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投資協定》重新運作遙遙無期,中國對德國「胡蘿蔔加大棒」會有用嗎?

2022-01-14 14:10

? 人氣

德國新任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左)與新任總理蕭爾茨(DW)

德國新任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左)與新任總理蕭爾茨(DW)

世界政治有的時候看上去有點像萬花筒,經常會冒出常人不知的、戲劇性的故事。政治學者張俊華對最近中國政府針對德國所展開的一系列幕後外交活動進行梳理,並試圖分析德國政府未來對華政策的走向。

中共為了保證以後的德國新政府能繼承梅克爾的親中政策,同時也為了保證歐洲按照中國設想的歐中關係繼續發展下去,自去年11月開始,在正式外交場合的台前幕後,下了不少功夫。 如果要把這些努力做個描述,還是一句話:胡蘿蔔加棍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梅克爾的擔憂和中國的主動出擊

近日有消息傳出,梅克爾在德國大選之後,與包括其繼任者蕭爾茨在內的一些歐洲高層決策者進行了多次會晤,表達了她對以後可能會出現的對中更強硬路線的擔憂,因為畢竟實用主義是她在對華政策方面一個重要遺產。而在大選前,當時仍在梅克爾內閣擔任財政部長的蕭爾茨似乎已經很明白,他有這個責任繼承梅克爾的遺產。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在去年十月, 即在他快要正式被選為總理之前,就向中國傳送了「德國今後的中國政策與前屆政府連續性」 的信號,並對支持批準頗有爭議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表示了積極的態度。

但即便這樣,中方依然不放心。畢竟新的政府不是蕭爾茨的社民黨一黨執政,而是還有另外兩個不太令中共喜歡的綠黨和自民黨。於是乎,中國首先在公開場合不點名警告即將擔任外交部長的貝爾伯克,告誡她和德國的內閣官員不要老盯著「制度的競爭」。同時,中共心裡也明白,當初在回應歐盟對新疆問題的制裁時,顯然是以「三拳還一拳」,本以為把歐洲打癟了,辦事就順利了。沒想到,反制裁卻闖了禍,因為如此一來打擊了一大批個人和歐盟的機構,尤其是制裁學術智庫如德國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所(MERICS),在歐洲引起眾怒, 以至於習近平渴望的在黨內能宣揚他外交能力的「中歐投資協定」被無限期地擱置。

面對強勢的習近平,朔爾茨政府會拿出怎樣的對華政策(資料圖片)

為了把尷尬的局面扳回來, 去年11月下旬,一批與德國有深厚關係的中國官員代表團在德國進行了低調訪問。在前駐德大使史明德的帶領下,他們在柏林、慕尼黑和斯圖加特花了一個多星期時間與德國的政商精英會面,其中包括與蕭爾茨關係密切的人。他們要傳送的信息是:讓我們一起努力,確保柏林和北京之間的特殊關係不走樣。

在走訪中,中國官員一方面向歐洲同行暗示,他們計劃在2022年初簽署國際勞工組織關於強迫勞動的基本公約(第29號和第105號),以解決對中歐投資協定的主要批評之一。同時,代表團說,他們對允許歐洲官員代表團在今年晚些時候訪問新疆持開放態度。當然,這裡並沒有解決是否允許讓歐盟官員去看訪被關在監獄裡的、被中方認為是「三股勢力」的人。更有意思的是,中方代表團明確表示,盡管他們對歐洲實體的制裁不會被取消,但也不會被嚴格執行。為了表達其「誠意」, 史明德在11月底訪問柏林期間,特意會見了受制裁的歐洲議會議員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和受制裁的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所所長胡謐空(Mikko Huotari)。史明德傳達的信息是,盡管發出制裁令,北京仍準備逐步加強與他們的接觸。

現在就看歐洲議會、歐盟委員會和德國政府對中國的主動出擊將會如何反應。蕭爾茨在跟習近平通話中,表示希望能盡早實施中歐投資協定。盡管他自己心裡也明白,在聯合政府協議中的一個明確的信息是,敲定這份協定的條件還沒有達到。大概他還是用這些話來「安慰」習近平吧?

但以筆者的估計,讓中歐投資協定重新運作起來的條件不僅沒有得到滿足,比如說,中方絕對不會取消當初對幾位歐洲議員的制裁。而且隨著立陶宛事件的出現,顯然讓事情更復雜了。所以至少在今年,不會有動靜的。 

搖擺不定的德國對華政策

但重啟CAI是一方面,中方努力還有一個關鍵是把德國政府拉到自己的一邊,使其在對華政策中,繼續執行梅克爾的「實用主義」路線。
在這方面,中共比較欣慰的是,那些在中國國內賺足了錢的德國大公司就是最好的助手。最近幾周,我們看到德國的一些頂級首席執行官,也公開對自己的新政府喊話了。福斯汽車總裁迪斯(Herbert Diess)在聖誕節前不久發文警告說,德國或歐洲推動與中國脫鉤將是 「非常有害的」。在此,他也不管德國和歐洲是否真的在推動脫鉤。同時,他說:「我們需要更多的合作和在中國的存在,而不是減少!」。西門子公司總裁博樂仁(Roland Busch)上周對《南德意志報》說,中國值得尊重,並表示,禁止從新疆地區進口產品將危及德國的綠色轉型。

很明顯,承諾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的新任外交部長貝爾伯克,不僅讓中共感到不安,也讓德國工業界大咖感到不適。盡管她在就任新職後發表的聲明很有分寸,例如明確表示德國不能與中國脫鉤,但她客觀上已經成為左右各方攻擊的目標。加之她首次在聯邦政府任職,在「嫩姜」變成「老姜」之前畢竟需要一個「學習曲線」。而這裡,問題還在於,貝爾伯克是否真的能夠處理好跟總理蕭爾茨的關係,並在對華政策上有一種默契。

如上所說,蕭爾茨上任時承諾外交政策的連續性——一種具有社民黨特色的梅克爾做法。而且,在他執掌德國新一屆聯合政府的頭幾周裡,在中國問題上發出的信號在語氣和內容上都出人意料地柔和。客觀上,在很短的時間內,蕭爾茨似乎成功地削去了外交部長的棱角,同時也淡化了其執政藍圖中關於中國政策的設計初衷。真不知道,在這種環境下,貝爾伯克所在的外交部能否真的成功地完成目前正在撰寫的、聯合執政條約中承諾的新中國戰略。

可以想象,蕭爾茨的有些做法很可能會得到來自貝爾伯克反彈。同時,更值得注意的是,蕭爾茨是否會因「中國因素」而把與美國拜登政府合作的紐帶繃斷。在華盛頓,拜登政府的官員們正在緊張地觀察德國的動向。據知情人的信息,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高級成員最近向德國官員傳達了一個類似於最後通牒的信息:如果柏林不在11月美國中期選舉前發出明確的信號,表明是否準備在中國問題上與華盛頓合作,那麼美國只能重回單邊主義的外交。顯然,美國對德國含含糊糊的、軟綿綿的對華政策顯得有點煩躁了。
自從成為總理以來,蕭爾茨對跨大西洋關係說了似乎令人鼓舞的話,在他對聯邦議院的首次演講和新年致辭中強調了德美關係的重要性。但他在與習近平的第一次通話中表達了深化與中國的「雙邊伙伴關係」和經濟關係的願望,則又發出了一個不同的信息。

立陶宛事件的影響

德國新政府聯合執政協議承諾對中國採取更團結的歐洲方法。但在最近中方對立陶宛進行經濟懲罰和脅迫的時候,柏林卻一直保持沉默。蕭爾茨在12月底與習近平電話交流,歐洲不少國家特別是立陶宛期待著德國總理能在這種場合,至少應該主動提出立陶宛的情況。而客觀上,一些德國官員也曾敦促他這樣做,畢竟有十幾家德國公司也被捲入了中國對立陶宛進口的非官方禁令中。對於德國的這些中小型公司來說,因中方的脅迫,業務受到的影響很大。但很顯然,蕭爾茨的「無為」讓德國的鄰國以及歐盟都失望了。

當然,這裡也要順便指出,立陶宛事件本身也反映了維爾紐斯政府的外交能力確實有更完善的余地。再則,歐盟委員會在此也沒有起到應該起的作用,相反,也是用沉默和含糊其辭來應付過去。而德國新政府在前不久明明能跟習近平有直接交流的機會,卻假裝立陶宛事件不礙大事,這多少使蕭爾茨政府的聲譽也受到影響。

中國的努力是否會成功? 

從去年十一月來中方的努力給歐洲發出的信號很明顯。一是,中國有能力與西方資本綁在一起、並維護自己製造業的主導地位是中國的國策。而中歐投資協定本來就是能強化這種國策。所以,這份協定對中國意義重大,對習近平個人的意義則更大。第二,軟弱的歐盟執委會是中國一直試圖繞過的對象。中共喜歡跟歐盟的大咖成員國直接作交易,而歐盟中數一數二就是德國了。這一做法,顯然是對歐盟的原則同時也是對其成員國的一種挑戰。

德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雖然已露出雛形,但由於聯合政府聲明中的約定以及綠黨、自民黨與蕭爾茨的理念不同,其外交政策依然處在搖擺不定的階段。因而,目前還很難斷定,中方在嘗試的政治交易是否湊效。但是,留給德國新政府在對華戰略的設計(包括對美國的對華政策的態度)的時間已不多了。決定德中關係、德美關係命運的就看今年。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張俊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