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挺台抗中」的風向變了?從總統諾賽達改口,看立陶宛的內部矛盾與外交策略

2022-01-07 12:00

? 人氣

這一事件對貿易的影響還延伸至其他歐盟國家。歐盟官員近日表示,一些跨國公司也受到來自中國的壓力,不得不考慮是否與立陶宛終止合作。中國外交部則否認向跨國公司施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東歐和歐盟的主要聲音是站起來對抗中國,以保護其自由,並選擇在歐洲層面上與中國打交道,而不是在『17+1』框架內與中國打交道,以避免北京『分而治之』」,馮儒莎說。

立陶宛去年5月宣佈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建立的「17+1」合作機制,該機制於2012年啟動,旨在建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跨區域經貿合作。在此之前兩個月,立陶宛經濟與創新部就曾宣佈,將於年底在台灣開設貿易代表處。

針對總統稱以「台灣」之名設立代表處是「一個錯誤」的言論,立陶宛現任政府中的國土聯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代表嚴厲批評了這一說法,包括去年訪問台灣的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塔斯·馬瑪竇(Matas Maldeikis)。他們強調,總統前後矛盾,先是表示支持設立代表處,後來在10月強調立場沒有改變,但隨後又懷疑這種外交政策的價值。

立陶宛外交部5日重申,立陶宛政府歡迎設立台灣代表處,此決定「堅定不移」。

台灣旗幟

台灣力挺

台灣試圖減輕中國經濟反制對立陶宛的打擊。

立陶宛總統的言論引發爭議後,台灣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5日宣佈,台灣將設立二億美元的中東歐投資基金,在有利於台灣與立陶宛經濟和科技發展戰略的產業進行投資,共同提升競爭力;投資領域初步鎖定在半導體、生技、雷射等。

一家台灣公司周一(3日)購買了2.4萬瓶立陶宛朗姆酒,這些酒據報被中國海關拒收。去年一年,立陶宛啤酒品牌沃福斯(Volfas Engelman)在台灣的銷量增長了23倍。

台灣此前還決定,今年將為立陶宛建立半導體工作團隊,這能增強立陶宛的製造能力,並在發展區域半導體供應鏈方面獲得更大的自主性。

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4日晚表示,對於他國政府內部的政策決策過程,外交部不便發表評論。並稱,有關立陶宛政府僅因同意以台灣為名設處而遭受中國全面性打壓,「台灣堅定力挺的決心不會改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