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因應對外關係緊張,中國經濟加速「向內轉」:設法「自給自足」,確保糧食、能源、原材料供應安全

2022-01-17 09:58

? 人氣

正在採買年貨與應景裝飾的北京市民。(美聯社)

正在採買年貨與應景裝飾的北京市民。(美聯社)

中國政府正試圖強化國內經濟,以應對與美國等國的關係長期緊張的局面,同時正儲備必要物資,並計劃提高國內產出,加速採取行動降低對世界的依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據官方發布的資訊,包括最高經濟規劃機構國家發改委以及監管農業的部門在內,中國的經濟相關機構最近把「安全」列為2022年的一項優先事項。有關部門尤其承諾將確保糧食、能源及原材料等各方面供應,並安排好涉及工業零件和大宗商品的生產和分配過程。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近幾個月來,中國加大了糧食採購力度,還制定了留出耕地種植大豆的詳細計劃。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後,中國已幾乎放棄種植大豆。

這種以安全為導向的經濟議程標誌著,中國在國家主席習近平2020年公布的一項戰略基礎上邁出了一步。這項戰略旨在讓國內供應商和消費者優先成為中國經濟的驅動力,而不是外資和出口,按照中國政府的說法就是政府的側重點轉向「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隨著中國與大部分發達國家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內循環似乎已經加速。從新冠疫情到人權和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等一系列問題,令美國及其澳洲、加拿大和日本等盟友與中國對立起來,而中國則通過限制進口這些國家的部分產品進行反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澳洲煤炭的進口禁令,加劇了去年中國許多地區的「電荒」。

中國,燃煤發電廠(AP)
中國的燃煤發電廠(AP)

越來越自信、民族主義情緒日益高漲的中國進而正在想方設法提高自給自足水平,不僅是在技術上,還有長期以來一直依賴進口的一些主要糧食等基本必需品方面。

據官方媒體報導,習近平在2021年12月底的一次高級別農業會議上表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這並非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呼籲保障糧食和整體經濟安全,但這次的資訊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凸顯出習近平想塑造強大形象的願望。眼下,習近平正準備打破慣例繼續連任,而不是在今年年底10年一次的領導層換屆中交權。

推動這一轉變的另一個原因是,隨著雙邊關係的不斷惡化,人們擔心中國越來越容易受到美國的制裁。

「中國對食品和能源安全的關注由來已久,」中國問題專家、紐約Silvercrest Asset Management Group顧問Patrick Chovanec說。「這些事情已經作為優先事項推進。」

北京一間超市的採買人潮。(美聯社)
北京一間超市的採買人潮。(美聯社)

但實現自給自足並不容易,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從與全球其他地區的經濟往來中獲益良多,已經成為世界的工廠,及其胃口最大的消費者。

由於對中國製造的防護裝備以及居家辦公設備的需求激增,中國的出口在整個疫情期間保持強勁,這提振了中國去年的經濟增長。但由於習近平的經濟改革聚焦增強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權力,而不是市場力量和個體,打擊了企業和消費者信心,這使得中國政府寄予厚望的增長動力,即國內消費依舊疲弱。疫情限制措施方面的不確定性也令消費者對支出猶豫不決。

而在加大力度「向內轉」之前,中國已經向本國的研究實驗室、大學和公司投入大量資源,試圖擺脫對美國半導體等外國技術的依賴。但業內高管表示,即使中國未來幾年內可能在「足夠好」的晶片方面基本實現自給自足,例如用於攝影器材的晶片,但到2035年,仍將依賴西方和台灣提供製程更先進的晶片,比如用於電動汽車的晶片。

與美國達成的一項為期兩年的貿易協議於上個月到期,雙方均未讓步,針對中國輸美商品的大部分關稅仍然存在。華盛頓方面還已加大力度限制向中國公司出售技術。在北京方面準備應對更多劍指中國公司的制裁令之際,這讓其更加迫切地需要培養自己的製造商。

國的經濟官員已將大豆、油籽等重要作物列為新一年的優先事項。自中國2001年加入WTO以來,中國大豆需求的滿足幾乎完全依賴於美國、巴西等國家。現在,中國政府正計劃增加國內的大豆產量,承諾今年把東北部省份黑龍江的大豆產出提高19%、種植面積增加1,000萬畝(約合160萬英畝)。大豆的一個主要用途是用作豬飼料。

Ken Morrison等分析師對中國的大豆種植計劃持懷疑態度。「提高一種農作物的產量會導致另一種農作物的供應減少,比如玉米,」Morrison說,「適合種植農作物的耕地不會閒置著。」Morrison曾在美國農業巨頭嘉吉公司(Cargill Inc.)擔任大宗商品交易員,現在他在撰寫關於該行業的簡報。

中國的物資收儲之舉已經推高了全球穀物和其他大宗商品的價格。對於中國是否有能力建立石油、煤炭、鐵礦石和其他材料的儲備,而不必從澳洲、美國等與中國關係緊張的國家採購更多物資,分析師和經濟學家們表示懷疑。

北京的政策顧問說,這一自給自足努力是習近平倡導的新發展時代的一個核心特徵。習近平是一名狂熱的民族主義領導人,他強調需要在中國生產、給中國生產從馬桶到衛星的一切。去年11月,習近平在考察國有電信設備製造商烽火通信科技(Fiberhome Networks)時,回憶了1960年代中國在遭國際封鎖的情況下成功啟動核計畫和太空計畫的歷史。

中國工廠遇到招工難題。一些農民工擔心在城裡或工廠染上新冠病毒,其他年輕人則傾向於從事薪酬更高或強度較低的服務業工作。(美聯社)
(美聯社)

他說:「要摒棄幻想、靠自己。」先前,烽火通信科技因牽涉侵犯新疆西部地區穆斯林少數民族的人權而被美國列入黑名單。

但一些中國官方圈內人士也試圖降低對中國短期內能基本實現自給自足的期望值,他們認為這不現實。上個月,高級經濟顧問楊偉民在一個網路論壇上表示:「能進口的仍然還要進口。」

雖說中國把安全列為要務反映出其與一些主要貿易夥伴關係惡化,但這種政策轉變有時甚至引發了對武裝衝突的擔憂。比如說,中國商務部去年年底敦促各地主管部門確保這個冬季的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供應。當時正值中國大陸在台灣問題上的言辭日益激烈,中國商務部這份措辭含糊的通知由此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可能準備用武力收復台灣的擔憂。

這造成了中國一些地區居民恐慌性搶購,促使商務部一位高官接受央視採訪,以試圖平息民眾緊張情緒。

商務部官員朱小良在上述通知發布後不久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表示:「各地生活物資貨源充足,供應應該完全有保障。」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