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通膨與通縮之間

2015-02-11 05:20

? 人氣

而為了避免債務危機的爆發,必須通過不斷釋放流動性來給這些錯配資產輸血。在既有體制下,央行不斷釋放的流動性和經濟體不斷增加的債務壓力,是彼此相互需要並且不斷強化的互動結構,天量M2就是這種畸形結構的表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總結一下,就是為了維繫經濟增長,貨幣政策成為最大的工具,央行不斷釋放的流動性被市場中的強勢機構所吸收,轉換成大量的低效或無效的資源配置專案,帶來了天量債務,同時也帶來了洶湧的通膨。

那麼什麼才是約束央行貨幣政策的邊界呢?很簡單,還是通貨膨脹。通常而言,如果通貨膨脹指數達到5%,這幾乎就是通膨續惡化的自我實現的機制,也因此是政策制定者的禁忌。對於中國經濟體來說,一個迄今缺乏充分解釋的現象是, 為什麼官方通膨指數那麼低?

從人們的生活感受來說,毫無疑問,這些年來經歷了非常可怕的價格暴漲過程,也是一次非常巨大的貨幣貶值過程。一碗蘭州拉麵的價格,從一毛多,到幾塊,到現在的幾十塊,就是典型的一個資產相對價格調整過程。從消費品,不動產,再到勞動力薪酬本身,這些年的價格調整,背後既有要素資源的相對稀缺,特定行業的生產效率,交易成本等等因素,但更重要的驅動力顯然是交易的媒介—貨幣,不斷注入的貨幣流動性對一切要素都進行了價格重估,對擁有不同資產配置表的個體和企業,這是一個巨大的財富重新分配的過程,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政策制定者充分意識到這場財富戰爭的殘酷性,因此他們對於特定的要素,尤其是那些構成所謂消費品指數的商品,進行了一次毫不掩飾的操控。比如對和日常生計相關的消費品相關行業進行大量補貼,壓低成本,使得其價格變化不那麼明顯。在資料處理層面,統計系統不斷的修飾資料,使得官方公佈的通脹率總是處在某種可控的區間。這種基礎資料的操控,對社會大眾的認知刺激和心理暗示是非常明顯的,迄今為止,也成功的避免了因為通膨而引發的社會風潮。

在這個意義上,央行降准毫無疑問會進一步刺激通膨,但是從通脹的潛在危險轉化為現實威脅的通道上,有體制精心準備的阻卻系統。因此通脹不是一個貨幣現象,而變成了一個政治現象。

那麼又如何解釋通縮呢?

由於像土地和資本這樣關鍵的市場要素被行政權力扭曲,使得經濟活動一直跛足前行,同時加上最近一兩年社會不安情緒的共振,人們對未來經濟前景缺乏信心,除了互聯網帶來的一些商業模式的創新之外,傳統的經濟活動—比如製造業,房地產,服務業等的活躍度正在下降,導致了經濟蕭條。而積極財政政策的另一面,必然意味著放棄經濟自由化的舉措,也對市場自身創造財富的信念失去了信任,民間主體,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在獲取金融和項目資源方面處在明確的弱勢,他們被迫支付更高的成本,才能獲得金融資源,這種經濟結構固化導致的資源錯配長期存在。經濟最為活躍的浙江,一直存在著非常活躍的民間高利貸現象,就可以看出金融體系的資源錯配,一直都沒有得到矯正。因此,通縮是市場配置資源功能的錯位,是經濟缺乏活力的表徵,而不是貨幣媒介的缺失或收縮,這是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病症, 這種病症一直存在,只不過繁榮的光環遮蔽了這種病症。 在經濟蕭條的時候,就變得日益明顯。

因此,在中國經濟情境下,通脹和通縮不是反義詞,恰恰相反,他們幾乎是同義詞,都是經濟結構性病症的表現。這種經濟結構性病症,只要恰當的理解這種困境之後,其解決藥方也就自然呼之欲出了,但是為什麼對央行形成路徑依賴,不斷祭出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呢?因為解決藥方所需要的政治意願是一個無解的命題。央行行長對此可謂心知肚明,他多次明示,中國經濟問題光靠貨幣政策解決不了。

因此,不要被流行的通脹或通縮敘事所誤導,中國經濟體正同時經受流動性過剩和經濟活力不足的煎熬,這就是掩蓋在通貨和通縮之間的複雜而又簡單的經濟面相。

*作者為青年經濟學者。(原文刊載騰訊大家網,責任編輯:陳小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