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北京的代價》這個國家幾乎從中國市場消失!但它的下一步仍是:堅持立場

2022-01-22 10:10

? 人氣

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外長蘭茲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AP)

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外長蘭茲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AP)

在遭受中國連環打擊報復後,立陶宛外交部長20日表示,已經向總統提交「緩解與中國關係」的計畫,這其中並不包含「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改名」。

「不要惹怒我。」──中國正向立陶宛傳達這樣的信息。立陶宛,一個擁有280萬人口的波羅的海小國,由於批准境內開設「台灣」代表處、宣布不派政府官員參加北京冬奧開幕,而遭到北京一系列嚴厲的懲罰與報復,包括貿易禁運和外交關係降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的行為已經出現負面影響。立陶宛有不少出口產品是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像是家具、服飾、汽車零件,然而數百個裝滿貨物和零件的貨櫃,在抵達中國之後處於閒置狀態。中國海關拒絕清關或轉運諸如深色蘭姆酒等立陶宛產品,還威脅與立陶宛有貿易往來的跨國企業,其中德國汽車產業受到最大的衝擊。

德國製造商「大陸集團」被要求禁止使用立陶宛的零件和產品,否則中國將停止該企業在境內市場銷售或取得供應。這連帶影響到寶馬(BMW)和福斯汽車(Volkswagen)等汽車大廠的供應鏈。中國歐盟商會(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指出:「立陶宛已成為中國的禁區,歐洲公司不能將立陶宛註冊為原產國。」

南華早報》21日報導,中國海關公布了貿易貨量數據,讓世人見證了中國「非官方」抵制的規模──去年12月從立陶宛到中國的出貨量,比2020年同期下降91.4%;雖然北京當局始終否認官方下令貿易禁運,但有中方官員向歐盟消息人士指稱,中國企業不會向「攻擊中國主權」的國家購買商品。

中國戰狼外交橫行,東歐小國立陶宛是最新受害者,圖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AP)
中國戰狼外交橫行,東歐小國立陶宛是最新受害者,圖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AP)

一份由立陶宛政府委托私人公司在12月10日至18日進行的民調公開,顯示僅13%的立陶宛國民支持政府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有將近60%的人消極看待其政府選擇強化對台關係的作法。這連帶影響了立陶宛政府的立場,立陶宛總統諾賽達(Gitanas Nauseda)4日稱,立陶宛政府決定讓台灣以「台灣」名義開設駐立陶宛代表處是個「錯誤」。

關於中國的行動讓立陶宛付出了多少代價,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茲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上周向《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表示:「至少數千萬歐元的損失,我們正在幫助這些公司將貨物運出中國。政府的壓力也很大,最大的問題是中國的行為升級了,針對歐洲和德國的公司。」

那麼,立陶宛會退縮嗎?《路透》(Reuters)21日分析指出,到目前為止,立陶宛沒有退縮的跡象。諾賽達總統本周與企業代表面前時,表示應由布魯塞爾當局統一尋找解決方案。一位匿名立陶宛官員向《路透》透露,有些歐盟官員也敦促立陶宛妥協。

「我們認為這不再僅是雙邊問題,而是一個全歐洲該面對的問題。我們必須有一個全歐洲統一的解決方案。」蘭茲貝吉斯認為,答案將取決於歐盟是否與立陶宛站在一起。

20220108-我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右三)。(取自外交部官網)
我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右三)。(取自外交部官網)

美國和歐盟是什麼態度?

目前看來,歐洲議會堅決站在自由民主國家這一邊。1月20日,歐洲議會高票通過「違法香港基本自由」緊急決議案,並特別納入聲援立陶宛的新增條文,強烈譴責中國對立國施加的經濟脅迫,呼籲歐盟採取行動捍衛歐盟單一市場。這是繼41位跨黨派歐洲議會議員17日聯名致函呼籲歐盟高層支持立陶宛後,歐洲議會兩日內再以通過緊急決議案方式,就立陶宛情勢表達高度關切。

「我們支持立陶宛,立陶宛的出口就是歐盟的出口。」歐盟行政機關「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發言人表示,該機構正與中國當局聯繫以解決問題;同時也在收集事實和證據,以了解中國的舉動是否遵守國際貿易規則。發言人強調:「我們將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捍衛我們的權利。」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1日引述多位知情人士指出,美國外交官員向立陶宛提出「更名」提議,因為華府認為「台灣」代表處名稱給了中國施加脅迫的機會,恐阻礙立陶宛與台灣深化關係。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耶誕節即景。(美聯社)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耶誕節即景。(美聯社)

對此,白宮否認政府曾建議更改辦公室名稱。白宮國安全會發言人反駁該報導:「這些提出建議的人都沒有反映出美國和立陶宛之間的實際討論狀況。我們尊重、支持立陶宛努力和台灣加強聯繫、務實合作。」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等美國高階官員曾多次公開力挺立陶宛,強調各國有權決定自身外交政策。

《金融時報》指出,台灣官員匿名表示不知道美國提議「改名」。報導引述一位台灣方面的消息人士稱,一些立陶宛和歐盟官員確實曾考慮改名以安撫中國,但得出的結論是「這沒辦法解決問題」,「一旦他們在台灣的名字上妥協,就會讓中國人認為他們的報復措施起了作用,反倒鼓勵中國對立陶宛和其他國家施加更大的壓力。」

德國跨國公司可能撤離立陶宛

《路透》引述知情人士說法稱,立陶宛正面臨德國跨國公司的施壓,要求其在與中國的爭端中退後一步,以結束中國對立陶宛零件供應鏈的封鎖。知情人士說,立中外交失和影響跨國企業的生產,對工業的總體損失高達數億歐元。

立陶宛總統本周與企業高管舉行會談時,被當面敦促立即緩和與中國的關係。知情人士說,未來幾個月內,歐盟最高貿易官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或將在歐中領導人峰會登場(預計3月)之前,為北京和立陶宛進行調解。

德國-波羅的海商會(German-Baltic Chamber of Commerce)向立陶宛外交部和經濟部長致函表示,中國抵制與立陶宛有往來的企業,導致一些德國公司可能不得不撤離立陶宛。該商會敦促部長們尋求恢復與中國關係的「建設性解決方案」,否則「有些公司除了關閉在立陶宛的生產線之外,已經別無選擇。」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耶誕節即景。(美聯社)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耶誕節即景。(美聯社)

立陶宛毫不讓步

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茲貝吉斯20日向當地媒體表示,他已經向總統提交緩和與北京緊張關係的計劃,但首先要讓中國知道,它對立陶宛採取報復行動可能面臨法律後果。

「我們正在收集(中國)違反貿易協定的證據並提交給歐洲當局,」他說道,證據也很可能會提交給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們正在通知(北京),歐洲不會坐視不管,歐洲一直觀察著局勢並積極研究如何通過法律等手段解決問題。」他也強調,尚不清楚中國會在什麼時候採取下一步,「立陶宛正在盡其所能,但能否真的讓緊張關係緩和,主要取決於中國。」

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惡化始於「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的設置。蘭茲貝吉斯重申,立陶宛政府不會改變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讓步不在政府的計劃中。」

而這一事件的另一個主角──台灣,除了民間自發性支持立陶宛出口商品,台灣政府也已經盡可能協助緩解立陶宛的貿易壓力。1月5日,台灣決定設立2億美元(約新台幣55.4億元)中東歐投資基金,以推動與立陶宛之間的經濟與科技發展戰略。1月11日,台灣宣布向立陶宛提供10億美元(約新台幣277億元)融資基金,以推動與立陶宛企業的合作,聚焦半導體等行業。

20220108-我與立陶宛近來互動頻繁,圖為外交部政務次長曾厚仁(右)與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螢幕上)與立陶宛外交官進行視訊會議。(外交部提供)
20220108-我與立陶宛近來互動頻繁,圖為外交部政務次長曾厚仁(右)與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螢幕上)與立陶宛外交官進行視訊會議。(外交部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