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挺台抗中」的風向變了?從總統諾賽達改口,看立陶宛的內部矛盾與外交策略

2022-01-07 12:00

? 人氣

立陶宛總統諾賽達(Gitanas Nauseda)(AP)

立陶宛總統諾賽達(Gitanas Nauseda)(AP)

立陶宛總統塔納斯·諾賽達(Gitanas Nauseda)周二表示,以「台灣」之名開設代表處是一個錯誤。此話一出,就令這個不足300萬人的波羅的海小國再次躍上兩岸爭端的風口浪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媒體幾乎清一色地以「立陶宛總統認錯」為題,強調立陶宛承認犯下錯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5日表示,「認識到錯誤是正確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採取行動,糾正製造『一中一台』的錯誤行徑,回到一個中國原則的軌道。」

立陶宛去年批准以「台灣」之名在首都維爾紐斯設立代表處,打破了許多地方以「台北」之名設立相關代表處的慣常做法。諾賽達總統的話看似為立台關係帶來轉折,但分析認為,這番言辭只不過反映了該國政界內部的摩擦,而立陶宛總體對台政策並未改變。

歐洲議會前政治顧問、目前在台灣從事歐台關係研究的馮儒莎博士(Zsuzsa Anna Ferenczy)對BBC中文說,「(立陶宛)在國內和外交政策上的內部摩擦仍將持續,但在繼續擴大與台灣的務實合作上,諾賽達總統和政府之間沒有根本分歧。」

中國視台灣為自己的一個省,認為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違反了「一中」原則,事後把與立陶宛的關係降為代辦級別。立陶宛目前正在貿易上承受壓力。但立陶宛的做法也被視為歐盟國家轉變對台關係的「勇敢之舉」,有分析稱可能引起另外兩個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甚至中東歐一些國家的效仿。

立陶宛總統到底說了什麼

諾賽達是在接受立陶宛廣播電台Ziniu Radijas訪問時說的這番爭議言辭。他說,「我認為,開設台灣代表處沒錯,但代表處的名稱出了問題,這事沒有徵求我的意見。」

他認為,立陶宛和台灣都有權開設不具有外交地位的代表處,但「代表處的名稱已經成為影響與中國關係的關鍵因素。」

「(台灣)這個名字就是導火索,我們現在必須處理相應的後果。」諾賽達說。

從字面意思看,這番言辭至少傳遞出兩層意思:繼續支持開設代表處;用「台灣」做其名稱帶來嚴重後果。

馮儒莎對BBC說,諾賽達總統認為,立陶宛「有權」與它想要的地區建立併發展經濟、文化關係,他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改變過這一觀點。

「這一點至關重要,表明他堅持立陶宛應繼續加強與台灣關係。」

總統總理意見不合?

至於諾賽達總統所說的「錯誤」,凸顯出他與該國總理格麗達·希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領導的中間偏右的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而這在一個半總統制國家並不是新鮮事。

馮儒莎舉例說,在白俄羅斯問題上,立陶宛總統和外交部長雖然一致認為,立陶宛必須維持現有制裁,但總統強調應該進行某種對話,要求釋放政治犯並舉行民主選舉,並結束將移民當做政治武器的做法,但外交部長蘭茨貝里斯(Landsbergis)擔心白俄總統盧卡申科會利用這種對話,使其看起來像是一場談判。

新冠疫情加重了立陶宛總統與政府之間的緊張關係。諾賽達總統否決了一項讓未接種疫苗的工人自己支付測試費用的法案,此後與總理在公開場合發生爭吵。

在立陶宛,總統是國家元首,負責外交和國家安全事務,並在歐盟峰會上代表立陶宛。總理領導內閣,負責國內事務。總統提名總理和內閣,但互不隸屬。諾賽達在2019年的總統大選中擊敗了希莫尼特。

台灣在立陶宛的辦事處

台北於2021年11月18日宣佈,已正式在立陶宛首都開設代表處,使用的名字是「台灣」。

影響歐盟的立場?

立陶宛政界內部的矛盾由其總統的一句話而走向國際,尤其成為兩岸的關注焦點,後續影響可能擴展到歐盟其他國家。

台灣《中央社》引述立陶宛國際事務和安全問題專家Marius Laurinavicius稱,鑒於目前兩岸問題在波羅的海國家相當敏感,有可能是諾賽達故意挑起話題,試圖提高自己的支持率。

Laurinavicius認為諾賽達的言論是「在外事上的極大錯誤」。他說,將內部政治鬥爭帶到世界舞台上,將大大削弱立陶宛的國際地位。

不過,馮儒莎留意到,諾賽達總統的言論正在影響歐洲其他領導人,可能啟發他們支持與台灣進一步合作。

她說,歐洲領導人周二在談到加強與台灣關係的問題時,也使用了立陶宛「有權」與台灣合作這樣的措辭。她還引述一封去年10月底發出的信,其中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理事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Charles Michel)共同為這一權利發表辯護,稱「歐盟及其成員國有興趣、並且有權進一步發展與台灣的關係和合作。」

諾賽達在周二的訪問中說,中國已經開始對立陶宛採取「非常規措施」,立陶宛「必須非常積極且明確地向歐盟發出信號——這是針對一個歐盟成員國的攻擊與施壓。」

他似乎在呼籲各國重視立陶宛的遭遇,嘗試影響其他歐盟國家的立場。

此外,立陶宛現任政府正追求一種基於價值觀的外交政策,同時設法提高該國的國際形象。馮儒莎說,立陶宛正設法將其對外形象從一個「小國」轉變為「雖小但有彈性」的國家。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

立陶宛總統的言論能否影響歐盟其他國家,仍有待觀察。

經濟代價

立陶宛為此負上了代價。自與台灣同意設立代表處以來,立陶宛在向中國出口商品時受到阻礙。

本周二(1月4日),立陶宛最大的商業協會立陶宛工業聯合會(Lithuanian Confederation Industrialists)表示,約有130家公司無法通過中國海關進行貨物清關或轉運。

這一事件對貿易的影響還延伸至其他歐盟國家。歐盟官員近日表示,一些跨國公司也受到來自中國的壓力,不得不考慮是否與立陶宛終止合作。中國外交部則否認向跨國公司施壓。

「中東歐和歐盟的主要聲音是站起來對抗中國,以保護其自由,並選擇在歐洲層面上與中國打交道,而不是在『17+1』框架內與中國打交道,以避免北京『分而治之』」,馮儒莎說。

立陶宛去年5月宣佈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建立的「17+1」合作機制,該機制於2012年啟動,旨在建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跨區域經貿合作。在此之前兩個月,立陶宛經濟與創新部就曾宣佈,將於年底在台灣開設貿易代表處。

針對總統稱以「台灣」之名設立代表處是「一個錯誤」的言論,立陶宛現任政府中的國土聯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代表嚴厲批評了這一說法,包括去年訪問台灣的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塔斯·馬瑪竇(Matas Maldeikis)。他們強調,總統前後矛盾,先是表示支持設立代表處,後來在10月強調立場沒有改變,但隨後又懷疑這種外交政策的價值。

立陶宛外交部5日重申,立陶宛政府歡迎設立台灣代表處,此決定「堅定不移」。

台灣旗幟

台灣力挺

台灣試圖減輕中國經濟反制對立陶宛的打擊。

立陶宛總統的言論引發爭議後,台灣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5日宣佈,台灣將設立二億美元的中東歐投資基金,在有利於台灣與立陶宛經濟和科技發展戰略的產業進行投資,共同提升競爭力;投資領域初步鎖定在半導體、生技、雷射等。

一家台灣公司周一(3日)購買了2.4萬瓶立陶宛朗姆酒,這些酒據報被中國海關拒收。去年一年,立陶宛啤酒品牌沃福斯(Volfas Engelman)在台灣的銷量增長了23倍。

台灣此前還決定,今年將為立陶宛建立半導體工作團隊,這能增強立陶宛的製造能力,並在發展區域半導體供應鏈方面獲得更大的自主性。

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4日晚表示,對於他國政府內部的政策決策過程,外交部不便發表評論。並稱,有關立陶宛政府僅因同意以台灣為名設處而遭受中國全面性打壓,「台灣堅定力挺的決心不會改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