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打蔣經國牌,在怕「統一後安排」?

2022-01-25 06:00

? 人氣

總統蔡英文日前出席「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開幕致詞時,肯定蔣經國保台立場,引起討論。(資料照,柯承惠攝)

總統蔡英文日前出席「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開幕致詞時,肯定蔣經國保台立場,引起討論。(資料照,柯承惠攝)

蔡英文突然打「蔣經國牌」,或許有多重目的,為年底選舉,為擴大收編「于北辰們」,為割喉國民黨,為牽制柯黨,都有可能;不過,既然蔡明面上訴求的是「擴大反共隊伍」,那就應針對兩岸關係進行分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簡言之,民選皇帝正在暗示今年兩岸關係會進入空前嚴峻的程度。

作為反共象徵,蔣經國比蔣介石更合適,因為小蔣曾說「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希望能超越黨派,促成團結。不過,從民族情感解讀這句話,其團結的「對象」是台灣同胞,團結的「心向」是中國大陸,與蔡英文的促狹的反中格局自然完全不同。

取其反共立場,而不言其堅決的反獨立場,這種選擇性舔蔣,既繞過了台獨基本教義,也繞過了《憲法》的統一取向,更避開了民族立場,拐彎抹角,能討好的人其實有限,而敢於為有限的獲利逆鱗支持者,乃因其400萬鐵粉只需要「一個說法」,不需要「合理的說法」,很好擺平,黨內有的是人會跳出來演黑臉,唱雙簧。

20191227-蔣經國。(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作者認為,總統蔡英文選擇性強調蔣經國反共立場,卻不言反獨立場,能討好的人數有限。(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如果目的是為了因應中共轉向積極的統一步調,有限的進展總比沒有好,人肉盾牌當然是愈多愈好,400萬塑膠,確實恨少。請注意我的用詞,恨少,不是很少,姓朱的國民黨別以為這江湖你們還有得混。

美國動向才是兩岸政策變化關鍵

講「統一後的安排」,是去年秋末北京在兩岸關係上跨出的重要一步,蘇起認為這一步的轉捩點是蔡英文元旦談話提及「互不隸屬」,大陸被刺激到的關係。但這是他個人看法,參考即可,不必太認真。北京從不會只為了某單一事件而讓政策大挪移,拿台灣政治習性看大陸決策,肯定要誤判,這是其一;任何重大的兩岸政策變化,美國動向才是北京的評估重點,台灣除非想與美國反向而行,否則重要性不高,這是其二。

作為民族復興的終極里程碑,「統一後」的考慮大陸早就在做,劇本也不會只有一種。和統武統劇本當然不一樣,在和統框架裡,「台灣自願統」與「美國逼統」的劇本也有差異。在武統框架裡,端視美國與國際社會的反應而定,「後一後安排」肯定有細節差異。

覺得「美國逼統」是笑話嗎?傻子才當笑話,因為這是在「台灣自願」無望下,對兩岸最好的結果,不但不是笑話,還很有可能發生,因為主戰場是北京與華盛頓,不是北京與台北,以美國今天的處境,白宮體面撤退也是對美國最好的結果。當然,不是像阿富汗那種難堪試撤退,什麼是體面?就是漸次性往後退,輔以一番假仁假義的「軟逼」。

2021年,美中對抗,新冷戰(AP)
作者認為,政治角力的主戰場不在台北跟北京,而是在華盛頓跟北京。(資料照,美聯社)

烏克蘭,或立陶宛的隨後發展,可作為參考,但只能作為參考,台海狀況與東歐畢竟不一樣。不過,差異可能只是撤退戰術上的不同,基本的戰略內縮是一致的。

日本與澳洲很反華嗎?但他們都在RCEP裡,對日澳而言,是自身經濟重要還是台灣重要?答案不言可諭,而印太地區,就日澳比較靠美而已。換言之,美國連冷戰包圍形式都做不到,遑論熱戰,這兩個小弟最終就是只敢叫,不敢動,除非美國紮紮實實參戰。

至於印度,無論其實力如何,脫離殖民後,這個民族從來不屑當誰的小弟。

美國會參戰嗎?這問題永遠都只有兩種相對的可能,沒有確解,因此問句不太好。比較好的問句是:北京會逼美國不惜一戰嗎?答案是:不會的。

美國現在能做的事情就是「威嚇」,就好像拜登威嚇普丁,你敢動我就用金融核彈毀滅你,普丁有在怕嗎?不怕,因為發射金融核彈也同時會毀了「美元霸權」。就算總統是川普,一樣不敢這麼玩兒。

理性上來說,中美不會發生大規模戰爭,但不能排除擦槍走火後產生蝴蝶效應的悲劇。正因中美戰爭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因此美國才會一再強調「護欄」,除此之外的一切挺台口惠,不過都是一時需要,這種獸慾,保證射後不理。

「統一後安排」的功能

既然理性上中美不會一戰,那麼「統一後的安排」就很重要了,它的功能應是「反認知作戰」、「反美國統戰」,安撫台灣民心,對沖國際反華語境,消除台灣政客幻想,簡言之,就是積極促統行動化,降低統一後治理成本。

兩岸都有人質疑,不講怎麼統,要怎麼跳到統一後?這質疑還算合理,因為「統一後」的劇本隨「怎麼統」而有所差異。不過,若我是北京決策者,先挑自己最喜歡的劇本講,隨局勢變化,再拿出其他劇本念一遍即可。

若先說破「怎麼統」,一方面太笨,讓國際反華勢力有操作空間;另一方面太冒險,因為怎麼統也不完全是北京決定,局勢不同,統一途徑就不同,重點是口袋裡要備好所有因應對策。

那麼,只講「統一後」會有效嗎?只要綠營挺而走險搞極端,其效用就愈大,因為對大陸仍有民族情感的台灣人,至少也有3成,有效選民的3成,仍高過400萬塑膠,說多不多,說少不少。類似像公投這樣的民粹操作,搞愈兇,對政治嫌惡,期望改變的人民就愈多,而北京給出了選項。

我這種小民都大概猜得出的事,國安單位應該研判得到,今年中共二十大,兩岸政策很可能跨大步,又適逢台灣地方大選,綠營能籠絡多少人民就籠絡多少人民,反正支持者跑不掉,鐵桿台獨也一樣,更別說巴望蒙黨提名參選的黨員了,現在沒有內鬨風險。

蘇起認為,看北京最近的相關說詞,兩岸已經沒有談判的可能,這也是他個人看法,並過於武斷,北京對立陶宛都能「敞開大門」,更何況對台灣?兩岸就算開戰,也有談判空間,只是條件不一樣罷了。

至於為何挑此時機談「統一後」?有論者猜測是為了影響台灣年底大選,如上述,任何對北京重大政策採取短視的論點,都是誤判,因為對岸是一個高度重視中長期佈局的政府,小看人家,難怪被笑井蛙。

論時機,主要是拜登令北京失望,在對中政策上沿襲川普也就罷了,還逞能搞小圈圈,玩冷戰模式,且其彈性還遠不如川普,顯見拜登的平庸,自以為是,以及在戰略現實上的難以為繼。

中國的核心利益,對外,是台灣,對內,是發展。此兩者若互不影響,還能戰略容忍,但若台灣影響了大陸發展,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台灣牌是拜登的敗筆

打台灣牌是拜登的敗筆一,打「立陶宛-台灣牌」是敗筆二,打「烏克蘭-台灣牌」是敗筆三,因為美國讓台灣隱隱然成為中國發展的阻礙,這是北京絕無法忍受的,在勢頭還不明顯的此刻,當然要對台海問題轉向積極,以降低發展受阻的風險。

從這個觀點看立陶宛事件就比較清晰。拜登政府操弄「台立關係」,影響的是一帶一路,因為立陶宛恐引發骨牌效應,鼓勵許多與中國經濟關係不深的小國起而效仿,紛紛利用台灣向北京曲線要糖,並讓中歐關係陷入不確定泥淖,那影響層面就太廣。

換言之,如何處理立陶宛事關大局,北京必須將此火苗踩熄,而看事態發展,美國遲早拋棄立國,因為俄羅斯一鬧起來沒完沒了,一旦中國在台海問題上也跳起來,美國乃至整個西方都要倒大楣,特別是疫情仍在肆虐的此時。

3艘美國航母艦隊奔過來,就是為此。

習近平會怕嗎?不怕,因為美國拿俄羅斯都沒輒,中國以逸待勞即可。況且,將台烏連結為三戰熱點,本來就是西方妄想症發作,純粹沒事找事,能撐多久?就是玩假的,不然,3艘美國航母艦隊駛進高雄港試試看,這才叫做威嚇。

為什麼習近平給朱立倫拍的賀電,要強調今年形勢嚴峻呢?因為今年整個西方局勢都躁動不安,普丁顯然想趁此時搞點大事,為俄羅斯在經濟與國安上,在新局勢下奠定強固基礎。且歐洲許多政府換屆,台美又逢大選,國際情勢詭譎不安。

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賀電(左),與朱立倫覆電(右)。(朱立倫辦公室提供)
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賀電(左),與朱立倫覆電(右)。(朱立倫辦公室提供)

但公子朱哪有那種格局呢?連連幾個大挫敗,只讓兩岸形勢更為嚴峻。「統一後的安排」就是基本放棄國民黨的訊號,中共索性自己出手。

台灣政治有日本化傾向,一黨專政的苗頭已然出現,這將使得統一成本驟然升高,並橫生阻礙中國發展的勢頭,從這兩方面來看,北京必須轉向積極促統,並出台具體作法。

在習拜會後,華盛頓已轉而透過代理人打台灣牌,以降低中美直接對撞的風險,因此立陶宛的躁動恐非孤例。然而,透過代理人發動攻擊也有風險,因為若無法挺到底,代理人反會成為聯盟破口,重挫美國威信。

威懾就是要靠威信,拜登已然在國內威信掃地,而國內政治影響對外政策,因此拜登政府的國際威信其實也岌岌可危。

這個時候北京還不談「統一後」,要等到何時才談?相對地,蔡英文反共「拉滿弓」,也是唯一選擇,讓自己沒有退路,是蔡自己選的。郭正亮認為北京此舉等於鼓勵綠營加大抗拒力度,或許他心裡還期望中共能和民進黨談判,這是綠營人士的盲點,中共一再以行動證實,否定一中,什麼都沒得談。

台灣走向綠營一黨專政,中共促統的顧忌只會更少,不會更多。

蔣經國最大的優點,就是務實,在他後面的總統,全都務虛,而台灣政客務虛,是美國最大利益。論哪個總統最討厭美國,兩蔣都是第一,今天若是他們在執政,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絕無可能甘受美方操弄。

尊蔣?連台積電都快保不住了,蔡英文哪來厚顏打「蔣經國牌」?

*作者為自由撰稿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雁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