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淚告別《立場新聞》《眾新聞》,香港記者:那天,我失去了我的同事、工作以及記者的身分

2022-01-08 19:00

? 人氣

煽動刊物罪影響深遠

局勢發展引起的疑慮,也不限於異議媒體。在親建制媒體當了記者8年的阿喬(化名)說,煽動罪的定義「寬過紅海」,媒體很容易墮進法網。他向德國之聲表示:「以往關乎中國的報導會審查得很嚴,但在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紀律部隊和保安局等部門手執很大權力,尤其是涉及他們的負面消息會被上司按住不刊登。我不會說完全出不了,但難度大大提高,甚至會成為審查的借口。」他預計調查報導會愈來愈少,特別是中文媒體會更加謹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蘋果日報》、《立場新聞》到《眾新聞》,僅僅半年,香港三家最大的批判性新聞機構關閉。牽涉的罪名包括國安法下的「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以及英殖時代的古老罪行「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後者本已停用幾十年,直至去年港府才開始重用。值得留意的是,雖然後者並非國安法罪行,但由於涉及「危害國安」的元素,保釋門檻與前者看齊,意味一旦被控很大機會須要還押。

阿喬說仍未消化到一系列的衝擊,無力感和沮喪籠罩著新聞界。他慨嘆:「看著許多比你有能力、更厲害的同業失業,但已幾乎沒有可以容納他們的媒體了」。他認為雖然審查一直存在,但過往即使媒體所屬的光譜不同,記者之間的良性競爭促進了整個新聞業百花齊放。 「縱使是別人的獨家新聞,有其他同業一起跟進、質問官員,所帶來的回響都會大些。但現在少了競爭性,報導空間嚴重收窄,想做的事做不到,開始會想為何還要忍受低薪當記者?」

阿王入行只有5年,但這已不是他第一次經歷新聞機構「大地震」。 2020年底有線電視大舉裁員並裁走偵查報導組,被質疑是要削弱異議聲音,引發編採人員集體辭職以示抗議,當時阿王都是辭職的一員。經過一年,他再度失業,但感受卻非常不一樣。 「離開有線電視時我有不捨但完全沒哭過,但這次知道停運決定後,我哭了很久很久。」阿王說:「上次我覺得還有路走下去,市場上還有其他自由的媒體。但這次是第一次有那麼疼的感受,因為我知道《眾新聞》完了,就很大機會要跟記者身分說再見。」

「記者身分不死」

《眾新聞》由一批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一起創辦,以眾籌和訂閱費作為資金來源。而《立場新聞》成立於2014年12月,當時正值「雨傘運動」剛剛落幕之際。兩者都以非牟利新聞媒體自居,2019年反修例運動爆發後,讀者群和影響力與日俱增,曾奪得香港和亞洲區內多個新聞獎項。去年起,他們接收了不少離開香港電台、有線新聞和蘋果日報的記者,制作越見規模。

阿王笑稱同事之間稱《眾新聞》為「傳媒難民營」,保留了業內的火種以及消失中的香港。但在《立場新聞》和《眾新聞》告別後,至今已有最少6家中小型網媒在寒蟬效應下停辦。傳統大報《明報》也首次在觀點版加上編注,聲明其刊登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促使矯正政策錯誤,「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記協主席陳朗昇認為:「所有在香港的人都明白發生什麼事,若非為了員工的安全,媒體都不會走到關閉這一步。我不會評論政府的說法,但相信許多人都看得清事實,我仍希望當局理解多元獨立的聲音對香港至關重要。」

阿王和許多香港記者一樣,覺得前路灰暗,但他還未完全放棄繼續當記者的念頭。 「我不信那種『XX已死』的說法,即使你覺得它這一刻死了,但我們盛載著這精神的人未死,它自然就不會死。」他預料不少同業會隱姓埋名、以地下化的方式繼續做記錄工作。 「即便最敏感的題材不能寫,但只要在一則新聞上為讀者多挖一點資訊,都已經有賺了。」

「大家都知道風險來得很真實,所以更加要用聰明的方法堅守真相。我們永遠不知道何時走到漆黑隧道的盡頭,但我們必須繼續相信。」而他自己會考慮回到其他主流媒體工作,哪怕空間很可能大不如前,但他認為此時此刻仍選擇留下來的人,視新聞工作為一種信仰。 「記者只是一個頭銜,無論是否留在行內,只要堅持說真話,記者這個身分就不會死。」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