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警法》一周年:日本海上保安廳實力遠遠不如,中國弱點在於「沒有夥伴」

2022-02-07 13:00

? 人氣

日本海上自衛隊直升機護衛艦「出雲號」(AP)

日本海上自衛隊直升機護衛艦「出雲號」(AP)

中國允許海警部隊使用武器的《海警法》施行到今年2月1日滿一周年。過去一年,海警船隻駛入日本領海的頻率創下歷年來的新高。專家表示《海警法》的規定與國際法不同,海警船在爭議海域出入易造成武裝衝突,日本應強化夥伴關係制衡中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2年2月1日為中國施行《海警法》滿一周年。中國《海警法》規定,在中國聲稱的管轄海域內,當外國組織或個人不服從中國指令時,海警機構工作人員可以使用武器。出現在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周邊的海警船有的搭載了類似機關砲的裝置。

去年一年中,海警船隻駛入日本領海累計共40天、創下歷年來的新高。海警船在包括領海外側在內的活動從未中斷。

日本海上保安廳長官奧島高弘1月19日在記者會上嚴肅地表示:「雖然隸屬於海警局的船舶動向沒有大的變化,但現場情況依然嚴峻不容樂觀。」

日本政府質疑中國《海警法》和國際法的整合性,對於海警船在爭議海域履行職權表示不滿。

中國《海警法》規定與國際法並不一致

前日本海上保安大學教席,明治學院大學法學部教授鶴田順Jun Tsuruda表示,日本政府認為中國《海警法》的規定與國際法並不一致,是問題所在。他對美國之音說:例如《海警法》第三條有關中國管轄海域及其上空的適用範圍,雖然沒有規定管轄海域的具體定義,但是按照2016年8月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管轄海域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其草案中也有幾乎相同的規定。」

鶴田順指出,《海警法》的規定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不同,提出了自己的海域主張,其所造成的海域爭議讓日本感到棘手。

台灣當代日本研究學會第一副會長陳文甲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自稱海岸線長達18,000公里,依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可主張的管轄海洋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但是這些所謂的管轄範圍大多與周邊國家存在領土與主權紛爭,也就是所謂的爭議海域。

陳文甲說:「日本認為早在1895年之前,日本經沖繩縣政府多次實地考察後,認定尖閣諸島為無人島且未有受清朝或其他國家統治的痕跡,1895年1月14日通過非公開的內閣會議將尖閣諸島以無主土地先佔的規則,納入領土範圍。二戰後經過美國託管20餘年,於1972年移交給日本新成立的沖繩縣進行管轄;同樣的在南海,中國宣稱擁有主權的主張也受到區域內國家的及域外大國的否認,尤其菲律賓與越南對中國聲稱的九段線說法一直抱持反對的態度;其他在黃海上與韓國及北韓也存在爭議海域。」

陳文甲指出,各當事國根本不認同中國可以依照《海警法》在爭議海域履行職權。過去一年來中國罔顧國際規範,執意在該等海域維權,招致反對是必然的,甚至可能引起海上紛爭。

日中裝備實力差距大

2021年1月31日清晨,兩艘海警局船隻在尖閣諸島海域航行,逼近日本船舶,遭到日本海上保安本部警告,要求駛離。

對此,日本官房長官松野博一在2月1日的記者會上說:「對反覆駛入領海感到非常遺憾。在做到警戒監視萬無一失的同時,將冷靜且堅決地應對中國」。

日本防衛相岸信夫也在記者會上強調:「不能允許針對日本固有領土尖閣諸島的行動。」

對於中國施行《海警法》滿一周年,岸信夫表示:「不論施行前後都在關注中國艦艇的動向,將繼續進行警戒監視。」

台灣當代日本研究學會第一副會長陳文甲表示,中日關係在美國印太戰略成型後愈發惡化,其原因乃中國持續提升其軍事建設,並不斷地增加突破第一島鏈直達西太平洋的頻率,控制第一島鏈水域的意圖甚為明顯,而日本系第一島鏈中圍堵中國的關鍵。

他說:「從2012年之後,日中就因為尖閣諸島的主權爭議而關係惡化,因此中國利用《海警法》加強在尖閣諸島的執法行動,除了傳統上的領土主權問題外還牽涉到安全問題,而尖閣諸島也是中國突破島鏈封鎖的地點。《海警法》實施後,中國為了彰顯對尖閣諸島的主權,幾乎是常態性的在該海域外圍保持3、4艘海警船艦,並追逐在附近作業的日本漁船,引起日本海上保安廳船艦前往馳援。」

陳文甲指出,一旦雙方船艦短兵相接,中國可能依照《海警法》中規定的職權對日方船艦使用武力或衝撞。雖然日方已在近十年加強裝備,但是海警船的噸位遠大於日本海上保安廳船艦,日本為了保護保安廳船隻,可能出動海上自衛隊支援,屆時海軍船艦必將馳援,進而造成雙方的軍事衝突。

自從日本在2012年度將尖閣諸島國有化開始,海上保安廳已擴充配備至51艘大型巡邏船,預估到2025年度將增至81艘。考慮到加強包括尖閣在內南西諸島防衛力,海上自衛隊也開始加強部署新型護衛艦等裝備,構建54艘護衛艦和22艘潛艇的體制。

目前日本海上保安廳與自衛隊的預算均持續增加,但與中方的裝備增長速度相比仍然差距甚大。據2020年底數據顯示,海警局擁有131艘最大排水量1000噸級以上的船隻。日本自衛隊高層表示:「中國船艦的增速驚人。日本人員方面也不足。」

對此,明治學院大學法學部教授鶴田順表示,日本海上保安廳擴充編制與裝備的速度與規模不可能與中國相比,因此日本必須提高應對各種局勢的能力。因為根據中國《海警法》中明確規定的海警組織形式和權限,海警可視為兼具海上執法機構和軍事機構的雙重功能,而且從外部無法判斷海警的實際狀況。

他說:「由於在爭議海域隨時都在發生變化,要判斷進而決定以海上執法活動還是以直接涉及軍事安全活動處置,其實不容易。即便如此,日本沒有坐壁上觀的選擇,無論是海上執法活動,還是國家安全活動,我們都必須更加謹慎並充分地應對。以尖閣諸島來說,日本需要事先掌握周邊海域可能出現的情況,確保每一種假設情況發生時都有能力妥善有效的應對。有些情況需要政治決策,有需要在危急情況下做出決定的政治承擔,而且也需要釐清什麼樣的情況才是危機狀態。」

鶴田順指出,海警試圖混淆對方的判斷、拖延對局勢的反應、以模棱兩可來取得優勢,是日本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加強聯合軍演,「中國的弱點在於沒有夥伴」

日本防衛省高層指出,中國《海警法》使各國提高了警惕,因此對中國而言也有所損失,強調「中國的弱點在於沒有夥伴」。

日本近1年數度與歐洲各國艦艇在日本周邊開展聯合軍演。英國派遣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長期部署在西太平洋,法國、德國和荷蘭也出動了艦艇與美軍、日本自衛隊等實施聯合軍演。

此外,越南與菲律賓強烈反對中國在南海的擴張行為,澳大利亞更與英、美成立印太地區第一個軍事安全合作夥伴關係AUKUS,計劃引進核動力潛艇以牽制中國在其印太地區的擴張行為。

台灣當代日本研究學會第一副會長陳文甲認為,南海議題近年白熱化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印太區域諸國的介入強度越來越大,日本已放棄美中之間扮演關鍵第三者的政經分離模式,轉而協助美國聯合主要國家,共同建構區域聯防,加大對中國的戰略嚇阻。

他說:「岸田政權為因應《海警法》的法理威脅,確保日本國家安全與利益,必然積極執行美國對中國實施離岸制衡戰略(Offshore Balancing Strategy),全力配合美國在東海、南海、西太平洋及印度洋,連結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及歐盟的戰力支持,藉由聯合軍演提升盟國的責任,分攤美國在印太區域的軍力投入。」

陳文甲指出,美日同盟是美國最堅實的伙伴關係,現今美國也希望日本在印太地區擔負更重要的角色,日本今後將更加積極聯合國際夥伴對峙《海警法》造成的威脅,也使日本與岸田文雄個人在國際舞台上更具份量。

明治學院大學法學部教授鶴田順表示,為防止中國繼續在鄰近海域進一步「以武力改變現狀」,除了聯合演習之外,日本需要在外交、軍事和海上執法等各個領域開展國際合作。

他說:雖然美日等國都曾對中國的行為有過許多正式的外交抗議,但事實證明,僅靠口頭溝通,很難緩解或阻止中國已經在進行或是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看來當局強勢到無法溝通。因此,不僅是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成員日本、美國和澳大利亞,連歐洲國家近年來都對亞太的爭議海域感到緊張,因此他們願意派遣軍艦參加聯合軍演。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指標,應該繼續這樣的合作並延伸到更多層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