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蟑螂」的社群網路與集體決策行為

2015-02-08 18:10

? 人氣

《肥貓鬥小強》(oggy et les cafards)動畫截圖(YouTube)

《肥貓鬥小強》(oggy et les cafards)動畫截圖(YouTube)

科學研究發現,蟑螂雖然是群居生物,但牠們並非同質性的群體,而是各有其個性特質。這可能無法讓牠們變得比較討大眾喜愛,但部分解釋了蟑螂在演化上的成功:物種的個體面對災難的反應不同,可以增加物種存續的機率,因為至少有一部分成員可能存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科學家的預設是,如果蟑螂沒有個體性格,每一隻蟑螂應該都會表現出同樣的行為模式。研究團隊觀察一組蟑螂在空曠處尋找庇護的行為,結果發現各蟑螂的行動彼此並不相同,而且與群體行動互相影響。

蟑螂也有膽怯型與冒險型的差異

研究領導人、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ULB)行為生物學家普拉納斯-希特亞(Isaac Planas-Sitjà)表示,團隊將觀察到的兩種蟑螂個性分為「害羞或警戒」與「大膽或勇於探索」。前者較常待在隱蔽處,後者則花較多時間外出探索。

研究團隊將304隻身上貼有無線射頻辨識(RFID)標籤的蟑螂分為19組,每組16隻;每隻皆為4個月大的雄性美洲蟑螂。每組蟑螂每周進行實驗3次:牠們會從黑暗被釋放到一個明亮的塑膠圓區,周圍的電欄使牠們無法逃離。塑膠圓區上方的2個玻璃盤,可提供畏光的蟑螂庇護處;每一個庇護區都足以容納16隻蟑螂。

cockroach
 

在3小時內,科學家計算每隻蟑螂前往及停留於庇護處的時間,並統計最後待在遮蔽處的蟑螂數目。團隊發現,有些蟑螂會立刻躲進遮蔽處,有些則會先探索一下周圍環境,且牠們持續表現出相同的行為模式,顯示各隻蟑螂具有不同的性格。

個體行為受集體影響

科學家也發現,實驗最後,蟑螂們都會躲在同一個遮蔽處之下。顯示個體的行動仍會受到社群影響,從事相同行為。群聚的蟑螂也會形成群體特質;有些群體很快就達成共識,有些則花比較長時間決定該如何行動。

這份研究集體決策行為的報告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報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B系列期刊。選擇蟑螂作為研究的一部分不是因為研究成員特別喜歡蟑螂,而是因為蟑螂雖是群居生物,但群體之中沒有主從關係,很難看出個別獨立的個體是否有其個性。研究希望,可以透過研究集體決策行為,進一步了解個體個性與社群行為間的相互作用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