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可專文:自己不走力勸胡適別走─回憶父親吳景超

2022-01-22 07:00

? 人氣

鞠躬盡瘁,廉潔奉公,畢生致力探求國家富強之路

父親吳景超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終生致志探求中國富強之路,研究中國的問題,尋找解決中國社會、經濟問題之途。他在美留學時就關心華人問題,畢業後即刻回國報效祖國的教育事業,在金陵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社會學。抗日戰爭前夕,他在「好人參政」的影響下從政在經濟部、戰時生產局參加抗日工作,在戰火中仍舊寫出了較有影響的《第四種國家的出路》一書,明確了他救亡、富民、強國的理想。抗日勝利後,1947年,他又棄官回清華繼續講授社會學,繼續研究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途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雷潔瓊先生曾回憶說:「吳景超是一個愛國主義的學者,在解放戰爭快要勝利的時候,他勸胡適不要走。應學生的邀請,我同他一起在燕京大學作報告,要我們談談對時局的看法。我記得他在那篇演講裡說,日本要來佔領北京的時候。我必須走,因為這是外國侵略我們,現在共產黨來了,是我們中國人。我們中國人無論怎麼樣,我何必要離開清華呢!我絕對不走!」人民大學全慰天教授對此事亦有深刻印象,他說:「在國民黨派飛機爭取接走一批知名教授的過程中,吳景超始終拒絕南下和到美國去。」我和哥哥亦記得這件事,那時國民黨拉攏不成,就威脅。還派戰機去清華低空飛行和扔炸彈呢!在這種情況下,那時還有人請我父親離開中國,去聯合國工作。但父親都拒絕了,他留下來,要親手參加建設自己的強大的祖國。

父親一生勤奮工作,從我記事起,我就很少看見他有休息日,星期日也是去市圖書館借書或作社會調查去了。他熱愛人民,為舊中國人民的疾苦面傷。他大聲呐喊「耕者有其田」;他厭惡舊社會的貪污腐敗和苛捐雜稅,著文抨擊「苛政猛於虎」。抗戰時為「官」清廉,他的清華同學梁實秋曾寫道:「景超徽州歙縣人,永遠是一襲灰布長袍,道貌岸然,循規蹈矩,刻苦用功。好讀史遷,故大家戲呼之為太史公。為文有法度,處事公私分明。供職經濟部所用郵票分置兩紙盒內,一供公事,一供私函,決不混淆。可見其為人之一斑。」梁實秋還在其散文〈廉〉中提到父親:「嘗對我說,每獲友人來書,率皆使公家信紙信封,心竊恥之。故雖細行不敢不勉。吾聞之肅然起敬。其立身行事確砥礪廉隅有如是者!」

重視調查研究的治學精神,科學嚴密的學習方法

父親很注重調查研究,將理論聯繫中國的實際。早在1928年,他的博士論文《唐人街:共生與同化》中就整理出大量調查結果和資料,至今被人引用。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到各地調查民間疾苦,有一次由於山路險曲,吉普車顛得一個車輪飛出,差點發生車禍,許多朋友都勸說他別去了,他也沒動搖,共調查了貴州、廣西、湖南、廣東和江西五省的災情。《劫後災黎》一書,以日記形式第一手記錄了日本侵華後災區的情況,根據調查的結果提出救濟災民的辦法,並表達了他反對戰爭,愛人民的情感。記得這部書還是母親一筆一畫替他抄於稿紙上的。他博覽資本主義國家產生發展的歷史,又實地到美、英、法、德、瑞士、義大利等國考察,1937年他亦前往蘇聯作了考察研究。根據國外情況亦結合舊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歷程及中國的實際,對中國的人口問題、社會經濟問題、工業化、現代化道路問題、教育制度問題等提出了許多有益建議和想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