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璽觀點:神學對高科技發展的指向作用

2022-01-19 05:50

? 人氣

元宇宙的「副作用」所導致的一個積極貢獻,很可能是被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等因素封印在學術圈隱蔽之處的神學研究,將會再次走到前台。
元宇宙的「副作用」所導致的一個積極貢獻,很可能是被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等因素封印在學術圈隱蔽之處的神學研究,將會再次走到前台。

走筆至此,我們很有必要回顧一下什麼是「神學」?「神學」此一概念最早出現在古希臘思想;其他的文明中也有類似的傳說。20世紀著名的瑞士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表示,古希臘思想中「關於神的言談」乃「神對人的言談」。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中,均有不少與神學交鋒,從而建構形而上學的紀錄。基督降世之後,「神學」逐漸為基督教學者所專用,而與多神教的「神話學」分道揚鑣。神學家關心的主要問題,乃為上帝的救恩與人類秩序的重建。其後不管是經院哲學或是《神學大全》,均將神學視為一門具有思辨性與理論性的科學。中世紀之後,神學開始有著實踐科學的形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世紀德國神學家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將神學理解為一門實證學;他認為,透過「敬虔」,得以獲得屬靈的經驗與確據。於此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二:一是如何在人類的傲慢與瘋狂中,重建(或是正確認識)神學的科學性;另一則是,如何通過建立神與人的關係,心領神會神希望人的奮鬥方向。第二個問題,非筆者力所能及,可留待日後或他人延續此一討論。今天最後要談的是,如何正確認識神學的科學性。

實際上,「科學性」是一個具有迷惑性的詞語,所謂的科學性不過是在某種前提下,可經驗證的一種認識事物的典範。「科學性」一方面有很強的主觀性,一方面也有很強的中立性。福音派神學家,牛津大學的艾斯特‧麥格拉斯(Alister McGrath)教授表示,新無神論認為,人們只能相信人們能夠證明的東西,並應忽略那些有理由和有動機的信仰問題。此外,新無神論似乎不能或不願意以其評價別人的信仰的標準來評價自己的想法。英國哲學家格雷林(A. C. Grayling)認為,神學推理對於一個理性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因其是在一個系統的「前提和參數」下進行。然而,大部分的思考和爭論都是在系統的某些「前提和參數」下進行,包括數學和邏輯。觀察和解釋,乃是在一個不可避免的循環中交織在一起。

20世紀美國偉大的哲學/邏輯學學者,哈佛大學教授威拉德•奎因(Willard Quine)在《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一書中提出,真正重要的是一個理論是作為一個整體對世界進行解釋的能力。我們的信念是在一個相互關聯的網絡中聯繫在一起的,它與感官經驗的邊界有關,而不是在其核心。因此奎因認為,對一個信念的唯一有效檢驗是,它是否適合於一個與我們的經驗在整體上相吻合的相互關聯的信念網絡。換言之,神學在智識上的主要美德之一,乃對世界提供了一個連貫的,有理性動機的解釋;透過所披露了的一個隱藏的意義之網,將我們所經歷的短暫的,看似不連貫的世界聯繫起來。我們的經驗世界無論看起來多麼支離破碎,都有一個半透明的大畫面將事物聯繫在一起,它的足跡將原本可能不連貫和無意義的東西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意義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