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醫生眼中的羅興亞難民:三個羅興亞家庭在孟加拉的故事

2018-03-27 09:08

? 人氣

二、永無止境的旅程

阿里‧艾哈邁德(Ali Ahmed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阿里是一位住在賈姆托利臨時安置所的80歲羅興亞難民,他來自若開邦布迪當(Buthidaung)縣裡一個約有5,000座房屋的城鎮。阿里在2017年9月的第一週抵達孟加拉,這是他40多年來第三度在孟加拉成為難民,曾親歷三個不同的營區、總共逾六年的時間、兩次遣返緬甸的旅程。他是六子一女的父親,其中兩個兒子在2017年針對羅興亞人的暴力事件中喪生。他回想與現已過世的妻子第一次流落到孟加拉時,兩個兒子出生了。在經歷這一切改變人生的事情前,阿里曾是個充滿好奇心的年輕人,並在緬甸仰光的一間飯店裡當了七年的廚師。由於思念家人,後來他再回到若開邦。

第一趟旅程

1978年2月,那時我40 歲。我的家人被毒打和折磨,我跟妻子和兩個孩子一起逃走。途中,我弄丟了一些在仰光時拍的舊照片,我很喜歡這些照片,但它們卻掉進了河裡。到了孟加拉以後,我們待在烏契亞(Ukhia)的一個安置所。過了三年,我們搭公車和船被送回布迪當的同一地區。返回老家後,我們在當初房子被摧毀的地皮上重建家園;我們用的是木材,設有四個房間。我們開始在周圍的土地耕種,並在那平靜生活了一段時間,但問題逐漸重新浮現:我們的牛有時會被偷走,而且我們經常被逮捕。

第二趟旅程

1991年,狀況再次轉趨惡化,我們決定要離開。當時我被強迫勞役達四年,因為我會說一點緬甸語,軍方選中了我。後來我和太太、兩個兒子和媳婦,以及一個孫兒一起離開村莊。我們花了七天才到孟加拉,在前往納夫(Naf)河岸的途中,我們在叢林裡就住了四天;又過了三天後,我們才抵達孟加拉,而這次的終點是庫圖巴朗(Kutupalong)。我大部份的家人仍在若開邦各處流離失所,而且我一直無法聯繫上他們,直到1994年我再次返鄉。在庫圖巴朗的生活還算可以接受,有約18,000人居住在當地的營區。

阿里已經80歲了,曾三度成為難民。(MSF223610 ©Anna Surinyach)
阿里已經80歲了,曾三度成為難民。(MSF223610 ©Anna Surinyach)

第三趟旅程

起初我很高興能夠回去,但幾年後,在2002年,我們經常被拘捕和毆打。我們被禁止旅行,甚至不能走到離家三公里遠的地方。每天都有更多壞消息傳來,我好幾次想著要回到孟加拉去。直至2014年的幾場暴力事件後,我們開始認為應該要再次離開,我們想著:我們不屬於這裡。在最近的暴力事件中,我的房子被燒毀,還有兩個孩子被殺了。目前在賈姆托利,我們共有九個人,包括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我們在孟加拉沒遇到什麼大問題,但隨著雨季的到來,情況會變得更糟,路上將非常濕滑,我們將無法往別處走。我們不怕回緬甸去,但期望自己的權利能受到尊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