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起罷免案!台灣民主民粹一線間:汰換不適任民選公職,或是淪於政黨惡鬥

2022-01-05 14:00

? 人氣

他也舉例,西方的罷免制度適用在基層,對政治穩定傷害不大,但台灣太小,因此常有罷免案對政治穩定性有很大傷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楊泰順指出,罷免制度原本應該是要由人民自願發起,但從過去經驗看來,都是政黨在背後操弄,「你弄我的當選人,我下次搞你的當選人」,罷免變成新型態的政黨惡鬥,也是民粹的一種。

沉有忠也認為,過多的罷免投票是在消耗社會量能,因為罷免投票前,發起的一方會宣傳對方的不好,因此「仇恨的動員會容易造成激化」,這和一般選舉相對會看政見,講自己的好很不一樣,特別是「罷免投票沒有比較,只有一個候選人」。

擠壓小黨聲音

台灣目前遭罷免通過的立委只有台灣基進黨籍的陳柏惟。他本來是基進黨在立法院的唯一立委,最後卻也成為史上第一個被罷免的立委。學界擔憂,小黨的民意代表可能成為罷免制度下的犧牲者。

沉有忠指出,台灣民意代表的罷免案,都是針對小黨或是無黨籍的人,「發起人是挑選容易通過的人來操作」。除了陳柏惟,另一名1月9日將舉行罷免投票則是無黨籍的林昶佐。

沉有忠續指,台灣選舉制度已經對小黨不利,罷免又被大黨用來針對小黨的民意代表,很容易使得多元聲音被抹煞。他說,罷免其實是一個「負向的選舉制度」,它造成的傷害,比起修補所付出的成本可能還要更高,抹差社會裡面的多元聲音就是其中之。

他強調,「小黨就是小和少數,但不能因為小,就用罷免的方式犧牲他在社會中的代表性」,他擔心,若頻繁使用罷免制度,就會回歸到兩大黨(民意代表),這對於民主社會不是一件健康的事情。楊泰順也表示,小黨的民意代表也有可能因擔心被大黨的支持者罷免而依附在大黨下,這會強化國、民兩大黨的勢力。

基進黨籍立委陳柏惟去年底遭罷免後,台中第二選區的補選就是由國民黨、民進黨各自推派候選人參加,民進黨推派林靜儀參選,國民黨則由顏寬恆代表。

楊泰順更擔憂的是,「未來很多民意代表可能因為擔心被罷免,而不敢勇於提出訴求,並顧慮其訴求可能引起的反彈」。

濫用罷免制度

學界普遍認為,未來罷免案會越來越多,沉有忠說,因為網路廣泛傳播,同溫層效應和動員能力越來越堅定。過去,罷免門檻較高時較難通過,現在罷免變成可以實踐的工具時,就會有越來越多人使用它,不過未來罷免通過率若降低,相關提案也可能會漸漸減少。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王業立認為,台灣的罷免制度尚未完善,因此應該重新討論門檻和規範。他向德國之聲說:「罷免免不了就會有政黨對立,因此應該提高罷免門檻,使罷免案不會那麼多。」

然而改變罷免制度在現今台灣社會卻相當困難。沉有忠就指出,任一執政黨若提高門檻,可能會遭質疑是黨內有人被罷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進行修改。

「台灣社會應該冷靜下來後去思考罷免對於民主的傷害,如果調整後幫助仍較少,傷害較大,倒不如就不要罷免制度了,」沉有忠說。

© 2022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