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兩岸合拍片還會有台灣味嗎?

2018-03-21 18:00

? 人氣

未來台灣影劇恐沒國歌沒國旗,台詞聽不到民主自由

未來台灣影劇恐沒國歌沒國旗,台詞聽不到民主自由

二○一二年,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喊出中國夢,中國就正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總票房高達八○一億元新台幣(下同),僅次於美國。三年後,中國電影票房三倍成長,收入達二二五八億元,二十六倍於台灣;這一年中國電影產業出口總額也超過一四○億元,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種種指標揭示中國夢工廠起飛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要看台灣A咖明星,請轉對岸頻道

「我可以有熱情,但是我沒辦法有長久的熱情。」這是台灣許多影視音工作人員最真實的心聲。台灣國產影視作品產量不多、規模不大,資源分配僧多粥少,演藝工作者只好紛紛西進、南向;尤其鄰近的中國電影視產業雄起,又與台灣具有同樣語言、相似文化,自然成為首選。

今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央視春晚)上,可以看到亞洲天王周杰倫師徒、偶像男星言承旭等人;台灣女子團體S.H.E.也在浙江衛視跨年與春晚接連開唱。此外,台灣演員劉以豪、張書豪、侯彥西、程予希、簡嫚書及施名帥等人出演《台灣往事》,正在浙江衛視熱播,罕見撐起中國一線衛視的開春戲劇。

台灣一線歌手、演員赴中演出已不是新聞,要看台灣的A咖明星,似乎只能守在中國的電視台或網路視頻前。儘管台灣人參與中國影視節目製作有員額限制,但許多台灣演藝人員早已在十三億人舞台上占得一席位置。

台灣一線歌手赴中演出,或擔任音樂性節目評審已是常態。(郭晉瑋攝)
台灣一線歌手赴中演出,或擔任音樂性節目評審已是常態。(郭晉瑋攝)

中國廣電總局規定,合拍片中主創人員,如導演、製片人及攝影等,境外者不能超過三分之一,台港澳人員不能超過五人,一人一年不能拍攝超過兩部,比例十分嚴格。國台辦公布惠台三十一條政策中,有八項與文化影視產業相關,兩項涉及人員開放,包括放寬兩岸合拍電影、電視劇主創人員比例,但具體放寬比例尚未公布;另外台灣人參與中國影視節目製作,可不受數量限制。

政大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李政亮指出,中國頒布三十一條惠台措施,用意是跳過需兩岸協商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直接吸引台灣文化人才前往。中國市場紅利與待遇成為一股拉力,而尚未發展出文化識別度的台灣影視產業,也將人才往外推。李政亮表示,台灣商業、類型電影不夠成熟,藝術電影又有疏離感;反觀中國商業電影慢慢成形,尤其以青春、推理題材最受歡迎。業界的確有人欲藉著這一波開放政策到中國學習。

合拍片沒台灣題材,有兩岸一家親

對於藝人及電影、電視工作者西進,政府抱持鼓勵態度,但更重視創作者的表意自由是否受到尊重。文化部長鄭麗君接受《新新聞》專訪時提醒,中國政府近兩年持續深化審批制度,從內容題材穿透到個人思想審查,反而使商業合作存在更大風險,若沒通過政治審查,則可能因此下架。

中國二○一三年頒布《關於加強海峽兩岸電影合作管理的現行辦法》規定,兩岸合拍片題材必須與兩岸相關。去年三月,中國實施《電影產業促進法》則規定:「不得與從事損害我國國家尊嚴、榮譽和利益,危害社會穩定,傷害民族感情等活動的境外組織合作,也不得聘用有上述行為的個人參加電影攝製」;九月更發出《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當中也明文對戲劇節目做思想審查。鄭麗君質疑,有台灣題材的「兩岸」,中國會接受嗎?

李政亮指出,合拍片的確有佳作,但容易陷入「兩岸一家親」的框架。一九四九年是一道重要的政治年輪,從此在兩岸劃出政治分野,形塑不同史觀。目前兩岸合拍片經常出現老兵或其後代返鄉探親,營造回到「祖國」的溫馨氣氛;但對台灣來說,卻失去歷史多樣性的視野。他評估惠台三十一條政策是短多長空,如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可能會偏離台灣本地觀眾。

惠台力道拆不掉統獨意識的牆

雖然簽訂ECFA後,中國進口台灣電影已沒有配額限制,不過受限於影片由中國電影集團進出口分公司統一進口,每年平均僅進口五部台片。電視節目審查更嚴格,境外劇不能超過二五%,境外節目不能超過一五%,黃金時段更完全禁止。

許多人都預估,台灣人員開放之後,未來兩岸合拍片會增加。尤其兩岸合拍劇在中國享受國產劇的待遇,可以在黃金時段播出,而合拍電影的製片方在中國也可以與國產電影一樣,票房分潤將近四成。

不過業界人士也提醒,兩岸合拍片有時會遲遲無法敲定檔期,只能被迫犧牲發行其他海外市場的機會。若操作不當,甚至連在中國市場也無法獲得合理報酬。

已準備好待被挖掘的人受惠

鄭麗君擔心,配額開放後,台灣影視產業業者為將作品賣到中國,將審批制度的潛規則內化到台灣文化內容,影響風格,「未來的作品不能看到國歌、看到國旗,台詞不能有民主自由。」

中國大陸每年進口台灣電影數目
中國大陸每年進口台灣電影數目

影劇界人士也指出,即便未來台片、台劇真可大舉進軍,也容易動輒得咎。從戴立忍、林心如被指為台獨藝人事件來看,若往後台劇、台片導演、演員或內容被認為有台獨色彩,就不可能在中國播映,「惠台力道再強,這是一道永遠無法拆除的牆。」該位人士指出。

「惠台政策對強者、弱者皆沒有影響,但對已部署好、有實力等待被挖掘的人就很關鍵。」長期觀看兩岸電影的資深影評人麥若愚分析,中國大陸放寬兩岸合拍電影限制,競爭力仍是關鍵,中國大陸戲院一周要上映四到十部電影,若前兩天票房不佳,容易遭減少檔次或直接下片。

麥若愚表示,由台灣導演陳玉勳執導的《健忘村》,其實與台獨爭議無關,而是民眾不埋單,票房效果不佳,很快就被影城淘汰下片;去年底上映,由台灣導演陳國富擔任製片人的《二代妖精》,雖評價不錯,但票房不漂亮,口碑發酵慢,同樣要面臨殘酷競爭。這些個案凸顯競爭力仍為關鍵──強者早已西進,實力較差者則過不去或難留下。

不僅是因應惠台三十一條,鄭麗君強調文化部早已著手建立電影電視產業生態,才能有效留才,包括以政府補助帶動民間投資,建立通路。對此,一位去年持續在第一線籌措資金的電影工作人員表示肯定文化部政策方向,但「撒錢之餘,更要修改遊戲規則,否則只是淪於軍備競賽,根本不可能贏過中國。」

這位熟悉電影投資現況的人士建議,輔助金制度應有所調整,像是導演若尋求製作公司協助拍片,有些製作公司會要求全拿輔助金,再協助募款,但很少見製作公司願拿出足夠資金提升工作人員待遇及工作條件,「這樣其實已失去輔助金的本意。」

用熱血澆灌,待遇稍好就願留下

「影劇人員用熱血澆灌作品,只要待遇稍好,就會願意留下。」影劇界人士也強調,以往輔助金為人詬病用於扶植大導演、大製片公司,文化部應更細緻地調查產業能量,將資源準確投遞到有時並不需大量資源的地方。好的製作會自己長出來,投資就會進來,五到十年會慢慢長成鄭麗君企盼的產業生態。

台灣影視從業人員多半盼望中國要口惠實至,盡速訂出實施辦法或施行細則;政府則期望對等互惠,並呼籲開放審批制度。惠台三十一條政策究竟是惠台還是利中,放寬產業規定是否有實際作為,還有待開放的幅度與具題內容公布。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