有一句話:兩個擁抱著的人是很難打架的。在關係到臺海和平問題上,我們期盼兩岸人民早日實現和平擁抱,「海峽中線」能早日消失,「和諧兩岸」能早日建立。對兩岸軍人來說,用酒杯在餐桌上相互碰撞,比用槍砲在戰場上相互瞄準好。因此,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拐點上,兩岸軍人的槍桿子要用來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臺灣地區的軍人應該成為反對分裂祖國的重要力量,決不能為那些分裂國家的野心家所利用,走到民族大義的對立面上去。讓分裂與戰爭成為過去,將和平與發展變為現實,共推兩岸走向一個和平發展、幸福祥和的新時代,是海峽兩岸全體中國人民的願望。

《瞭望週刊/50期 1007.12.14》 王衛星(作者為軍事科學院臺海軍事研究中心主任;階級為大校/等同於准將)

(註四十三)中共東海艦隊所屬的「第六支隊」為張愛萍(1910~2003)擔任華東海軍司令時組建的驅逐護衛大隊,全稱為:驅逐艦第6支隊。其基地母港為──浙江舟山定海區瀨山港,目前全支隊擁有四艘驅逐艦、六艘護衛艦。在1988年「三一四海戰」時,配備的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旅大級」、「江東級」等主力艦,吳勝利為第14任支隊長。

(註四十四)參見──蘭台:《中國究竟援助了越南多少物資?》(鳳凰歷史/藍台說史第19期/2014.06.27/)

(註四十五)參見── 劉臺平:《臺灣的孤島:太平島風雲60年~南海風雲一甲子》(旺旺出版社),p140。

(註四十六)參見──蘭台:《中國究竟援助了越南多少物資?》(鳳凰歷史/藍台說史第19期/2014.06.27/)

(註四十七)參見──

(Ⅰ)中文《維基百科》之【白龍尾島】。

(Ⅱ)中文《維基百科》之【馬白山】。

(註四十八)不同於文中的記載。根據《華夏經緯網》2004年4月23日刊登的專文──《越南戰爭:美國人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中指出,越戰期間,美國有5.6萬餘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另外,在整個越戰期間,美國向越南投下了800萬噸炸藥,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戰場投彈量的總和,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和整個印度支那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最重要的是,美國在越南的軍事捲入規模之大(1973年美國在越南作戰人數約54萬),時間拖延之長(前後12年,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的國外戰爭),對美國民眾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心靈創傷。

而《維基百科》內有關美軍死傷數字的記載是──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死亡58,209人,受傷304,000人,2,000多人失蹤。

(註四十九)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中越戰爭】

(註五十)中共是在1954年由軍委會地擴大會議中決議──正式改組國防組織體系,首先在中共中央軍委會下,設立「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幹部管理部」、「訓練總監部」、「武裝力量監察部」等六部,分別掌管解放軍的各項行政工作。「國防部」也在同一時間成立,首任部長由彭德懷(1898~1974)出任。

之後中共陸續成立了──「北京」、「瀋陽」、「濟南」、「南京」、「武漢」、「福州」、「廣州」、「昆明」、「成都」、「蘭州」等十個一級軍區,以及「內蒙古」、「新疆」、「西藏」等三個直轄軍區,以建立集中統一的「指揮體系」。同時制定了「兵役法」、「軍官服役條例」,正式實行「義務兵役制」、「薪金制」、「獎章制」、「軍銜制(軍階)」(以上號稱四大制度)。其中軍銜制在1955年9月27日正式施行,共分為4等14級。而這一天中共在中南海北京懷仁堂舉辦了元帥授銜授勳典禮,典禮中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副委員長兼秘書長彭真萱是授銜、授勳命令,毛澤東親頒朱德等十大元帥命令。同日,也在中南海舉行將官授銜典禮,由國務院總理習仲勛宣讀命令,周恩來位大將、上將、中將、少將頒發命令。

1965年5月22日,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度的決定》,6月1日開始實施。當時要廢除軍銜制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促成官兵一致、上下一致與軍民一致,使解放軍不會成為一個等級嚴明,階級清晰與脫離群眾的新社會集團。懲越戰爭的失敗經驗,讓中共深刻體會到軍事革新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中共認清了──用小米加步槍來擊敗飛機大砲的歷史經驗已經不再是永恆的真理。恢復軍銜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1982年初,中共中央軍委會常務會議做出恢復軍銜制度的決定。1983年5月,成立恢復軍銜領導小組。1986年下半年,中央軍委常務會決定,不再提「恢復軍銜制」,而是「實行新的軍銜制」。1987年12月30日,中央軍委決定,1988年國慶日(10月1日)實行新的軍銜制。1988年1月16日,成立了全軍實行軍銜制領導小組。7月1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並由國家主席頒布施行,當時規定軍官軍銜設3等11級,依軍銜大小分列如下:一級上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參見──田越英:《圖解中國國防》(人民出版社),p146~148。

(註五十一)參見──倪創輝:《十年中越戰爭(下)》(天行健出版社),p935。
(註五十二)參見──中文《知識百科》之【越南自衛反擊戰】

(註五十三)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南沙群島主權爭議】

(註五十四)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海洋石油981】

(註五十五)至2011年為止的數據顯示,越南已從南海油田中開採了逾1億噸石油、1.5萬億立方公尺天然氣,獲利250多億美元。南海年產油量在5,000萬到6,000萬噸左右,越南年產油量3,000萬噸,其中有800萬噸來自南海爭議海域。

另外有關白虎油田的估計儲量原是2,000萬桶,但1986年變成5,000萬桶至1億桶,到1990年,其估計的開採量又上升到5億桶。

參見──霍默静:《越南到底在南海获得了多少石油?》(作者為深圳聚電網路科技有限公司COO)。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