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不應以單一事件,去脈絡化地評價蔣經國

2022-01-27 06:10

? 人氣

蔣經國過世,民眾感到悲傷,但多數民眾對台灣前途並不感到悲觀,也不擔心政治改革腳步變慢。(陳愷巨攝)
蔣經國過世時,民眾感到悲傷。(資料照,陳愷巨攝)

根據前行政院長李煥生前描述,蔣經國晚年曾跟他吐露他有三個心願,除改革國民黨及兩岸民間交往之外,更重要的是解除戒嚴,蔣說,「我要解除戒嚴。我們戒嚴已經四十多年,台灣同胞算是好的,否則的話早就要革命了」。「隨著挑戰國府法統的民主化呼聲日益高漲,蔣經國要以『革新保台』的開明形象取得民心的支持,又要設法安撫黨內頑固保守勢力的情緒,可謂費盡心思。」雖然蔣經國給外界政治強人的形象,但未必能夠完全不在意黨內大老的反撲聲浪。在一來一往的過程中,蔣經國的選擇有其不得已,也有他盱衡國內外情勢後,所做的政治判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切如同林孝庭在373-374頁所陳述的,「1949年以『流亡異鄉』的心態來台避禍,對島上的一切感到新奇。經歷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時期、以『國家安全』之名逮捕台籍菁英,六〇年代改善與台人關係,七〇年代在內憂外患中開啟『本土化』工程,以及八〇年代順應潮流,全面推動民主化,這其中或許出於無奈與被動,或許內心不時夾雜著猶疑、掙扎與路線擺盪,然而若沒有他以政治強人的高度,在生命最後的階段奮力打開新局,則其亡故後,無論誰繼承其位,都將缺乏足夠的威望與膽量來達成此目標。當蔣經國晚年脫口說出『我也是台灣人』時,除了流露她對這片生活了四十年的土地之私人情感,以及從『異鄉人』到『本地人』的心境轉折之外,又何嘗不是國府遷台後,出身並受益於威權體制的政治強人,親手終結數十年威權統治格局、讓台灣得以走向真正民主的總紀錄。」

當初假如他所挑選的副手並非李登輝,是否今日的台灣,完全是另一種面貌?倘若晚年,他仍堅持以蔣介石的法統自居,繼續讓威權體制存續,不在生命的晚期親手戳破民主革新的門扉,那麼李登輝是否又能輕易地在國民黨大老尚存的時代,逐步推倒威權高牆,獲得「民主先生」的美名?

是的,台灣今日的民主成就,不能以「歸功」二字,形容受益於威權時代的蔣經國。但是,在他晚年對於前仆後繼的民主呼聲,採取和緩的作為,不繼續硬幹到底,卻是可以用「不可否認」來形容他睿智的政治判斷。他主政時期的錯誤,我們必須記取反省;但他對中華民國政權在台澎金馬的存續,讓台灣倖免於中共的統治,也有旁人難以取代的貢獻。面對過去威權歷史留下來的冤錯假案,得加快腳步進行,將真相還給關係人士,並給予適切的平反與補償。最後,必須說的是,在婆娑之島面臨驚濤駭浪的時代,換做是我們,也未必能夠做出最佳的抉擇。尤其蔣經國晚年受到糖尿病的折磨,還得面臨國內外變局的考驗,若無超乎常人的堅忍意志,應是禁不起這樣的多重磨練。總結他一生,是真的做到他父親臨終前給他的遺志,「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

20220125-總統蔡英文22日出席七海文化園區暨蔣經國圖書館開幕典禮。(作者黃上賓提供,取自總統府網站)
總統蔡英文22日出席七海文化園區暨蔣經國圖書館開幕典禮,引發議論。(作者黃上賓提供,取自總統府網站)

而當時台灣的經濟發展,無法忽視技術官僚的前瞻與專業,但同時也必須體認到,有無數台灣人民的辛勤,以勤奮努力的精神,為台灣創造世界的經濟奇蹟。也許如同柯文哲曾經所說,「即使我們有不同的過去,但是我們有共同的現在,繼續走向共同的未來」。期盼隨著愈來愈多歷史真相的揭露,我們能夠以更客觀、全面的角度,看待蔣經國主政時期的種種作為,給予他應有的歷史評價。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二年級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